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这样的学生

(2018-09-17 12:43:30)
标签:

读原著公众号

青春逍遥游公众号

我从书中来公众号

坐忘云起时公众号

分类: 我被教坏了

  “老师,我可以进来吗?”我正在教室内等他,没想到他进来之前会先轻声敲了下门,然后这样很恭敬地问我。我点头道:“可以。”他来到我身边,我就感觉到一阵清亮与和气,宁静与轻舒。第一次见面,即能给我带来这种好感的学生,他是第一个。


   他叫睟然,刚上二年级,人如其名一样,清明而润泽。


   他找我是让我帮他看一下他写的那篇《我喜欢的声音》的文章。


   整体扫过去,他的字稚嫩,虽说不上每个都恰如其分,但一个一个,一行一行,很干净,很整齐,最难得的是里面没有急躁气,一点都没有。读这种字时,我能深刻地感觉到,写字之人在落笔时,其状态是精聚神全,心无旁骛的,他没有把写作当任务,而是完全沉浸在里面了。正如我预想的一样,他写的这一篇关于鸟声的文章,字数不多,但画面感很强,童话性也很鲜明,孩子本有的天真,烂漫,好奇心,想象力,全毫无保留地在他笔下跃然于纸上。


   印象最深的还是他写的最后一部分,他帮小鸟辩解道:“你们人类的声音可以表达出很多种不同的意思,难道我们鸟类的叫声就不能吗?我们也是可以的,可惜你们不能变成鸟来与我们一道感同身受,若可以的话,你们就能体会到我们的世界有多丰富,多精彩。”


    体制内学生最缺的思辨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审问之,明辨之”,这本就是中华文化中栩栩生辉的一面,老祖宗的好东西如今几乎已被从西方引进来的那套器械化,功利化的教育体系完全取代,这该是何其让人痛心的社会现象。

   
    两千多年前,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之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这是一段极富智慧,意境,灵性,以及思辨性的哲学对话,睟然没有读过,但他却不失这种底子。我在教他的过程中,才了知,原来他没上学前,他哥哥已教他认识了《说文解字》中的五百四十部首,整本《论语》也基本上能背下来。历史上各种神话故事,寓言故事,是他小时候听到最多的故事类型。念一年级时,他就看过一大批如《三体》一类的科幻小说。


    教他时,他喜欢问我问题,而且问的还都是很有质量的问题,一听就是独立思考过了的,这很是让我惊喜。除此以外,我但凡提到一个知识点,他几乎都能很快地推想出类似的很多其他来,大有“闻一知十,一点即通”的潜质,——假如脑子中没有源头活水,腹中没存下千百卷书,那是不可能做到的。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曾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仅仅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

  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我不是给人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

  后来苏格拉底还补充道,“德性就是知识”。《孟子·尽心上》种也道:“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人入了社会后,受到各种污染,逐渐丧失了原本最真的那个自己,带上了面具,披上了伪装。学生不断学习,无非也就是一个澄明自己本该有的德性,天性,去掉那些后天劣性的过程。接触的学生越多,我越发现课外书读得越多的,往往越谦静,越有人品,越懂得尊敬他人。


    很久以前,我以为“规矩”的人因循守旧,不懂变通,后来,我才了知“规矩”之人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做样子的表面规矩,人前一个样,人后一个样,众目之下一个样,独处时又一个样;另一种则是发自心底地按照自己的原则行事,他没有“规矩”这个概念,但他表现出来也是很规矩的,这种规矩让人看起来真实,舒服,不是作出来和被压抑出来的。就像睟然一样,他在我讲完题之余,看到教室内几个高年级的学生在说妄语,做作业也不专心,向老师请教时语气还很随便,他就对他们说了一句:“你们怎么能这样?”那些高年级的学生很是藐视他,立即对他怒目以对,他却不慌不忙地说:“别以为我小就什么都不知道,——说到这里,他开始对大哥哥大姐姐们的行为一一分析,然后道出其中的过与不及,有理有据,弄得他们根本就没有反驳的余地,唯有干听着,面红耳赤。我听了,心里也甚是自愧不如,我跟他这么大时,是做不到他这样的。说到最后,他道——我要是跟你们这么大,绝不会跟你们这样。”

 
   《史记·礼书》:“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规矩让一个人有了边界意识,规矩的表层是让人举止合理,得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而真正的规矩,升华后的规矩,则是自身的习惯,教养,品格,信仰,而不是外在的条条框框,一旦一个人自身的习惯,教养,品格,信仰笃实了,他的外在表现看起来就是一副“和光同尘,光而不耀”的样子。真正规矩的人,是可爱的,也是自由的,正如孔子的那句“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诚从真,率性逍遥的人,看起来也依然是很规矩的,正如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那样:“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一个人的不断自我完善过程何尝又不是如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