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旅游】湿地农业案例: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

标签:
麟德旅游规划湿地旅游湿地农业案例生态农业高原湿地 |
一、项目简介
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园项目由旅游开发公司和盘县普古银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组织实施,项目规划面积181.4平方公里,其中盘县普古乡154.9平方公里,保基乡、淤泥乡及水城县龙场乡、顺场乡、花戛乡共26.5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11.3亿元,项目为贵州省“5个100”工程中的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之一、贵州省20个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之一、2013年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十大工程”中的建设项目之一。
二、项目特色
园区以特色精品水果、湿地生态旅游为主导产业,配套发展特色种、养殖和加工业。秉承“致富一片,带动一方”的发展理念,项目将通过对娘娘山高原湿地及周边喀斯特自然景观的开发打造、区域内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挖掘和特色农业园区的建设,形成一个示范作用强、辐射带动大的农业休闲观光园。
三、项目规划
项目建设包括农业产业化和休闲旅游度假两个板块,其中农业产业化部分包含“一园三产业”,即建设集现代农业观光、苗木组培、生态餐厅等功能于一体的银湖农业科技示范园,主推猕猴桃、刺梨、蓝莓三大产业,计划种植猕猴桃11000亩,刺梨30000亩,蓝莓13000亩,其他特色水果及红豆杉等30000亩以上,最终总种植面积将达8到10万亩,并配套建设相应的加工厂,开发深加工产品,拉伸产业链。
休闲旅游度假部分包含“一心五园三景区”,将重点建设包括五星酒店、温泉会馆、休闲茶楼、民族商业街、木屋别墅、水上乐园、寺庙等在内的娘娘山旅游接待中心,建设娘娘山高原湿地公园,天鹅湖湿地公园,娘娘山体育公园,蓝莓采摘园,特色水果采摘园,天山飞瀑景区,天生桥景区,六车河大峡谷景区。
四、项目效益
项目建成后可带动普古乡24000多人,水城县龙场乡、顺场乡、花戛乡8000多人发展,覆盖贫困户2327户,扶贫人口7725人。能实现年收入2.84亿元,年利润1.2亿元,年上缴税金1.1亿元,新增就业人数1500人。
五、建设情况
目前,项目已累计完成资金投入2.1亿元。具体建设内容及完成进度如下:
1、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8.5公里观光大道建设;总投资340万元,全长3.4公里的旅游接待中心环湖公路已完成路基开挖2.1公里,完成投资155万元;投资2700万元,全长18.2公里的入园公路施工已接近尾声;投资1350万元,全长5.1公里的娘娘山景区四级旅游公路已进场施工,投资280万元,全长2.8公里的蓝莓采摘园区环湖公路已完成路基开挖,完成投资120万元。
2、旅游设施建设:已完成旅游接待中心滨水河岸建设3.4公里;面积64亩的银湖广场及占地28亩的民族风情街建设正在实施;总投资2200万元的滨水休闲茶楼及木屋别墅项目正在建设,已完成投资820万元;投资115万元的银湖吊桥和观音岩吊桥已完成钢索连接;已完成鱼嘎丫口广场、天山飞瀑广场、娘娘山广场的平场工作;投资2180万元的银湖大坝建设已顺利开工;投资2750万元的温泉休闲度假中心已完成前期勘测。
3、观光农业建设:已完成蓝莓、猕猴桃、刺梨等精品水果采摘园建设8900亩;总投资520万元的农业科技示范观光园建设已基本完工;计划投资180万元的现代化苗木组培室建设已完成平场工作。
六、工作重点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成旅游交通、接待设施、管网建设、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工程。
2.做好景点打造,力争将整个景区打造成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做好以娘娘山高原湿地为核心的景点开发建设,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如:游客中心、游览栈道、观景平台、水上游乐项目等等。
3.做好农业景观,建设现代观光农业及智能化温室。提高产业产出同时让游客体验现代农业科技。
4.深度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对其服饰、歌舞、节庆、民俗等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保护性开发,为旅游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总结
1.项目以湿地旅游产业为主导,以农业产业为支撑,形成湿地、农业、休闲、观光、康体、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湿地产业链”;
2.项目融入现代科技农业,兼顾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实现了环境景观与就业创收的双赢;
3.旅游产品与湿地农业景观、当地文化特色相结合,改善居住环境,挖掘本土文化,促进了生态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4.开发农业旅游,做强农业产业本身是一项富农惠农的事业,得党委政府及当地百姓支持,兼具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根据贵州农经网整理)
http://s13/mw690/0042r0AXzy6L55MUbJG9c&690
以上内容由深圳市麟德旅游规划顾问有限公司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