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忙与忘

(2018-06-11 23:06:04)
标签:

我从书中来公众号

分类: 沉下心来,读原著

   课间,有个平时不怎么爱说话的学生,忽然走过来问了我一个问题,一开始我还以为没什么的,后来细致一回想,竟觉得他问的这个问题真的是一个很有质量的问题,——他问的是:“老师,‘忙’,‘忘’,这两个字都是一个‘心’,加一个‘亡’,他们二者到底有什么区别?”


    我当时听此一问,甚觉欣慰,这绝对是一个独立深入思考后的发问。我即刻的简明回答,虽然及时助他解了一部分疑惑,但我看得出来,他对我的回答并不十分满意,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也没在那问题上进行过多讨论。再后来,我想了想,既然是一个好问题,自然值得用一颗饱满的敬畏心去好好将其完善,于是才有了这篇文章的缘起。
   

   我开门见山地说,“忙”是一种病,而“忘”则是一种境界。


   要讲这两个字,首先得理清它俩的共同部分,即“亡”字。“亡”在汉字属性中属于会意字,其小篆时从入,从乚。“入”是古“人”字,“乚”是隐蔽,合起来即表示人到隐蔽处,“亡”最初的本义是“逃离,出走”。


   不过,除此以外,早期的“亡”还有另一个情况,即“亡”亦可通“无”,作“无”用,此时它的含义则变成了“没有”,如《列子·汤问》中的“河曲智叟亡以应”,就是说“河曲智叟无以应”,《论语·子张》中“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的“亡”亦是作“无”来讲。“亡”的“死亡”,“消逝”之延伸,那都是后起义的一种,先秦时还是多以上面所说的两种初始义为主。


     至此,一切基本上都雾散天开了。先且看“忙”。

  
   “忙”中的“亡”,取第一种含义,与心组合起来,即表示“心逃跑了”,换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忙”即是一种“魂不守舍 ,六神无主”的状态。跟“忙”相关的词组基本上都离不开此义,如忙碌(心逐碌去了),忙活(心逐生存去了),急忙(“急”字小篆字形,从人,从手,从心,本义也是“追赶”,“心迫”。此二字在此词中并列同义),忙不择价(心在飘,不冷静,自然买卖都做不好),忙手忙脚(手脚本来各司其职,但心一不守舍,整个人就全乱了套);忙促(心飞了,催着脚步赶,自然显得时间紧迫),忙祥(迷惘昏眊的样子),忙然(同“茫然”,若有所失之态)......

 
  显然,“忙”从来就不是一种健康的生命形态。忙人,自然也是一种无法体会到生活真谛的人。

          
   回过头来品读“忘”,则别有洞天。


  “忘”字中的“亡”自应是“无”之义,不论是无心,还是心无,无我,还是我无,那都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庄子在其作品中开发出的一个修身养性的意象,——“坐忘”,最能说明这一点。


   《庄子·大宗师》原文中有关“坐忘”的部分,是这样的: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忘却自己的形体,摒弃自己的耳聪,目明,摆脱形体和机智的束缚,与大道融通为一,——这不是人生境界是什么?晋代的郭象则将“坐忘”解得更彻:“夫坐忘者,奚所不忘哉?即忘其迹,又忘其所以迹者,内不觉其一身,外不识有天地,然后旷然与变化为体而无不通也。”


 《天隐子·坐忘》中还有另一种解读,亦可作辅助参考:“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见其行,非‘坐’之义乎?有见而不行其见,非‘忘’之义乎?何谓‘不行’?曰:‘心不动故。’何谓‘不见’?曰:‘形都泯故。’”


   庄子在《庄子》之开篇《逍遥游》中即提纲契领地写道:“神人无己,圣人无功,至人无名。”《天地》篇中的“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以及该篇的“坐忘”,无不是“逍遥游”的另一种延伸与拓展,而“逍遥游”反过来说,就是一种“物我两忘”的大道之境。


   忘,——不仅体现在人生修养上,好的艺术作品同样也离不开它。
  

   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柳宗元的“欸乃一声山水绿”就是一种“物我浑融”的空灵,坐忘之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道:词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这其中,“无我”即是“忘”的一种发散。


    “至人之心如珠在渊,常人之心如瓢在水”,“忙”跟“忘”隔着的是十万八千里的距离,归根结底,还是源于他们的“心之体态”不一样。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oQfIK1RmOeODlLyZDgYrI7IlVQvlhBeWEDSG0QrgGpMUENzXHejVbxbNFAmbOEzCpQKUp5NDoJDFVcibgccBbyg/640?wx_fmt=jpe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雨中随想
后一篇:似曾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