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2015-10-21 16:31:40)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授课

年级

五年级

学科

语文

课型

精读

任课

教师


课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课时

1

授课

时间


教材分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词作情景交融、恬静自然,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词人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上阙写夜景其实是烘托,下阙写避雨才是词作的旨趣所归。

 

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进入高年级,预习应该已经成为一种必须的学习习惯,但学生对字词的掌握程度不一样,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也不一样,所以,让孩子们反复阅读,真正理解词义,缩短差距。

设计理念

1、用自主学习——感受想象——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

2、运用读、品的方式使学生自主参与到探究过程中,从而体会这首词的写作特点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藕”,掌握“鹊”和“藕”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背诵课文。

3.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词句掌握生字新词。

2.通过对词的理解,感悟词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词的学习、意境的感悟,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与熏陶。

4.通过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探究阅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的意境,借助语言文字,充分展开想象,感悟词中景、心中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中国古诗词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l         本文的重点是通过反复阅读,理解词句的含义。通过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诵读,并为他们创设情境,营造宽松、平等、民主的氛围,让他们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悟,在感悟中美读,在美读中编创,从而使阅读、理解、积累、运用这一学习流程循序渐进,在阅读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进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中国古诗词的美好情趣。

l         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是本文的难点。五年级的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对照注释,已能大致理解词的意思,但由于年龄、阅历的限制,使其不能深刻理解词人所表达的真实情感,必须结合词人的生平背景,教师适当地指导品悟,才能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

在反复品读的过程中,体会词意,

采用自主探究的小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两首词。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2、学习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

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期望学

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解读课题

 

 

 

 

 

 

 

 

 

 

 

 

 

 

 

 

 

 

 

 

三、初读词作,初步感悟

 

 

 

 

 

 

 

 

 

 

 

 

 

 

 

 

四、再读文本,疏通字词

 

 

 

 

 

 

 

 

 

 

 

 

 

 

 

 

 

 

 

 

 

五、合作探究,反馈交流

 

 

 

 

 

 

 

 

 

 

 

 

 

 

 

 

 

 

 

 

 

 

六、拓展延伸

 

 

 

 

 

 

 

 

 

 

 

 

 

 

 

七、布置作业

 

1—2分钟

 

 

 

 

 

 

 

 

 

 

 

3—6分钟

 

 

 

 

 

 

 

 

 

 

 

 

 

 

 

 

 

 

 

 

2—4分钟

 

 

 

 

 

 

 

 

 

 

 

 

 

 

 

 

 

 

10—13分钟

 

 

 

 

 

 

 

 

 

 

 

 

 

 

 

 

 

 

 

 

 

 

5—8分钟

 

 

 

 

 

 

 

 

 

 

 

 

 

 

 

 

 

 

 

 

 

 

 

 

3—6分钟

 

 

 

 

 

 

 

 

 

 

 

 

 

 

 

1分钟

 

 

 

 

引出课题

 

 

 

 

 

 

 

 

 

 

 

感悟课题

 

 

 

 

 

 

 

 

 

 

 

 

 

 

 

 

 

 

 

 

读中悟意

 

 

 

 

 

 

 

 

 

 

 

 

 

 

 

 

 

 

理解词句意思

 

 

 

 

 

 

 

 

 

 

 

 

 

 

 

 

 

 

 

 

 

 

深入理解

 

 

 

 

 

 

 

 

 

 

 

 

 

 

 

 

 

 

 

 

 

 

 

 

拓展写话

 

 

 

 

 

 

 

 

 

 

 

 

 

 

 

 

课件出示《清平乐·村居》。

学生背诵。

同学们,你们记得这首词是谁写的吗?

课件出示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学习他的另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学习指南(一)

完成学习卡片1

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学习卡片1,组长组织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1齐读课题,指名读课题。

2、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3、课题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词牌名,我们还学过哪些?

后一部分是题目,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

(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时间:夜里。地点:黄沙道。事情:行。)

4、说说题目的意思。

(夜间行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课件出示黄沙岭的图片,教师介绍黄沙道。

 

 

 

自己放声读一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读通,读顺。

指名朗读,并让学生做出相应的评价,教师随机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读词的时候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读出味道。)

课件出示配乐范读。

女生男生赛读。

全班齐读,边读边想:

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夜晚?

师:就在这样的夜晚,作者看着,听着,闻着,还想着……那么,他到底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又闻到什么?从而又想到了什么呢?

