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即将上小学的孩子们

(2017-05-23 14:34:19)
标签:

杂谈

亲爱的孩子们,你们马上就要上小学了,恕我直言,此刻我内心里真不知道是该为你们高兴,还是替你们略感惋惜。
我一直认为学前时光才是人一生中至曼妙的时光,源于他至纯,至真,又至和。
回到自然发展的规律,你们终究又是要长大的,既然如此,我还是先把真诚的祝福送给你们,我真心祈愿你们在接下来的路上仍可以做你们自己,做你们内心里那个你最喜欢的自己。
我愿意跟你们分享关于“自我”的一些认识,其次再聊聊未来你们要经常去的那个地方——学校,以及几乎天天要面对的那群人——“老师”,最后再漫谈一点读书和读书以外的事。
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泰利斯:“你认为活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是最困难的?”泰勒斯回答说:“认识你自己。”好在汉字博大精深,寻起“我”(即自己)的源头来,也不乏诸多很有价值的线索。
“我”在汉字家族里属于会意字,从戈,甲骨文中它的字形如兵器,又如刑具。除此以外,还有两种说法,一说它是古“杀”字,一说它是“私”的异体字。
从造字之初,我们就不难看出,“我”并不是个什么好东西。有“我”就有争斗,有“我”就有“刑”,有“我”就有“杀”,有“我”就有“私”,“我”似乎是一切罪恶的源头。这是先人们的大智慧,因为他们一开始就将“我”的本质诠释到了根本上。儒家讲“诚”,讲“恕”,讲“明德”,讲“至善”,这些都是在去掉“我”之后才有的至圣之观。道家讲“忘”,讲“化”,讲“真”,讲“清”,都是在隐喻一种“我执”被破除后才可抵达的逍遥之境。佛家更直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至此,一切不表自明。唯有化掉“我”后,才有真正的人生观,价值观可谈,否则的话,都是自欺欺人。
拓宽来说,天地间自有一杆看不见却至公至平的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你欺骗过多少人,占过多少便宜,你就欠下了多少债,此生你没还完,你下一代还,你下一代没还完,你下下代还,于此,无穷尽也。
   孔夫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道德经》中亦云:“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天道无亲,恒与善人。”你至诚至真的活过多少时光,你了无私心的帮助过多少人,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做过多少良心事,无形中天地也会为你存下多少福。这些福,你没享完,你下一代接着享,你下一代没享完,你下下代还可享,以此,亦无穷尽也。
至于《说文》中讲“我”的“施身自谓”之引申义,还是最后阶段才演化出来的,于此,《孟子·尽心上》中又有一句金石之言:“万物皆备于我矣”。这是“心外无物”最直接的表达,也是“反求诸己”,“心中自存宇宙”的同义语,一切向外的执求都是虚妄,内心清静,自性了明,才是生命发舒的终极答案。
   学校里,我觉得最好的两个地方是图书馆和操场,你们可以常去。一个好学校的特质梅贻琦先生早已一语破的:“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小学中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中小学就在于有没有好先生,好老师)。‘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我现在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客观上讲,一个好先生,好老师才是一个学校真正的根,物质条件并不能决定什么。你们以及你们的父母,如果越早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越早省去诸多不必要的瞎折腾。
接着问题来了,怎样的先生才是好先生?怎样的老师才是真老师?
谈到教师,我首先会跟你们说,目前这社会里,十个教师里有九个半是不称职的,也就是说他们根本就配不上“教师”这个称谓,不必惊讶,这是事实。
我上过二十多年的学校,小学到中学,严格来说,真正具备“教师之质”的人,我只遇到一位。他本身格高人和,学富才广,还教会我敢于自由思想,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创新的精神。
大学遇到两个公知思想家还是我独自去人文讲堂邂逅的,他们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立起自己独立人格的重要性”。人格独立了,自然“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人格独立了,自然在任何情况下,都敢正视自己的内心,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为何好教师如此稀缺?一来,当下教师这个队伍中的多数人都是看重“教师”作为一个稳当谋生饭碗的功用,其中也不乏一些以此为跳板,为名目,进而巧化成一个个“卖良心以求荣华”的低劣奸商。二来很多教育者是迫不得已入了这个行,做着自己并不擅长也不热爱的事。他们当一天老师,完成一天的任务,他们浑浑僵僵,得过且过。他们连自己是誰,连自己有什么,自己要什么,都弄不清楚,就更别说其他的了。

