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乡布依族民俗文化展播---丧葬习俗(二)

新发布依族丧葬礼仪中的另一种叫“品亡”即赶尬。此中礼仪具有严格的规定,即不能脱代,,代代相接,若有脱代,则下代必须同时为未赶过尬的前辈死者一起操办,若子孙弄不清前辈死者是否赶过尬或不清楚死者的生死日期,即使是富甲一方,也是绝对不能进行赶尬礼仪的。
赶尬在指路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内容,本家要做大龙,纸人,纸马,纸做的其他动物和用品,祭旗,引悼,幡头,纸伞,立幡杆。给大丘家报信时,若要有过河或过水的地方,孝家要给报信人五尺布,信给到后,大丘家要换给报信人五尺布,此布叫“榜嚼”即搭桥布,报信人在报信途中和返回途中都要过水的时候,两人(报信人一般两人一组),把布牵平,一人一头牵着过水,意为让亡魂以布为桥过水。老后家要请专门的人在奠酒时念“昏松丧”(悼念经文)。新后家要准备雨伞 “布噪”和“粉噪”(布衣语,一种礼服礼裙)用于“转尬和游城”(布依族丧葬习俗中的一种礼节),新后家还要请专门的人在奠酒时“昏夯阶”(唱问病歌),大马郎家要请“补根怒”(打牛人)打牛,大丘家要做纸人,纸马等(与本家做的纯白色不同,大丘家做的是彩色的),还要请专门的人在奠酒时唱孝歌。
此种丧葬礼仪基本步骤如下:
一:立坛:立坛时,在灵房前准备一匹马给亡人骑,牵马人是亡人的孙子辈(要两人),马鞍的攀胸和坐皮要用麻布,牵马过后这两样东西牵马人一人得一样,两个牵马人一人牵马,一人打伞于马背上(意为给亡人打伞),直到丧事结束。
“布摩”(先生)在灵柩的右侧设坛,用升,斗各一个,一为祖师坛,一为香案。升,斗内各至酒杯三只,杯内斟酒。把八卦插在祖师坛的斗内,“布摩”在祖师位前行三拜九叩大礼,同时用请师神咒,化炼纸钱,然后“太阶”(即将挂取下置于地上),一反一正为顺挂,两正为阳挂,两反为阴挂。为顺挂则算是立坛成功,否则就要从头再来。这体现了布依族阴阳平衡的信念。立坛成功后,“布摩”和所有孝子对面默立,叫“容撵”,此时在场的所有人都不得吱声。“布摩”身穿“布答”(法衣),肩扛“温蒋”(法剑),悄声念“摩考”(头经,丧葬习俗中的一种经文,念此经文时必须一气呵成,途中不得咽口水或吐口水,因为咽口水伤先生,吐口水伤孝子),默念完头经以后,为死者“指路”一次,之后进行拿幡杆仪式。
二:“凹洞”(拿幡杆)
新后家住的远的,要提前一天或两天拿幡杆,用作幡杆的树必须是合格的松树(顶三台得树枝要三面或四面对生),棵树为三棵以上,若上代死者还有未“赶尬”必须一起赶尬的,棵树成三棵的倍数增长,即每一位亡人要三棵以上。一棵用于挑幡头,两颗用于挑纸龙。仪式开始时,“布摩”和“铺突”(领头人)在前,孝子从大到小跟在后面,并且每人肩扛一把剑(无钢剑得用竹剑也可),最后一名孝子身背弩和“布粉革”(战裙),状似出征,出行时灵房内族中长房负责击铜鼓的人用“出征调”击鼓,直到队伍回来时才改用“胜利调”击鼓。到达林山后不得乱砍,要“布摩”对看中做幡杆的松树(主要对着挑幡头得那棵)进行“摩土观机”(即祭奠树桩),先由孝子正三斧反三斧砍树干后,其余人在进行砍伐。这也体现了布衣人对树的自然崇拜。砍下后,扛幡杆时,要由孝子保护好树尖,不得损坏,否则为不吉之兆。幡杆扛到后,由“铺突”带领孝媳迎接,接到后,由孝媳行叩谢礼,并接引进场,之后孝子将斧子拿到灵柩前的桌子上放好,在灵前祭拜以次,意为告诉死者幡杆以到,让死者放心。
三:“当洞”(栽幡杆)
幡杆拿到后,要按照选定的时辰栽幡杆,如果一次为多位亡人赶尬或新后家路远,则要提前一到两天拿来栽好,栽好之后进行一次“肮洞”(朝拜幡杆)和“奶洞”(歇杆)。若不需要歇杆,则在栽好之后“指路”一次。宣读幡头文(幡头文的内容是亡人的古籍贯,生殁年月日和姓氏五音五行以及念经文。然后把幡头放下来,由孝子腰背到幡杆下面,然后挂在幡杆上,幡杆下放一小木匣,内装一支小鸡。