 

 

 

 

出示教学之南(二)。

完成学习卡片2

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学习卡片2,组长组织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1、默读课文,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惊鹊:雀儿被惊醒。

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

溪桥:溪上的小桥。

3、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的意思。

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指名说说谁听取蛙声一片。

1)指名说“谁听取蛙声一片?”又是谁“稻花香里说丰年”?

2)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5、试着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出示教学之南(三)。

完成学习卡片3

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学习卡片3,组长组织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自由读词,思考下列问题:

1、你从词中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3、词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由“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现”这句词,你想到了哪一句有名的诗?

 

 

 

 

 

 

 

 

 

 

 

请你带着词人此刻的心情,再读这首词。

1、课件出示这首词的画面。

2、配乐写话,完成发展练习卡。

此时此刻,你的脑海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请用简单的文字进行描述。

(发放发展练习卡,音乐起,教师巡视指导)                      

3、画面取名。

给自己的文字取一个美丽的名字。

4、集体交流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学生背诵。

 

 

南宋词人,辛弃疾。

 

 

 

 

 

 

 

学生完成学习卡片1,组内交流。

 

 

 

 

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山道中”是词的题目名。

 

 

 

 

 

 

 

 

 

 

自己放声读一读,读通,读顺。

 

学生作出相应的评价。

 

女生男生赛读。

 

学生默读诗词,自主学习。

 

 

 

 

 

 

 

学生完成学习卡片2,组内交流。

 

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全班交流: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半夜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

 

 

 

 

听到了风的声音,蝉和青蛙的叫声。

看到了明月、惊鹊、风吹稻田、天外疏星。

想到了农民丰收时的情景。

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

流露出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的思想感情。

我想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

 

 

 

交流讨论:江南夏夜图、山村夏夜美景图、田野山水名作、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

 

 

 

温故知新,导入课题。

 

 

 

 

 

 

 

 

 

解读课题有利于整体感知这首词的大体内容,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读文能为深入学习排除障碍,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词的节奏美,读中感悟词的意境。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突破本课理解上的重点。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突破本课难点。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词的意境,锻炼学生的写作及表达能力。

 

 

 

 

 

 

 

 

巩固所学,加强积累。

 

 

 

 

 

 

 

板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惊鹊         乡村夏夜月光下的美景

     清风,鸣蝉,蛙声   热爱大自然

     稻花香             关心人民生活

     说丰年             企盼丰年

 

 

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的设计理念:

教学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

1、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

2、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加深体验。通过课后拓展诗词,吟诵诗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

二、成功之处:

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采用诵读感悟,品评赏析,积淀深化的教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音乐与课件画面的渲染,引领学生读中感悟,读中融情,悟中升情。

在第一个环节:创设诗意课堂中,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激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求知欲,我从作者导入本词,通过介绍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以及他的豪放词风,引出本词。

第三个环节:初读诗词,初步感悟。

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采取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朗读。首先教师范读。借机强调了生字字音,“转”、“见”,然后让学生自己读读诗,然后指明读。当我发现该同学字音读的十分准确时,接着,我引导同学们读诗要有节奏,尤其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第六个环节:拓展延伸。

古诗带给学生的是更多想像的空间,这样的创造性的想象有助于把学生引入深远的意境。如在本课中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描写画面,想象人物的心情、感受,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意境,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总之,这节课,我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带动学生,不失时机地赞赏,积极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感受到诗词的独特魅力。

 

教学指南(一)

    1、认真思考,完成学习卡片1。(1分钟)

2、小组交流。(3分钟)

3、全班交流。(2分钟)

 

 

 

教学指南(二)

1、自由读词,认真思考,完成学习卡片2。(3分钟)

2、小组交流。(5分钟)

3、全班交流。(4分钟)

 

 

教学指南(三)

1、自由读词,思考问题,完成学习卡片3。(3分钟)

2、小组交流。(3分钟)

3、全班交流。(2分钟)

 

 

学习卡片1

 

题目解析填空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题目是▁▁▁▁▁▁,时间是▁▁▁▁▁▁、地点是▁▁▁▁▁▁、事情是▁▁▁▁▁▁。

2、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

 

学习卡片2

1、解释词语意思

惊鹊▁▁▁▁▁   鸣蝉▁▁▁▁▁  社▁▁▁▁▁   溪桥▁▁▁

2、默读课文,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旧时茅店社林边,听取蛙声一片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