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来上课时,小煦拿着他的随记本给我看,我看了后不禁惊呼:“你最近怎么忽然写了这么多篇文章。”“好几次书看得时间长了后,心里就莫名生出一种强烈的冲动,一种冲动的感情,不发出来不好受,很想写,我就写了。”我摸了一下他的头,夸了一番他后,心里欣慰到,这孩子已入门了。
数年前,我在教完一对双胞胎学生后,他们妈妈说:“我们家的老大说他恍惚从你那里摸到了什么东西,有点豁然开朗的感觉。”听此一语后,我当时激动得简直不能自已。只是他们家那老小我一时还没想出办法让其扭转过来,这个算是一点遗憾。
随着教学生涯的推长,不同种类的学生被我遇到的概率也越来越大,我渐渐发现,一味的贪多,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成全所有人,想把好的东西润泽到地球上的每一个生灵,那是不可能的,估计连圣人也难以达到,尽管我一直发的都是这样一个大愿。
我的精力也有限,我只能学会做减法,站在自己坚信的一个道上,接受那少数一部分认同我这个道,与我这个道同气相吸,并愿意来到我这个道上尽心学习的家长与学生,至于其他的,我真的是爱莫能助,其来与否,去与留我也只能顺其自然。
在这一点上,我笃信孟子的“往者不追,来者不拒”,“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归,斯受之而已矣。今之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苈,又从而招之”,大门对每个学生始终是敞开的,无论进,还是出,都莫不如此。不勉强,不强求,以身作则的前提下,我的方向只有一个而已,即来到我门下的学生,我只想让他们喜欢上多读书,喜欢上感受美的事物,喜欢上做一个更真诚更率性的人而已。
小煦一开始为“知之者”,——做什么都是被动的,学习要人监督,如同石磙一样,人推一步,他才挪动一步。到中间能达到“好之者”,——为了某种好处,如奖励,或是名声,他会变得主动。到如今能渐渐走向“乐知者”,——不带任何目的,不求任何功用,做自己所好的事时只是自然地,纯粹地忘我和享受,神态上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欢喜,如他近来读书时,写随笔时的状态。亲自见证一个学生这样一段成长历程,对我来说,这才是我立起我这份事业所带给我的最大自豪感,成就感和幸福感所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