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妈妈聊天,她每次都不可避免地要跟我谈到找对象的事情,以前很多回就因为说到这个点上,我就不想再开口,任由她讲,再那个一点的情况是,我跟她说“妈,你老是跟我讲这个,会让我都不怎么想打电话回来了”,当有几次我真的隔了好一段时间才打电话回家,她这才跟我提得少了,但我依然能明显感觉得到,她还是对这个事很放不下。
  
老是善意撒谎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候那些话我自己都听腻了。然而,这个问题一时又无法回避,我也一直没放弃寻找一种跟她沟通这个问题更好的方法。跟她说“要看缘分”,“得有感情”,这她也懂,但她依然“耳服心不服”,她总觉得这些多是好听不中用的光堂话。
    
想到每次哥哥跟她说起话来,基本上都很融洽,没有我这样的“锋芒毕露”,我就反思,哥哥用的是什么方式?时间长了,我才渐渐明白,原来哥哥多是能用同理心去看待问题的,跟妈妈说话时,哥哥总是一团和气,不紧不慢,正反结合,有理有据,妈妈也很愿意听,并且也很愿意接受。
  
敢于正视问题,是面对问题时可选择的唯一的最好的方案,况且,子女跟妈妈一起同行的路,会走很长很长,长到一个“到自己老了,仍希望这世上还能有人让自己喊一声‘妈’”的程度。
  
于是,我也学着改变自己,跟她再谈到这个问题时,便换了一种思维。不久前,我跟她举例说那些电视上的明星都是四五十岁才结婚,她说那是他们有用,有能耐,我立即说:“你难道不相信你孩子以后也是个很有用的人吗?非要等到哪一天,我名气大到屋里挤一屋的记者,镜头对着你们问,‘你们是怎样教育孩子的?何以他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每每说到这里,妈妈就笑了,她自然也不否定我,但最后她还是说我讲话有些不正经。这样的气氛,比早期的对抗要好很多,只是比较考验我的想象力。
    
近几天,组里有人家的儿子正在屋里忙着到处相亲,她见了又受刺激:“去年小舅给你介绍的那个,你不联系,如果要了早就把婚结了。你看看,比你小一辈的伙伴们,都已是子女成群,你还要等到什么时候?”我笑道:“妈,你还记得那个谁吗?我同学,女的,你见过的,到现在也没结婚。她跟我讲除非她遇到一个跟她学识匹配,志趣类似,品格相近的,否则的话,她宁愿独身一生,也不结婚。这要是把你做她妈,她岂不要被你撵出门?这么大了还不嫁。”妈妈听后,诧异十分,道:“那还真有可能,怎么现在年轻人都这么挑?那样的,上哪儿去找?”我说:“不是我们挑,是环境变了,跟你们那个时代完全不一样。你想想,你们那会儿社会条件多么不好,——有口饭吃,能把日子过下去即是你们的第一需求,如今这个社会还是这样吗?现在的年轻人,但妨是把书读明白了的人,绝不会为了结婚而结婚,也不会为报恩而结婚,他们结婚的理由很简单,却也不简单,——相知相爱。以前讲究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现在讲究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跟自己喜欢的人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自己喜欢的生活。以前门当户对重在物质,重在面子,现在门当户对重在本心,重在精神。再说,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平均寿命提高了,晚一点结婚,身体都适应得过来,对下一代也好,——自我愈完善的父母,自然能生出愈完善的孩子。我也没有什么很高的要求,我只想,到哪一天,我把那个她带回来时,你心里会觉得,“这儿媳妇的好处真是说都说不过来,看到过的对象中,一百个里面没有一个能及得上她的,当时幸亏孩子自己慎重,不妥协,考虑得长远,找对象没有随便,现在才得以遇到一个这么好的伴侣”。”听我描绘出这样一幅美好未来的画面后,妈妈心里也欢喜,又问:“好是好,那是什么时候呢?”我笑道:“她什么时候出现了,我就什么时候把她带给你看。如果一年两年,那就一年两年后,如果明天后天,那我就明天后天把她带回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