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声音》学员去留之道
(2018-09-01 22:50:22)
标签:
读原著公众号青春逍遥游公众号我从书中来公众号坐忘云起时公众号 |
分类: 在人间 |
来此之前已小有名气的那一类,关键时刻是很容易被导师刷下的。
这类人,也许一开始可以凭经验,凭成熟,凭稳定荡开一道门,可到了最后,他的经验,他的成熟,他的稳定就成了他再次向前的绊脚石,他们不愿意把自己及时清零,总是停留在过去的自我优越感上。导师不想要这一类人,就是源于这一类人习惯于倚老卖老,放不下身段,也不愿意改变,只想躺在自己的舒适区内。既然挖掘空间有限,他后面的路一眼就能望到底,那导师留他何用?
导师,顾名思义,是引导,是善治,是开创,是帮学员化出一个崭新的他自己,——这才是导师的价值所在。学员在导师的启发下,是能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的,是极有可能创造奇迹的,这才是导师选人时的初衷所在。假如这个学员一味固守着旧自己,抛不开过去,又怯于去挑战未知,那导师宁愿选择一个可塑性强的,甚至是一张白纸的,——因为后两者身上蕴藏着无数种可能性。
打个比方,到篮球场上打篮球,那些看似球技很好,高高在上的人,一般人都不喜欢跟他们一起玩儿,因为他们太在乎比赛的结果。颐指气使,沉重而行,把比分看得跟命一样重要,——跟这种人在一起,呼吸仿佛都得要很使力才行。相反,那种把打球从不当个事来耍的人,倒是玩儿得轻松,玩儿得尽性,谁输谁赢,谁进球多谁进球少,都是浮云,整个过程,酣畅淋漓了,那来球场一趟,对于他们来说,就值了。这些太想把对手比下去的学员,往往最后连情谊都不顾,教养也不要,甚至轻易出卖尊严,对导师极尽阿谀奉承,或实施道德绑架,说实话,这样的学员,即使苦心获得了冠军,那也必定只是昙花一现,艺术生命是不可能走得长久的,——毕竟,人,活到最后,拼的还是修养,品格。
曾有个导演这样评价国内某个大红的女演员:“她演戏时,我总感觉她眼神里装了太多戏外的东西。”这样的演员怎么能演好戏?同理,一个学员上了唱歌的舞台,没有把自己完全融入到歌唱,音乐意境中,身心放不开,只一味想着赢,着急着成名,那他旋律,口技上把控得再准,再稳,灵魂上也是空的,这种东西根本无法打动人,听众即使耳服,心也是不服的。
相反,那种在有限的舞台上,在束缚的规则下,能自造出无限的空间,摒弃一切杂念的学员,才是导师们最欣赏的类型。音乐一起,他们便如鱼入海,如土委地一般,全然忘我,随物任化,至情至性地玩儿起来了,这样的人即使抛开音乐不谈,也给人一种说不出的好感。歌唱时,他纵然技术上偶尔出点差池,也毫不影响其艺术表现上的整体气韵,正所谓“瑕不掩瑜”,他的瑜远远盖过了他的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