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难于改变,除非自悟。小学生渐成型,大部分也正在向歧途昂首阔步。幼儿园的小朋友如同半张白纸,一半被染,一半未凿,还有很大改变的空间。最真最美最善的还是那婴儿,即老子所讲的“婴儿之未孩”中的那个婴儿,即孟子所说的有“赤子之心”的那个婴儿。
婴儿是纯天然的真,没有一丝一毫的刻意和杂念。他完全没有自我意识,他从不会讲“我……”(我怎样,我如何),“我有……”,“我是……”等类的话,他没有“我”这个“执”和“识”,“我”与他毫无干系。
实质上,婴儿身上的这种“无我”,已是人类生灵之最高境界。
老子的“无为”,庄子的“圣人无名,神人无身,至人无己”,《中庸》中的“率性之谓道”,“自诚明,谓之性”,佛家的“无我相,无众生相”,各类主流学说中所描述的终极“化境”正是人婴儿时的状态。换一句话来说,人生最圆融的境界本就是他生命最初的样子。
婴儿不会刻意的笑,也不会刻意的哭。他们哭不是有所企图,而是源于身上确实是有哪里不舒服了,一种发自本能的行为反应而已。他们有时会在梦中或是平凡的一刹无故的笑起来,那是人世间至宁静至甜美的笑,没有一点预备和滞念,如同一声响,忽然的来,忽然的去,风过无痕,水过无迹。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接近自然而然,至澄至纯。
初生的婴儿也很容易满足,吃完奶,拉撒毕,换上干净的尿布,他们即悠然的躺在床上,自己玩儿自己的,自言自语,自说自讲,偶尔啃下手指或脚趾,或是舒然跟他旁边的大人们说一些大人们完全听不懂的话。心里的话吐出去了就好,至于听者的反应,那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他们全是顺着自己的心性而活,体现出来的是天然的可爱,一团纯粹的和气,以及一种无所侍的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