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2019-09-06 21:54:00)
标签:
青春逍遥游公众号 |
分类: 一路向北 |
如果有一天,我老了,回忆起自己年轻时所做过的一切,我能毫不后悔地跟自己说:“这一路走来,我没有辜负自己的本心,把内心真正想要做的都做了。”——这就很够了,此生明彻,夫复何求?
——题记
《孟子》的《告子·章句上》中有这样一段话:
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换做今天的话来说,即是:
人与人之间有相差一倍、 五倍甚至无数倍的,那些太落后的都是由于他们活着的时候没有充分顺从其天性,没有及时听从其本心的缘故。《诗经》说:‘上天生育了人类,万事万物都有法则。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老百姓了彻了这些法则,就会敬畏美好的品德。’孔子说:‘写这首诗的人真懂得大道啊!有事物就一定有法则;老百姓会心了这些法则,所以敬畏美好的品德。’”
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是“才”这个字的含义。《说文解字》中说:“才,草木之初也。”那么“才”到了“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这一语境中,这句话就应该译成:人与人之间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差别,不是别的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一个人完成“他天性里的样子,他生命的本性,他内心的天然所向”的程度。
一个时时能尽其才的人,就是孔子所说的“从心”之人,“从吾所好”之人,也即“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的“乐之者”,也即孟子所讲的“尽心”者,尽心方能尽性,尽性方可通天,通天也就意味着不知不觉中参透了天地之间的成理,信仰了这种成理的人即是全己全性之人,至乐之人,也即那种做出了大事业却也不觉得有什么的人。这种人时时刻刻都在从事着自己内心所好的事业,他的生命挥发从没有偏离过最本真的适性状态。同时,他的为人处世也呈现出一种“上德不德”,“光而不耀”的常景,他生命的酣畅源自骨子里的坦率,他身上的大德则是一种自然而然。
一个人,三分归真于自己,即有三分事业,三分价值;七分归真自己,则有七分事业,七分价值;假如他从来都完成不了本心的自己,从来都是压抑着真实的自己而活,那即使他再努力坚持,再埋头苦干,偶有小收获,偶遇小确幸,到头来也终究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一片虚无。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唯有真诚于己,方可得到真正的超脱;唯有不昧本心,方可天马行空,洒落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