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公庄的来历 (原标题:河东区相公镇人文风情)
(2016-01-02 11:38:28)分类: 地名文化 |
相公庄的来历
原标题:河东区相公镇人文风情
2012-07-13 15:29:25 来源:临沂在线
相公庄,名称有证可查于春秋时期,相传春秋时期(公元前700年)管仲和鲍叔牙曾寓居于此。今村中南汪中尚有“分金台”遗址,据说远在春秋时期,相公就是一个南通江淮,北达幽燕,西接兖泗,东临海滨的交通要道。当年,为人正直豪爽、善识豪杰的鲍叔牙就是在这里得遇故人管仲的。
管仲,字夷吾,颖上人氏。学富五车,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因母老家贫,加之无人保荐,初以经商为生。后在南阳得遇鲍叔牙,二人一见如故,遂成莫逆之交。管仲素知齐鲁乃礼义之邦,风俗淳厚,人易结交,便欲前来经商。当管仲行至相公村时,竟沽染时疫,一病不起。经鲍叔牙精心照料,并延医调治,将养月余,方才好转。管仲经这场大病,虽生活已能自理,但双足又患痹症,行动困难。
鲍叔牙见管仲离家日久,念母心切,日夜忧思,便说:“你我情同手足,你母即我母。当代弟一行,以释高堂挂念。”次日,管仲拿出病后余资及家书一封,付与鲍叔牙,道:“兄可购土产南行,回头再捎货物,可大有盈余。”鲍叔牙依嘱而行。
鲍叔牙走后数月,管仲得空就到宅南高阜古槐下翘足远眺。鲍叔牙返回相公后,管仲闻知老母念子心切,归心似箭。鲍叔牙见管仲痹疾已愈,不便强留,忙为他准备行装饯别。二人来到高阜古槐下,鲍叔牙从怀中取出此行赚取的银两,分四份列于台上,慨然说道:“此乃吾二人本利,第一份烦带呈令堂,作为养老之费;第二份付君,作为今后经营之资;下余份吾二人各取其一,作为生活之资,患难之交情同骨肉,勿复见拒!”管仲见鲍叔牙情词恳切,知不可却,只好收下,洒泪而别。
管鲍分金的故事很快流传开来。人们仰鲍叔牙之义,慕管仲之贤,纷纷前来定居,不久此地形成一个偌大村庄。
管仲在此养病期间,经常利用自己的才智,为当地百姓解决疑难,深得爱戴。他得知村东北十余里八湖一带,汤河水常泛滥成灾,便亲自策划,组织民众新开了一条支流控制汤河水势,造福当地百姓。村民为纪念管仲,就将此村称管仲村,把分金的高台称为“分金台”,台上的那棵古槐称“管仲槐”,新开的汤河支流叫“管仲河”,河崖的小村称“管仲河崖”。
后管仲在鲍叔牙的保荐下当了齐国相国,辅佐齐恒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桓公成为五霸之首,而管仲位居宰相,受人尊敬,管仲村因改称“相公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