各家到达时,孝子,孝媳从大道小排列(正孝在前,帮孝在后)迎接,行下跪礼,敬酒三巡,每敬一次酒,对方也以下跪礼回礼。若是丘家,孝媳要把孝女接入灵堂内,各自对亡者哭诉养育恩,死别情。另外由专门的人把给亡者做的东西送到灵堂前,如送“松哥”(布依语,送纸伞),送“松肖”(布衣语,送喇叭)等,其中,纸伞是必须送的,每家送到东西的同时要唱相应的歌。如“昏松歌”(送伞歌),行此礼节时要敲击铜鼓,敲击的调子用“祭祀调”。
各家都到齐后,举行朝幡仪式,朝幡之前,先行“嘬亡”仪式(布衣丧葬礼仪的一部分,即转尬),转尬是的队伍的顺序是“铺徒”扛纸伞上前,跟着牵马人,所有孝子(孝子每人扛一把剑,最后一位还要背弩和战裙),孝媳,扛纸火人,转尬三圈毕,所有的孝媳则从大到小从内到外地肃立围在幡头杆下,新后家所有女眷围在孝媳的外面,里面的正孝媳手持夺丧棒,戳“站龙鸡”,此时敲击铜鼓,调子用“祭祀调”。朝幡完毕后,本家拜访后家,也是先从老后家起从大到小依次进行,同时收集“十二石粮米”蒸制“袄任墩”(布衣语,即夜间吃的相当于宵夜的食物)来祭奠亡人。
五:“巧的”(布衣语,即穿孝衣,戴孝帕)
所有正男孝,跪在幡杆下面,老后家给他们每人戴一块孝帕,同时递交人亲钱,之后,各正男孝分别跪在幡杆下面,由他们各自的新后家给他们穿孝衣,戴孝帕,同时递交人亲钱,不管新老后家,穿戴完毕后,孝子都要回敬他们每家一瓶酒。
完毕之后进行“嘬亡”(丧葬礼仪中的转尬仪式),逆时针方向转,转尬的组成人员是“铺徒”在前,正孝从大到小顺序跟在后面,正孝男每人肩扛一把剑,最小一位背弩和战裙。随后是正孝女,她们身穿“布梢粉梢”(由新后家准备给穿的礼服),头戴专门的首饰,跟在她们后面的就是丘家的队伍,扛上各自的“纸火”,围绕整个场合转三圈,回到灵房时,孝女各自的后家等在灵堂前为她们卸妆,并有谁家先卸完谁家先发财之说,卸完后进灵堂哭丧,同时敲击铜鼓,开始用出征调,之后转为祭祀调。
六:“奠老”(布衣语,意为奠酒)
先从老后家开始,秩序同“指路”仪式,不同的是老后家要唱“昏松丧”(悼念歌),新后家要唱“昏夯阶”(问病歌),大丘家要唱“昏码”(酒礼歌),替大丘家唱酒礼歌的人称为“包革”,按规定酒礼歌是不能唱完的,一般唱到倒数第二段时奠酒仪式结束。此时,大丘家要要吹起唢呐来接酒礼歌手回火塘,而且酒礼歌手不能从灵堂大门出去,要从一面篱墙撤一个洞钻进去。奠酒完毕后,”布摩”喊大丘家提水给大家洗手后开甑。给亡人添宵夜,完毕后开始下一个礼节“游城”。
七:“卑几”(布衣语,意为游城)
在平整的地方用草木灰画一半径为女十二步,男十三步的圆圈,选定方位后画一个城门,叫开城门,中间钉一木桩,桩旁放一“着三嘎”(布衣语,意为三只脚的高凳子),此城要经大丘家进场绕踩之后,其他人方可随意进出,所以大丘家必须早到。到达时,女孝由孝媳接入灵堂哭丧,其他人则扛起纸火进城内转三圈后才到指定火塘就坐。
游城队伍的组成顺序是:铺徒,布摩,驮魂马,正孝男,正孝媳,帮孝。铺徒扛纸伞在前,布摩扛法剑跟着,驮魂马由两名孝孙一名牵马,一名与马背上为亡魂打伞,正孝帮孝每人扛一把剑,最小的正孝背弩和战裙。孝媳身穿礼服,每一位由其后家的兄弟或侄子为其打伞和背酒壶或水壶,供她们饮用。
游城开始,先在灵堂内由“布摩”念“摩凹折”(布依族经文名,启时经),然后念“游城经”,大约要三四个小时才能完成,当念到第二十四段时,方向改为顺时针转,结束后回灵堂卸妆。之后,“布摩”祭头幡,大丘家请来打牛人打牛。牛是用来给亡者当替身的。相传很久以前,有一种会吃人的人叫“补蓊”,每当有人死亡时,他们就来抢亡者的尸骨。所以布衣人的祖先以牛代替亡者的尸骨给“补蓊”吃。打牛人一般由大马郎家担任,并且边打边念咒语,否则大打牛人也会被吃掉。
八:“发驾”
游城完毕后,转会灵堂,“布摩”进行第三次“指路”,之后大丘家请专门的人所要应得的礼物,同时,“布摩”对答,并发给礼物。然后“布摩”为死者念“摩凯三哏温”(退灵柩煞)。完毕后,由大马郎家移灵柩出灵堂,然后抬上山安葬,也是由大马郎家先抬第一肩,之后其他人才能相互替换着抬,至此,赶尬仪式全部完成。
九:安葬
与指路仪式基本相同。http://s7/mw690/0042qRIgty6HM124Twa06&690
http://s14/mw690/0042qRIgty6HM12cri5ed&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