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家长与教师的双重身份扮演者我深深体验到家长“望子成龙”与“望女成凤”的深深期盼,更能体会到家长在扮演“狼爸虎妈”时的无奈!今日故分享以往随笔三篇,算是给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家长指导孩子学业上的建议!
第一轮复习纵横双栏笔记效果好(从初三复习回视初中学习生涯)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进入第一轮复习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帮助学生修补知识漏洞,还能有效提增学习自信,更合乎明年中高考重双基减负的命题导向。
为此,根据我的经验,觉得初三学生应在记笔记上做好以下方面的准备工作:
第一:购买相对页面多一些的各科笔记本。原则上每科每学期一本,如果购买的笔记本页面少,往往学生很快记完,对于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来说不利于系统保存,有的甚至会扔到“西伯利亚”去,系统复习时找不到笔记本了。
第二:将笔记本进行纵双向设计。纵向记录环节包括:预习笔记、课堂听课笔记、作业错题笔记、复习知识网络构建笔记。这样记使知识考点经历“了解、理解、应用、巩固”四个环节,有利于知识的“动态生成”。
第三:将笔记本的“课堂听讲笔记”一环进行双栏目导航设计。即或张纸的分成三等份,以左面的三分之一为中心划一直线,左面三分之一记大的知识条目,右面三分之二记具体的细节推导或要点。这样记左面好比是“纲”,右面是“目”,纲举目张。便于复习时起到核心提示作用,促进考试中学生的大脑对知识点的搜索有了系统定位。不至于出现思维空白而连一个公式都回忆不起来。
一条生产分数的流水线(初一开始细节决定提高)
一名学生当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善于构建、实施、控制与管理生产分数流水线的各个环节,就会大大提高产出分数的效能。如果以100分作为满分,当该生处在70分的基础上,通过这个流程的精细化管理,每门学科增加10应当说不是一件难事,难题是该生执行不力或消极应付。
说到这条生产分数的流水线,其实每位老师、家长都是知道的,无非是有的人没有加以科学研究、分析与凝炼,或没有系统地要求学生去执行,或没有将它当作一种学生意志力培养、学习习惯养成、学习方法指导。
目标—预习—听讲—作业—复习—考试是生产分数的一条流水线,这当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均能导致分数不高。这如企业生产中的流水线是同一个道理,生产流程中只要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产品的质量就难以保证。
上次教育网上王老师有关“预习”的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得出结论是“无效预习不如不预习”,王老师分析得十分有理,如果一名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预习了是有这种造成上课注意力反而分散的不良后果。但是在教学的普遍性原则下,长期科学预习与盲目预习或不预习比照,前者在预习的环节上能产出10%的分数。
如果说预习是了解知识,那么听讲是理解知识,这个环节可以产出30%的分数,这个环节的关键是要做好老师信息的发出一定要通过维持环节保证学生有效接收,否则上课就成了“唱山歌”。
作业就是应用知识,听听懂并不意味着就会做,这是因为上课的举例好比是照镜子是直观的,而做题是变式后的一面多样镜,需要知识的融会贯通与举一反三。现在作业多课业负担重也是基于这个环节能产出35%的分数。当然作业不是越多越好,在这里有二个反思点能有效增分,一是当做题时是想了好长时间做出来的,就需要花三分钟反思该题是如何解出来的以及回归文本厘清知识点;二是做错了题,当老师讲评后你自己订正了还不够,必须再一次回归文本看知识点。
复习,说实话只要解决了前三个流程环节,其实花费的时间不用多。它产出的分数占10%。但现在补课的学生多,主要原因是前面几个环节出现问题也就是说“课内损失课外补”,其要原因是学生放假了在家里多数学生不会自主学习,光知道做“上网、看电视、玩手机、约会”等“乱七八糟”的事。最后补课也是竞争的需要而已。
考试是流水线的检测终端关,通过考试进行自我诊断分析,能为下一次考试产出15%的分值。考试分析不能光是老师分析还必须让学生自我分析,这样的分析效果较好。
总之,把握住一条生产分数的流水线,需要我们牢记“过程决定结果,细节决定成败,心态决定命运”。
书读厚,书读薄,书读好(针对初三复习)
有道是“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读好书应布局谋篇。大凡上新课或第一轮复习,学生其学习任务之一是要“将书读厚”。也就是“厚积”。第二轮第三轮复习是要“将书读薄”。也是“厚积”后的“薄发”,这样的循序渐进以及循环上升,书也慢慢水到渠成读好了。
首先,在上新课或第一轮复习中我主张把“书读厚”一些。
因为教材内容有些往往会滞后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且课程理念也要求校本课程作有益补充,作为师者,他们一定会为学生作以下方面的拓宽与补充:例如新的材料,新的习题、新的概括性论断、新的归纳图表、新的评价激励等。这些“源头活水”的添加,无疑为学生的读书增加了内涵的厚度与思维奇的高度。
其次在第二三轮复习中我主张将书“书读薄”。
因为随着新课与第一轮复习的结束,知识己经累积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这样在单位考试时间内,学生搜索知识的时间会很久,不利于提高效能。所以,为师者要列知识提纲,尽量简化知识体系,剔除无用信息与多余信息。
总之,我作出“书读厚•书读薄”这样的判断,是基于新课或复习都应完成三大基本目标任务,即知识技能中的“学会”、过程方法中的“会学”、情感态度中的“想学”。为了完成或实现这个“三位一体”的任务,惟有经历这样的读书历程并相得益彰,方能在考试中实现书读好的升学目标,进而使自己的人生又步入一个全新的高度。
=====================================================================================================
http://s4/small/0042rkdtgy6YQiUbi1573&690
http://s1/small/0042rkdtgy6YQj0sQhyd0&690
http://s1/small/0042rkdtgy6YQjmOhQ450&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