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们读诸子经典,他们读的时间长了,遍数多了,就经常会有人自发的问我:“老师,这句话是不是这个意思?......”听完他们的独立见解,我深觉得他们的看法很是在理,其所理解的意境本质上也绝对不亚于历史上那些经籍注译大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真真的是说得好;“天下第一好事,还是常明明德,多读原著”,我至今也为自己当初创办这家书院时所提出的这个核心信条感到不悔和自豪。
这世上,很多人总逃不出一个怪圈,——为什么道理他们都明白,可一旦把道理用起来却那么的难?主要原因,我以为还是他们得来道理之过程有问题,——他们所谓的明白很多道理其实都是通过别人的嘴,或是透过别人的见解去获得的,是一种只停留表面的东西,根本没有走心的,即使偶尔走了一下心,初闻那道理时也略微震撼了一下,但那终究是肤浅的,不够沉入的,总无法化成自己深信的东西。
然而,这个世上,最厉害的武器,——只有深信,信仰。不对那个道理深信,不对那个道理达到信仰的境地,你就不可能将其勤而行之,恒以行之。
那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将那些道理真正变成自己笃信的呢?说起来也很简单,无非就是沉下心来,砥砺修身,正己,多读原著。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换句话讲,即是,孟子说:“一个有道德,好读原著之书的人,沉下心来,深化自己以得到高深的造诣,最终就是要到达那种自觉地有所得的感觉,到达那种自发的心生明月的大彻大悟之境地。自觉地有所得,自发的心生明月,通过这种方式明白大道理的人,其心里自然很安实,道理在他心里也很厚实,这样的话,他对所得的道理自然就很坚信,不容易动摇,就常会在生活中将其付诸于实践,不需要任何人监督和提醒,——完全是一种源自骨子里的自然自发行为。牢固地笃信它而丝毫不动摇,即能将自身躬行的德行和澄明的德性积蓄很深,也能将自身所读过的原著实现终极的升华,最终万法归一,一通百通,轻松抵至任意择取,能出能入,左右知源,内圣外王,翛然而来,翛然而往的极从心,极自由的人生境地。因此一个有道德,好读原著之书的人都是那种自觉地常有所得之人,而不是那种被迫有所得,或是拾人牙慧的以为有所得之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