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导学案学生版
(2017-03-03 10:12:08)《登高》导学案学生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
2熟读成诵,逐联赏析,加深理解诗歌内涵。
3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歌的凝练美、含蓄美和意境美。
【学习重点】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涵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难点】体会诗歌的凝练美、含蓄美和意境美。
【知识导学】
1.背景补充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机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为了排遣郁闷,56岁的他抱病,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写成了《登高》。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2.联系解题
重阳节,本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理解“登高”的含义——重阳节,登高祈寿,怀念亲人,思念家乡,抒发感情。
【基础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猿啸(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万里(
②百年多病独登台(
③艰难(
④潦倒(
【课内探究】
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最好用诗歌中的原词来回答)
2.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
3.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面对此景物,试想杜甫会产生怎样的感慨?
4.“片言可以明百意”“外形凝炼,而内蕴深永”都是说诗歌语言含蓄蕴藉的特点。宋代的罗大经指出颈联14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作具体分析。
5.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1 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句子是:
□□□□□□□,□□□□□□□。
2 写出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仇而生无限悲凉之意的句子是:
□□□□□□□,□□□□□□□。
3 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着笔,从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的两句是:
□□□□□□□,□□□□□□□。
4 诗中巧用对偶,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韶华易逝的慨叹的诗句是:
□□□□□□□,□□□□□□□。
5 诗中以长江滚滚奔流的壮阔意境向人们展示自然规律,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哲理的诗句是:
□□□□□□□,□□□□□□□。
6.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这首诗前后两句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