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包括孩子的独立人格权,独立生命权,独立奇思妙想权,请不要为人父母。
不能以一颗平常心平视,甚至仰视孩子的人,不能正视孩子也是自己的老师的人,请不要为人父母。
一
任何一个生命的出现,本是世上最难得的机缘,以及最不可思议的奇迹。对生命怀有一颗敬畏之心,这是作为人这种动物与一般动物最大的不同。万物皆有灵,人的灵气又为万物之最,一个至舒坦,至畅神,至自由的生命,他必定是独立的,不为人所制的,——这是自他成胎起即有的特性和天性。尊重,并呵护他的这种独立性,即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父母之爱,亲亲之爱,人伦之爱。孟子“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弗敬,兽畜之也”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比爱更重要的是敬,没有了敬的爱,其实跟对待宠物没什么区别,而这个敬,最核心的即是敬重孩子生命里那份天生即有的独立性。
那种以投资者心态养孩子的人,最不配为人父母,——因为他从没有把孩子当一个真正的人看,而是把孩子当商品对待。他从没有想过,他对孩子初期的那点物质抚养投入,其实孩子同时在精神上早反哺,加倍返恩给他了,试想,孩子的纯真,尽善尽美,曾带给过父母多少快乐,开心,和幸福,这个是物质,金钱能衡量得了的吗?但无知的父母从不会这样想,他们总觉得那是自己单一的付出,孩子长大了后怎么也得还下这笔其早期从他们那儿欠下的债。更精的父母,还要记上利息,再狠一些的,就永久性地把孩子当成好剥削的工具,或是有利可图的投资品,加以无尽利用。
凡是不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个体,一个独立与任何人都平等的人对待的父母,都不会是好父母,那个家庭里也难以养出大人物。孩子生命在他们那儿寄存着的那段时间是逆性的,压抑的,孩子的独立性在最亲的人那里都得不到尊重,又何指望孩子以后能得到外人的尊重?——不能自主独立的时间一长,孩子渐渐就会被习惯,被麻木,就像那被链子系久了的大象,到哪一天,人们都不用把链子系在其身上,直接随便丢个绳子在其背上搭着,它就自动会适应以前那种被牵制的生活,跟着人走,绝不作一点它想。
二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一句金玉良言才是为人父母首先要将其铭刻在心的。孩子是人,当然也就可以算在“我师”的范围之中,也就是说,孩子也可以是父母的老师,孩子身上有很多好的东西是父母所不具备的。父母想完善自己,无疑也是需要放下身段向“孩子”这个老师学习的。老子经常把人能修到的最高生命境界比作婴儿的状态,这足以说明处于生命之初的孩子,其身上确实是蕴藏着巨大能量,巨大价值,巨大宝库的,万万不可以等闲视之,——这一点,《道德经》读得越熟的人,越是了然。
一般的父母仗着自己的那点阅历,那点经验,就惯于在孩子面前以权威自居,以真理掌握者自居,这是天底下最荒唐的事儿。孩子是至圣至洁的,越小,受到的污染越少,就越是如此,假如那时他要是能说大人的话,他肯定会讲:“你们这些人也太可笑了,就那点东西还在我面前显摆,说实话,我身上有的,是你们很多人终其一辈子也修不来的。你们执着的是细枝末节,根和柢都在我这里。你们顶多存在一两个季节就要换,而我,根深柢固,无论沧海桑田,还是人世骤变,我都静观其如过眼云烟。宇宙自在我心,我心即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对孩子投入得越多,控制得越紧,管理得越密的父母,往往都是越无能的父母,——自己不行,才会寄望于孩子。真正玄达的父母,是自己做正自己,自己精诚于自己独立的事业,孩子有充分的自处空间,孩子任何时刻都能自如地做他最内心的自己,父母与孩子之间,既平等,平淡相交,又坦诚,无藏相照,这样,一家人自然能各尽其性,各得其乐,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