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忠于本心,《论语》笔记,学而篇(十六)

(2018-06-27 21:36:34)
标签:

读原著公众号

分类: 沉下心来,读原著


     
为人谋而不忠乎  ———《论语学而篇》原文


   


新解:作为一个人,行事时不是全心全意的,不是出自自己真心的,难道说得过去吗?



   
《忠经·天地神明章第一》中说:“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


   

     
先看“忠”字的起源:



  
忠,从中,从心。这组合里面分两种情况,一是“中”作第一声讲时,它的意义可解释为“中正,不偏不倚”,与《尚书·洪范》中的“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朱熹《中庸章句》题注的“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相一致。与“心”一道,忠的意义就成了“心正”,“心直”,故古人有“忠为正直之德”,“忠者,德之正也”等说法。《论语
· 颜渊》中“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孔子家语 ·
六本》里“忠言逆耳而利于行”,——这里面的忠都作“直率,坦率,赤诚”讲。



  
二是“中”作第四声来说,其意义为“贴合,适合,顺准”,与“心”一道,忠则含义就成了“顺性,适性,全性”。故《说文解字》中讲“忠,敬也,尽心曰忠”。朱熹说的“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左传·宣公十二年》“进思尽忠,退思补过”正是源于此。尽己即是尽自己的本性,尽自己自然之本性,其过程正如《庄子·庚桑楚》“夫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寳成。夫春与秋,岂无得而然哉?天道已行矣”异曲同工。



  
“忠”之以上两种含义相辅相成,没有绝对的界限,总体来说,“忠”从来就不跟外界,外人有关,“忠”的主体始终都是围绕着各人自己,做着自己喜欢的,自己的天性全了,自己的心性正了,这就是“忠”。说一个人忠不忠心也不是说他对别人,对外界如何如何,而是说他在一言一行中是否真正的顺从了,守住了自己最真实的内心。



  
《诗》云:“昭事上帝,聿怀多福。”这里的上帝即是天道,天性,天真,即是人身上没有受到污染的那颗本心。一个人做事时但凡是顺着自己的天性而为,但凡是按本心所向,他这个人就是“忠”,忠于自己,拓展开来,就是忠于万物了。这样的人因为其真实不压抑,其率性坦荡荡,自然就多福。



  
《忠经》里还有讲有“忠”的君子会“去其私,正其色,不害理以伤物,不惮势以举任”,又说“邪则不忠,忠则必正”,“惟天鉴人,善恶必应。善莫大于作忠,恶莫大于不忠。忠则福禄至焉,不忠则刑罚加焉”,总而言之,就一句话,一个忠于自己本心,本性之人,必定是一个一身正气的人,是一个天然善的人,是一个福禄无边的人。



                                 经典故事


   鲁哀公问孔子说:“儿子服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顺吗?臣子服从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贞吗?”问了三次,孔子不回答。
      

   孔子小步快走而出,把这件事告诉给子贡说:“刚才,国君问我,说:‘儿子服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顺吗?臣子服从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贞吗?’问了三次而我不回答,你认为怎样?”子贡说:“儿子服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顺了;臣子服从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贞了。先生又能怎样回答他呢?”


  孔子说:“真是个小人,你不懂啊!从前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只要有了四个敢于诤谏的大臣,那么疆界就不会被割削;拥有千辆兵车的小国,有了三个敢于诤谏的大臣,那么国家政权就不会危险;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有了两个诤谏的大臣,那么宗庙就不会毁灭。父亲有了诤谏的儿子,就不会做不合礼制的事;士人有了诤谏的朋友,就不会做不合道义的事。所以,儿子一味听从父亲,怎能说这儿子是孝顺?臣子一味听从君主,怎能说这臣子是忠贞?弄清楚了听从的是什么才可以叫做孝顺、叫做忠贞。”(出自《论语》)


  《孟子》中孟子跟齐宣王有过这样的对话:


  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真的有这些事件吗?”
  孟子答:“史料中有这种记载。”
  宣王问:“臣子犯上杀死君主,行吗?”
  孟子答:“破坏仁的人叫做‘贼’,破坏义的人叫做‘残’,毁仁害义的残贼,叫做“妄夫”。(人们)只听说把妄夫纣处死了,却没有听说是君主被(臣下)杀害了。”


又有一次:


   孟子曾对齐宣王说: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除此以外,孟子还讲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一类的话,从这些可以很容易看出来,儒家从来没有提倡过盲目的“忠君”,以及对某种事物的“愚忠”,他们做任何事的本质都是忠于自己的道义,人格,和信念。
 

  
           鲁迅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些人如同屈原、苏武、诸葛亮、魏征、范仲淹、包拯、岳飞、文天祥、于谦等,他们都是有“忠”这个品质的,外人看来,他们忠的是国家,是人民,是朝廷,其实这些说法都不正确,那只是现象背后外人以己度人的胡乱揣测罢了。后世对他们的评论,简直就是在贬低他们,——看窄了他们的眼光,视野,心胸,低估了他们的豪情,格局,格量。



   唯有他们自己最清楚,他们身上的“忠”首先是发源于忠于自己的本心,终于自己的理想的,如果抛开这个去妄谈其他,无异于舍本逐末,自欺欺人。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oQfIK1RmOePrOkleZenoAUCoL6I2ZfqkAocsN45fqTSqUq0rTEchzezUT0D2DeVlKGFDsDsegBLtacST27BgRg/0?wx_fmt=jpe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