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自控”名句
(2015-10-14 16:01:31)
标签:
佛学 |
1.
圣人顺应自然不胡作非为,注重身教而不以言教,听凭万物兴起而不加干预滋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助其成长而不自恃其能,大功告成而不邀功自傲。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业得到永存。
2.
圣人治理天下:净化民众的心灵,满足民众的温饱,减少他们的欲念,强健他们的体魄,使民众保持无知无欲,让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妄为。以无为的态度进行治理,没有治理不好的事情。
3.
议论愈多离道愈远,不如长守道体虚静无为。
4.
圣人把自己的利益置于众人之后,他的所得反而先于众人;他总是将自己置之度外,其自身反倒得到保全。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的无私吗?他反而因此而成就了伟业。
5.
最高尚的品格就像水,水能够滋养万物而不争先。安居于人所厌恶的低处,因此它的行为最接近于道。居处趋下让人,心如深渊包容万物,交往真诚而友善,诺言诚实而有信,为正顺道而善治,办事有条而不紊,举动应时而有节。因为他不与万物相争,所以就能避免失误。
6.
“有”是物体形成的条件,“无”才是物体功用之所在。
7.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纷乱的韵律使人两耳失聪,盛美的佳肴使人胃口损伤,纵情于打猎使人心浮意狂,稀世的珍品使人行为不端。所以圣人关注民众能否温饱,摒弃耳目的奢望,使生活保持稳定正常。
8.
只有愿意忘我治理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交给他;只有不顾自身来治理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9.
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才能弃旧图新。
10.
尽力达到心灵空明的极致,坚守清静的最佳状态。不懂得自然的法则,胡作非为必然遭遇凶险。懂得自然法则就能包容,能包容就公正坦荡。公正坦荡就能周全,周全就能符合天理。符合天理就合于道,合于道便能长久存在,终生不会遭遇危险。
11.
缺乏诚信的统治者,也就得不到百姓的信任。
12.
让别人感到畏惧,自己也不能不畏惧。
13.
不自我表现,所以是非分明;不自以为是,所以生命昭彰;不自我夸耀,所以能建立功勋;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领导众人。
14.
踮起脚跟站不稳,超常迈步走不成,表现自我的不高明,自以为是的丧失名声,大吹大擂的难有功勋,抬高自我的领导不了众人。
15.
稳重是轻浮的根基,安静是躁动的主宰。轻举就会丧失根本,躁动就会丧失主宰。
16.
圣人善于挽救人,从不遗弃人;善于物尽其用,没有物被废弃。因此善人是善人之师,不善人是善人之资。不尊重老师,不珍惜其借鉴的对象,再聪明也会陷于糊涂。
17.
善于知人是理智,能够知己是心明。战胜别人叫有力,战胜自己是坚强。知道满足是富有,坚强不懈有志气,不失根本能长久,死后不被遗忘叫长寿。
18.
大丈夫立身处世,应当自处于厚实的道与德的境地,而远离浇薄与虚华。
19.
没有比多欲更大的罪过,没有比贪心更惨的灾祸,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祸患。
20.
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第五十八章)
祸啊,是福所依凭的东西;福啊,是祸所隐藏的地方。圣人方正而不割伤人,锋利而不刺伤人,率直而不放肆,光明而不耀眼。
21.
治理人民,侍奉天道,没有比吝惜更好的办法。
22.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第六十三章)
处理难事要从容易的事做起,做大事要从小事做起;天下的难事,都起于易事;天下的大事,都起于小事。轻易许诺,一定会减少诚信;多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一定会遭受更多的困难。
23.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第六十四章)
合抱的大树,生于细小的萌芽;九成的高台,起于最初的堆土;千里的远行,就从脚下开始。慎重对待事情的终结,就像对待开始一样,就不会有失败之事。
24.
25.
善于做武士的人不显示威武,善于作战的人不发愁,善于取胜的人不与人对抗,善于用人的人居于人之下。
26.
没有比轻敌更大的灾祸,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法宝。
27.
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那是最好的了;不知道而自以为知道,那就是大毛病了。
28.
圣人有自知之明却不自我显示,有自爱之心却不自以为高贵。
29.
30.
天道无所亲爱,总是站在善人这一边。
31.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
真实的言语不华美,华美的语言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善辩,善辩的人不善良。真知道的人不广博,广博的人不是真知道。圣人无所积藏,施利于别人,自己却更富有;给予别人,自己却更丰富。因此天之道,有利于物而无所损害;人之道,有所作为而无所争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