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授课 年级 |
五年级 |
学科 |
语文 |
课型 |
精读 |
任课 教师 |
|
|||||
课题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课时 |
1 |
授课 时间 |
|
|||||||
教材分析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词作情景交融、恬静自然,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词人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上阙写夜景其实是烘托,下阙写避雨才是词作的旨趣所归。
|
|||||||||||
学生分析 |
|
|||||||||||
设计理念 |
1、用自主学习——感受想象——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 2、运用读、品的方式使学生自主参与到探究过程中,从而体会这首词的写作特点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
|||||||||||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藕”,掌握“鹊”和“藕”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背诵课文。 3.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词句掌握生字新词。 2.通过对词的理解,感悟词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词的学习、意境的感悟,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与熏陶。 4.通过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探究阅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的意境,借助语言文字,充分展开想象,感悟词中景、心中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中国古诗词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
|||||||||||
教学难点 |
l
l |
|||||||||||
教学方法 |
在反复品读的过程中,体会词意, 采用自主探究的小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两首词。 |
|||||||||||
教学准备 |
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2、学习卡片。 |
|||||||||||
第一课时 |
||||||||||||
教 |
||||||||||||
教学 环节 |
时间 |
教学内容 |
教师行为 |
期望学 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解读课题
三、初读词作,初步感悟
四、再读文本,疏通字词
五、合作探究,反馈交流
六、拓展延伸
七、布置作业
|
1—2分钟 3—6分钟 2—4分钟 10—13分钟
5—8分钟 3—6分钟 1分钟 |
引出课题
感悟课题
读中悟意
理解词句意思
深入理解
拓展写话
|
♦课件出示《清平乐·村居》。 ♦学生背诵。 ♦同学们,你们记得这首词是谁写的吗? ♦课件出示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学习他的另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学习指南(一) ♦完成学习卡片1。 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学习卡片1,组长组织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1、齐读课题,指名读课题。 2、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3、课题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词牌名,我们还学过哪些? 后一部分是题目,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 (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时间:夜里。地点:黄沙道。事情:行。) 4、说说题目的意思。 (夜间行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课件出示黄沙岭的图片,教师介绍黄沙道。
♦自己放声读一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读通,读顺。 ♦指名朗读,并让学生做出相应的评价,教师随机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读词的时候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读出味道。) ♦课件出示配乐范读。 ♦女生男生赛读。 ♦全班齐读,边读边想: 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夜晚? 师:就在这样的夜晚,作者看着,听着,闻着,还想着……那么,他到底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又闻到什么?从而又想到了什么呢? ♦出示教学之南(二)。 ♦完成学习卡片2。 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学习卡片2,组长组织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1、默读课文,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惊鹊:雀儿被惊醒。 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 溪桥:溪上的小桥。 3、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的意思。 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指名说说谁听取蛙声一片。 (1)指名说“谁听取蛙声一片?”又是谁“稻花香里说丰年”? (2)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5、试着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出示教学之南(三)。 ♦完成学习卡片3。 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学习卡片3,组长组织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自由读词,思考下列问题: 1、你从词中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3、词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由“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现”这句词,你想到了哪一句有名的诗? ♦请你带着词人此刻的心情,再读这首词。 1、课件出示这首词的画面。 2、配乐写话,完成发展练习卡。 此时此刻,你的脑海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请用简单的文字进行描述。 (发放发展练习卡,音乐起,教师巡视指导) 3、画面取名。 给自己的文字取一个美丽的名字。 4、集体交流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
学生背诵。
南宋词人,辛弃疾。
学生完成学习卡片1,组内交流。 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山道中”是词的题目名。
自己放声读一读,读通,读顺。 学生作出相应的评价。 女生男生赛读。 学生默读诗词,自主学习。 学生完成学习卡片2,组内交流。 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全班交流: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半夜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 听到了风的声音,蝉和青蛙的叫声。 看到了明月、惊鹊、风吹稻田、天外疏星。 想到了农民丰收时的情景。 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 流露出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的思想感情。 我想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 交流讨论:江南夏夜图、山村夏夜美景图、田野山水名作、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 |
温故知新,导入课题。 解读课题有利于整体感知这首词的大体内容,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读文能为深入学习排除障碍,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词的节奏美,读中感悟词的意境。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突破本课理解上的重点。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突破本课难点。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词的意境,锻炼学生的写作及表达能力。 巩固所学,加强积累。 |
|||||||
板书设计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
||
教学反思 |
一、本节课的设计理念: 教学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 1、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 2、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加深体验。通过课后拓展诗词,吟诵诗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 二、成功之处: 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采用诵读感悟,品评赏析,积淀深化的教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音乐与课件画面的渲染,引领学生读中感悟,读中融情,悟中升情。 在第一个环节:创设诗意课堂中,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激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求知欲,我从作者导入本词,通过介绍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以及他的豪放词风,引出本词。 第三个环节:初读诗词,初步感悟。 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采取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朗读。首先教师范读。借机强调了生字字音,“转”、“见”,然后让学生自己读读诗,然后指明读。当我发现该同学字音读的十分准确时,接着,我引导同学们读诗要有节奏,尤其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第六个环节:拓展延伸。 古诗带给学生的是更多想像的空间,这样的创造性的想象有助于把学生引入深远的意境。如在本课中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描写画面,想象人物的心情、感受,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意境,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总之,这节课,我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带动学生,不失时机地赞赏,积极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感受到诗词的独特魅力。 |
|||
|
教学指南(一)
2、小组交流。(3分钟) 3、全班交流。(2分钟)
|
|
||
教学指南(二) 1、自由读词,认真思考,完成学习卡片2。(3分钟) 2、小组交流。(5分钟) 3、全班交流。(4分钟)
|
教学指南(三) 1、自由读词,思考问题,完成学习卡片3。(3分钟) 2、小组交流。(3分钟) 3、全班交流。(2分钟)
|
学习卡片1 题目解析填空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题目是▁▁▁▁▁▁,时间是▁▁▁▁▁▁、地点是▁▁▁▁▁▁、事情是▁▁▁▁▁▁。 2、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 |
学习卡片2 1、解释词语意思 惊鹊▁▁▁▁▁ 2、默读课文,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旧时茅店社林边,听取蛙声一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