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巧取素材《泉城晨话》第521期

(2025-11-28 06:51:05)
标签:

原创

杂谈

分类: 原创

巧取素材《泉城晨话》第521

杨延斌

2025118日,我读到张鸿福先生在第三十二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年会上的发言稿。那天我正做去哈尔滨的准备,就收藏了他的《传记文学创作的望远镜与放大镜》一文,准备返回济南后再赏读。

我的系列杂谈《泉城晨话》就像个杂货仓库,只要捡着我感兴趣的新鲜话题就往里装。张鸿福先生发言中的“望远镜”和“放大镜”,好似鱿鱼身上的细软“手脚”,猛然间抓住了我的心,且弄得我心里直痒痒。我就想看看他一个历史小说作家,是怎么使用“望远镜”和“放大镜”的?

在过去的十五年间,鸿福先生先后出版了《林则徐》《左宗棠》《李鸿章》《袁世凯》长篇小说巨著。这四部10卷集的近代历史小说,描写了四个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的留存足迹。作者把这四个近代名相,请进近代历史小说林里遛弯闲逛,赏玩品茗,就相当于展现了中国近代史几近完整的人文版图。

从哈尔滨回来后,就拾起待读的《传记文学创作的望远镜与放大镜》。刚刚读过几百字就猛然意识到,这篇三千多字的发言稿,融汇了一个写作者需要掌握的取材技巧、创作方法。

文字这玩意儿很有意思。如果我想和张鸿福先生这样颇具社会影响力的历史作家谈小说取材技巧,他不一定有那么好的闲情逸致,也不一定大大方方毫无保留的像把竹筒里的豆子倒出来。而我抓住他的讲话稿,就不由他想倒或不想倒了。我可以把静止在文章里的知识点随意拿来品读,而且可以随意摘出来,勿用顾虑和作者的远近亲疏,就像面对一桌勾引人的菜肴,我想吃哪口就随意拣来,这就是文字的妙用之处。

20228月,我写过一期怀念林则徐的《泉城晨话》。在我的认知中,林则徐给我的总体印象,他是个既强悍又以窝囊收场的近代冤魂,他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英雄气概,也有被小人谗言的人生无奈。我觉得这个历史人物既有歌也有恨,一生荣辱兼得,既是历史功臣,又有个人的历史局限,是个很不好把握的近代历史人物。

袁世凯截断了中国的封建历史。说到他,留在我心里的只有骂声,而且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把袁世凯这个有重大历史影响力的人物说得一无是处。我觉得这不是正确的历史观,历史也绝不会真这样!我可以笨笨地想一想,在一百多年前那个群雄、群魔都一哄而起的关键历史节点,如果袁世凯没点真本事,他哪有统领军阀直到称帝的可能?我恍恍惚惚地觉得,他应该是近代史上有所建树的奸雄。

社会在文化宣传方面,我认为在一段历史时期内,所有的影视作品都有个光明尾巴问题,那些东西真的没法看不说,还给观众造成了荒谬误导。而在其它文学作品中比如小说作家笔下,也常常把一个历史人物描写成好到极致,坏到万年遗臭,这几乎成了小说尤其是历史人物小说的描写通病。我认为人无完人才是人,而小说作家如果把主人公的完(光明面)或不完(阴暗面)都剖析到位,才是好小说。我从鸿福先生的发言稿中,感受到他注意到了这一点。

我们需要光明,但不需要虚构的完美或一无是处的人生故事;我们需要好人,但不需要没人味的“完美好人”。我们不需要化了妆的好人坏人!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林则徐,袁世凯,一个焚烧了英帝国的鸦片,一个给封建帝国画上了句号。“左宗棠侧重于应对边疆危机,李鸿章侧重于是近代洋务运动。”这四个近代历史名臣,都是别人不可替代的历史创造者。张鸿福先生能够抓住几个具有近代历史影响力的典型人物,足见他在中国近代史上下足了功夫。

鸿福先生能够耐得十数年寂寞,一连创作出这么多历史人物巨著,这在客观上是抢救历史。这一点,应该得到全社会所有文学爱好者的刮目敬仰!

以上说了这么多,似有跑题并贩卖私货嫌疑。该说的是他的《巧取素材》。听人说写历史小说,就要多读历代历史小说。我极力反对这么做。因为写历史小说,起码要写出历史的真实事件。而要是截取经过艺术加工后的历史小说情节做小说耗材,那不成了踩人家脚印的跟屁虫了吗?还哪来的独立思考,何谈独到见解?

这就说到了用“望远镜”和“放大镜”,选取角度截取历史真实的取材方法问题。

“望远镜”能让作者看清远方,从大处着手。

鸿福先生涉猎的重要近代历史人物,都被他用“望远镜”瞭望到了并把握住了人生重点,先把人物故事的骨架搭建起来,而后抓准人物的高光时刻和低谷阶段,再根据当时的时代特征加以人生演绎。

利用“放大镜”放大历史,让人做到从小处着笔。

近代史远去一百多年了,要让作品产生带入感、身临其境的感,必须有丰富的生活细节做填充。

通过鸿福先生的讲话稿,和社会对他几部历史小说的反响,感觉他用“望远镜”和“放大镜”的结合,精准抓住了史实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也准确把握了部分小事酿大祸、小人物影响大历史的非常事件,所以小说就有真实生动感,否则,在这个阅读碎片化网络社会,读者是不易买账的。

    从鸿福先生的讲话中看出,他为创作以上四部近代历史小说,查阅了海量历史奏折、电报、书信、日记,这是让小说具有真实感的重要举措。

作家舍得呕心沥血,读者就能不吝啬地竖起大拇指。这个没有偶然,只有必然!

20251125日于济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