还有,人面兽心的那类老师,是特别要提防的。这类人表面上或多或少地也知道一些时髦的教育理论,但轮到他自己教学时却又是另外一套。这一类老师会刻意矫情地表面把你哄得很开心,也很会讨好你父母,实质上却是将你的思维和灵魂牢牢控制住,匡得很死,以防你开窍后对他造成他不必要的麻烦。世上有一种开心只是昙花一现,如烟花泡影,那种肤浅的欢笑必起自施与者惯用的程序预设和巧言执行,就好比《红楼梦》中王熙凤讲的笑话人们听过即忘,而林黛玉随口道出的一句应时语人们回味千遍仍觉意犹未尽,明显是源于说话人品格根性的大相径庭造成的。我就不记得小时候某些大人为逗我笑而急功近利的做的那些低级趣味的把戏,倒是几个德高望重的淳和之人跟我讲过的几句平常话很是让我印象深刻,至今想起,仍历历在目。
最好的课堂不是枯燥的灌输说教,也不是矫伪的煽情起兴,最好的课堂是去掉了形式,摒弃了花俏,无固定程序,也不会有机心重重,最好的课堂真而活,淡而灵,朴而轻,充而实,温而润,舒而和,在那种课堂里上课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道德经》里早说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最深的道理是至简的,至愉的心境是至朴素的,别相信那些徒有其表的东西,假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自当是舍文取质为上。
好的教师归根结底离不开两点,一是独立光明的品格(无惧权名利禄)。一是腹有真才实学(饱含自由的思想)。退而求其次的话也一定要是“德才兼备,德胜于才”。一旦见不到这两点,那人就不配你们叫他老师,那样的人只是为生存而选择一份职业而活着。孔夫子说:“君子不器”,可那样的人就是机器,只会把你也打造成机器一样的人,那样的人行尸走肉的立在你面前,灵性空空,六魂无主,只是埋葬的时间滞后了一些罢了。
接着讲读书。
读书的核心顾名思义是怎样读书,读什么书,而非读书的环境。因此首先要明白两点,一是上过多少年的学校跟读进去了多少书并没有多大关系,社会上诸多“高学历低能低品低趣味”的现象就是最好的印证。
  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取法乎下,得其下下。其次是书读到最后一定是越读越想寻根,越读越重视圣贤经典(从小接触经典原著就显得格外重要,此谓“取乎上”),越读越精深,越读越鲜活,而非变成了书呆子,更不是以此作工具去谋取私利和虚名。真正诚心读书的读到最后无不至幸福,无不至真实,无不达到了灵魂和生命的圆融,无不收获了人生境界的至高点——“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为一”,“至人无己”,“神人无身”,“圣人无名”。
书读得越多越精,我们渐渐即能养成时时“自我返观”,“自我反省”,“自我更新”的生生自易之思维。随着读书面的增广加深,我们还可领悟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万物齐一,”“融会贯通”的发散与融合性思维。“尽信书,不如无书”,当量和质都达到一定的水平后,我们独立而思的精神便愈加突出,就会渐渐跳出“六经注我”和“我注六经”的局里,进而在立稳德之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最后,你们还要深深的懂得,任何人都无法取代你自己,这世上能对自己命运做出最大改变的永远都只有你自己本人。一路走过,无人无物可以久侍。即使是好教师,他们也只是帮你领进门,修行依然在你个人。正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所谓“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以一种浩然正行于天地间,以一种孑然漫步于乾坤里,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即是至美至乐的人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灿然花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