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孤独六讲》

(2019-04-11 13:27:18)
标签:

青春逍遥游公众号

分类: 一路向北

    “我们的一生,做父母的孩子,做丈夫的妻子、妻子的丈夫,做儿女的父母,我们很少有机会面对独立而真实的“自我”。如果没有家庭伦理的牵绊,做一个孤独的纯粹的自己,那会是什么样的自己?

    也许很困难,也许还要很长时间的努力,但是,我们是否愿意试一试,‘做完整的自己’。

    拥抱着另外一个身体,好像找到了,热泪盈眶,然而,或许又要幻灭。仿佛,再也回不去没有被劈开以前的自己,完整的自己。漫漫长途,我们还是要如此孤独寻索下去,天涯海角,还是要找寻那失落的另外一半。

   我想在一个城市的角落孤独坐着,看人来人往,看忙碌于生活中的众生,有片刻孤独,坐下来,为自己泡一杯茶,为自己按摩一下疲倦的肩膀,跟自己在一起,听自己内在的声音,做自己的朋友,更爱自己一点。

   你要足够完整,才能健康地去爱其他的人,去照顾和负担其他的人。

    孤独的核心价值是——跟自己在一起。


   “我可以孤独吗?我常常静下来问自己:我可以更孤独一点吗?我渴望孤独;珍惜孤独。好像只有孤独,生命可以变得丰富而华丽。


    “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


    “其实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这是蒋勋老师在他《孤独六讲》序言中几段很让我醒目的话。


       一般来说,一个人要只是在书中单阐述某种理论,这本书大多是枯燥的,然而,这本《孤独六讲》并没有蹈此辙,蒋老师将他的广闻博识,深切的生命体验,以及他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等多方面东西全方位融合贯通起来,把抽象的理讲得很是活泼而入心,让人读起来大有一种“拔云见雾,似曾相识,风生袖底,月上天心”之感。

   
      我也写过不少有关“孤独”的文章,也本身对孤独非常敏感,以此,读到蒋老师那些他对于“孤独”的独特心得时,我很是能心领会,感同身受。他所讲的这诸多论断跟我思想最契合的一个点是:一个人只有先做真了自己,先完成了自己,先学会了在孤独中圆满,这个人才有生命价值可谈,才有生命之美可感,才有悟出生命之真谛的可能。

      
     常人所走的那条“从来如此”的路,——书一读完,没有经历过那种长时间跟自己独自相处的过程,便直接成家,——这类人到最后大多无不都沦为了平庸,生命对于他们来说,是残缺的,人生对于他们来讲,也是充满遗憾与悔恨的。对于我自己而言,我也曾差一点沦入此局,幸亏那时自己及时壮士断腕,力挽狂澜地自我拯救了一把,否则的话,今天的我也就不是那个内心的我,那个初心的我了,对这一釜底抽薪,天翻地覆的大蜕变,对那些孤独岁月带给我的不断更新与深化,我会永远心怀感恩。

  
      人,即使是同心同德,心有灵犀的两个人,本质上仍存在“是二不是一”的地方,这个地方便是只属于各自的独孤空间。只有于孤独中深深圆融,自适过,并在孤独中轻易便能体会到大美的两个人,只有在底气相吸的基础上仍会尊重对方保有各自孤独空间的两个人,——他们才是天造一对,地造一双的绝配,他们才是爱情,婚姻,家庭终极幸福的拥有者。

   
     《道德经》中首提“独立而不改”,“清静为天下正”,古希腊奥林匹斯山上的德尔斐神殿里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将其作为哲学研究的起点,——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经典的文化中总离不开“敬畏孤独”这一课。而真正要读懂独孤,认识独孤,拥抱孤独,那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就像蒋老师在《孤独六讲》最后一节所提到的,——孤独是要在不断的破碎重整中才可找回的,我想,这不正如人要寻回那个原本可爱的自我之过程如出一辙吗?——不敢外其身,去其私,不敢上刀山,下火海,是不可能取得真经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