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于本心,《论语》笔记,学而篇(十六)
标签:
读原著公众号 |
分类: 沉下心来,读原著 |
为人谋而不忠乎
新解:作为一个人,行事时不是全心全意的,不是出自自己真心的,难道说得过去吗?
《忠经·天地神明章第一》中说:“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
先看“忠”字的起源:
忠,从中,从心。这组合里面分两种情况,一是“中”作第一声讲时,它的意义可解释为“中正,不偏不倚”,与《尚书·洪范》中的“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朱熹《中庸章句》题注的“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相一致。与“心”一道,忠的意义就成了“心正”,“心直”,故古人有“忠为正直之德”,“忠者,德之正也”等说法。《论语
· 颜渊》中“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孔子家语 ·
六本》里“忠言逆耳而利于行”,——这里面的忠都作“直率,坦率,赤诚”讲。
二是“中”作第四声来说,其意义为“贴合,适合,顺准”,与“心”一道,忠则含义就成了“顺性,适性,全性”。故《说文解字》中讲“忠,敬也,尽心曰忠”。朱熹说的“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左传·宣公十二年》“进思尽忠,退思补过”正是源于此。尽己即是尽自己的本性,尽自己自然之本性,其过程正如《庄子·庚桑楚》“夫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寳成。夫春与秋,岂无得而然哉?天道已行矣”异曲同工。
“忠”之以上两种含义相辅相成,没有绝对的界限,总体来说,“忠”从来就不跟外界,外人有关,“忠”的主体始终都是围绕着各人自己,做着自己喜欢的,自己的天性全了,自己的心性正了,这就是“忠”。说一个人忠不忠心也不是说他对别人,对外界如何如何,而是说他在一言一行中是否真正的顺从了,守住了自己最真实的内心。
《诗》云:“昭事上帝,聿怀多福。”这里的上帝即是天道,天性,天真,即是人身上没有受到污染的那颗本心。一个人做事时但凡是顺着自己的天性而为,但凡是按本心所向,他这个人就是“忠”,忠于自己,拓展开来,就是忠于万物了。这样的人因为其真实不压抑,其率性坦荡荡,自然就多福。
《忠经》里还有讲有“忠”的君子会“去其私,正其色,不害理以伤物,不惮势以举任”,又说“邪则不忠,忠则必正”,“惟天鉴人,善恶必应。善莫大于作忠,恶莫大于不忠。忠则福禄至焉,不忠则刑罚加焉”,总而言之,就一句话,一个忠于自己本心,本性之人,必定是一个一身正气的人,是一个天然善的人,是一个福禄无边的人。
又有一次: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