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相由心生,境随心转。!

分类: 保健。养生知识 |
http://img2.imgtn.bdimg.com/it/u=602912912,2066338156&fm=214&gp=0.jpg
http://img8.ph.126.net/aFW8JgePFCvePmlyQ5wPzg==/6597287469959053548.jpg
1.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所以,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看一个人也是一样,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
http://img1.imgtn.bdimg.com/it/u=1334221566,3307683167&fm=214&gp=0.jpg
2.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http://imga.deyi.com/forum/201511/03/110416a423d44303545f9c.jpg
3.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就是佛家所说的菩提心),从定中生出来的。
http://www.maisanqi.com/uploadfile/2016/0707/20160707052802212.jpg
4.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http://s14/mw690/006daGO9gy6WapeOpTD8d&690
5.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http://pic48.nipic.com/20140909/18419548_085242202000_2.jpg
6.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http://mmbiz.qpic.cn/mmbiz/M2Oib62t9EfQ4B7L4VCVPlX9nabT6qiaVamNIvKjTSfNRjkHSa94CaTibX7jpNnK8uxdnxzhDeXQWw9RWhrGSsDsg/0
7.与其相信药物,相信检查的数据,不如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自己所具足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需要在你得道(智慧开了)的前提之下,才能分辨这一切。
http://s7/mw690/003koKN2gy6EoMXZFBQ96&690
8.健康,从调节心性开始。为了你的健康,你学佛吧。学佛得到的快乐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http://pic65.nipic.com/file/20150428/19225121_084154052000_2.jpg
9.人为什么必须保持一定的饥渴才是对养生有利呢?其实这就是“虚”的妙用。道家讲,虚则灵。这和谦虚使人进步,自满使人落后一样,所以人必须经常保持“虚灵”的状态,才能时时保持清醒,保持健康。
http://www.yyhotspring.com/upload/editorfiles/2014.8.4_11.12.41_3323.jpg
10.俗语说“灵机一动,计上心来”。这个“机”字如果能真正领悟透了,那么你的悟性就算是开了。老师教人,医生治病,其实就是在点拨你的这个“机”,让你“机”打开。这个“机”,有时也叫“关键”。当然,这个“机”起作用是有条件的,就和氢气只有达到一定浓度,遇火才可以燃烧爆炸一样。记住,别人的作用都是外因,你自己才是真正的内因。
http://s7/mw690/002s7kuXzy7cihh6uDs46&690
11.其实,许多真正的发现和发明,所需要的不是所谓系统的书本知识;恰恰相反,一个没有受过任何系统教育,但悟性极高的、具有开放思维的人,他往往真正悟到真相。
http://img.bimg.126.net/photo/OiA7USJ14r6boCdbb8AD0w==/2039004731293475843.jpg
12.人生最忌是个乱字,心乱了,对外可以紊事,对内可以打扰血气,使失正常。凡恼怒恐怖喜忧昏疑,都是乱,为多病短寿的根源,不但养病时不应乱,即平居时亦忌心乱。
http://img0.winxuancdn.com/0300/1200120300_3.jpg
13.多嗔伤肝,多淫伤肾,多食又伤脾胃。忧思伤脾,愤怒伤肝,劳虑伤神。
https://ss0.bdstatic.com/70cFuHSh_Q1YnxGkpoWK1HF6hhy/it/u=3198566663,2901639927&fm=11&gp=0.jpg
14.身病之起,无不由心虚弱,外邪乘入。而心虚气弱,每由心魂恼乱,真体不充,发现种种不安。贪食贪胜贪得贪乐逸,皆足以致病。以贪之不得,于是乎嗔。贪嗔可使心荡气促,胆惊肝旺,六脉震动,五脏沸腾,外邪同时乘入,此病之起因。
http://img1.imgtn.bdimg.com/it/u=1625639496,4192229362&fm=214&gp=0.jpg
15.凡人欲求长寿,应先除病。欲求除病,当明用气。欲明用气,当先养性。养性之法,当先调心。
http://img3.imgtn.bdimg.com/it/u=3334183783,1121467868&fm=214&gp=0.jpg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心头挂,便是人间好时节。在课堂上,老师曾给我们放过由这首佛家偈子填词的歌曲。就像这首佛偈所说的那样,要是没有任何不好的事情挂碍在我们的心头,那么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是人间好时节,每一天都会很宁静、很开心,从而拥有一个健康的身心。
但是,俗话说的好,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只要我们尚且活在这个多彩却纷杂的世间,我们每一天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各种烦心的琐碎之事。这样苦恼的事情数不胜数,从小处说,考试不及格,恋爱失败,或者仅仅因为今天的天气不好,不能出去踢球;从大处来说,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这些都是人生的痛苦。
对很大一部分人来说,这一些客观的烦恼仅仅还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烦恼是他们自己带给自己的。有时候,我们对别人心生妒忌,心里总是闷闷不乐;或者心执迷于欲望,每天过着酒池肉林的奢靡生活,纵欲伤身;或者痴迷于某物,而求之不得,陷入无尽的烦恼;或者因为自己的一个小错误,就一味的责备自己。
如果我们每一天都不能很快的把这些客观或者主观带来的烦恼消除掉,必定会茶不思,饭不想。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身心不健康,更尤甚者导致一些严重的慢性疾病。
反之,如果每一天我们都能很快的把这些主观抑或客观的烦恼从我们的心中去掉,每一天都过得喜乐安康,宁静祥和,那么久而久之,必定达到身心和谐的境界,获得圆满智慧的人生。
那我们该怎么降服自己主观情绪所带来的烦恼心呢?《金刚经》有很多名句都很好地阐释了这一点。“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色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或许这是至高的境界了,我等凡夫不能达到。但是,我们至少会得到一些启发,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多彩的世界,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能不能少一点对无尽物质欲望的渴求,而是对精神世界富足的追求呢?我们能不能少花点时间玩那些充满暴力厮杀的网络游戏,而多花点时间陪陪家人朋友呢?对于那些昨天的错误和和对于明天的迷茫,我们能不能多放下一点呢?对于他人的荣誉和财富,我们能不能少一点妒忌呢?我想这些由自己内心的贪嗔痴所带来的烦恼是随心所现的,只要我们内心多放下一点贪欲、嗔恨、痴迷,我们就会少一点烦恼。
至于那些由于客观世界所带来的烦恼,只要好好修炼自己的心,也可以很好地解决。对于生活中的烦恼和困难而又必须去处理的事情,我们必须从容,首先要接受它,最重要的是面对它、不逃避,然后好好处理它,最后放下它。只要自己尽力去做了,即使结果不如意,也就无所谓了。
可以喝小桂人花茶,喝花茶也是养生的一种方式。儒家学说中养身在养心、养心在养性、养性才能达到养生的最高境界,才能达到真正延年益寿。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即是养生保健之道。节制饮食,生活规律;顺应四时,适时进补;适当运动,尽享天伦;虚怀若谷,恬淡虚无。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漫漫人生,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只有安住内心,才能获得快乐,也只有安住内心,才能获得身体健康。
愿你我都能远离颠倒,获得宁静安康的幸福人生!
前一篇:求你放过自己吧,别再瞎想了!
后一篇:脾经可以化掉慢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