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家家事//《泉城晨话》//第260期
(2024-05-13 06:06:56)
标签:
原创杂谈 |
分类: 原创 |
耿家家事//《泉城晨话》//第260期
杨延斌
文友许久香发我一篇文章,大意说济南市历城区港沟镇有座朱凤山,山下有个郭家村,村中有户耿姓人家,老两口养育四男一女五个孩子。许久香讲述的是耿老三及其弟兄和妯娌们孝敬爹娘的故事。
这期标题所以叫《耿家家事》,是说耿老三就是个普通百姓,也没啥惊世壮举。他和一家人的故事,就是个孝字当先。在咱百姓层面,能把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子过得顺心如意,一家人知情达理,老有所养,少有所成,就是人间天大造化。
社会所以大力宣扬儿女尽孝,说明有许多人已经把尽孝忘在了脑后。社会上啥事儿宣扬的欢,就证明啥事儿有缺失。
如果深入社会就会发现,许多家庭,已经把尽孝的意思反转过来,几乎家家老人在为晚辈“尽孝”。所以,耿老三和他的妻子善待老人的故事尤显可贵。他们颠覆了“久病床前无孝子”的惯性思维。
耿老三的爹娘不但久病,还轮番往医院折腾,甚至老两口一同住院。面对久病的爹娘,耿老三和他的妻子笑脸面对,从精神到身心,给予老人全方位关爱。他们把父母的久病,过成了日子里的一部分。
儿女尽孝本该是习以为常的自觉行为,现在却成为笔下的赞誉之事,我在感动之余,也想让耿老三和他妻子的孝行感动到更多人。
他们只是悉心陪伴、伺候、呵护老人,虽然干的是人间平常事,而且许多人都能干、能干好,只是不好好干或根本不愿意干罢了。
许久香在文中说:“这十几年来,耿老头心脏病、肝病、病病相连,双眼都动了白内障手术,幸好耿老三的弟兄们团结,妯娌们和睦,大事小情都不吝啬钱。这足以说明,耿家五子女在尽孝答卷中的得分都不低。恕我一篇短文难以面面俱到。
故事得从2014年11月4日下午说起。那天耿老太赶集不慎摔坏了大胯骨。这一摔,就摔出了一家人的麻烦。为了恢复老太太的自理能力,不得不动手术换了股骨头。80高龄能动这样的大手术,要冒多大风险可想而知。
偏偏祸不单行,耿老头非要去医院看望老伴儿。老人家这一折腾就发起高烧。儿女们本以为只是感冒,却在医院查出了肾结石,结果在老太太手术第三天,耿老头也做了手术。
老两口一个四楼,一个三楼。一个儿子陪老头,一个儿子陪老太太,这下可搅乱了一家人的生活节奏。麻烦只是开了个头,检验儿女真孝假孝的考验刚刚开始。
耿老三是个大忙人,有一大堆的事情等着他做,他媳妇就顶替丈夫护理婆婆,喂饭、翻身、端屎、端尿,她从不显露厌烦厌倦情绪。
老太太的二儿子和儿媳妇都不赖,他们把出院后的老太太接到家里,悉心照料。二十天后,耿老三和媳妇把老太太接回家。他媳妇见婆婆拄着双拐,就决定把婆婆护理到能自理,再让老太太回家过年。她给婆婆买了暖和舒适的老北京棉鞋、带裏子的帽子、一日三餐换着花样做、每天早晨倒好热热乎乎的洗脸水、每晚用热水给婆婆烫脚、和婆婆睡在一张床上、夜里陪着上厕所、隔两天给婆婆换一次内衣。
精心照顾半个月,老太太腿上有劲了,脸色也红润了,拄一个拐就能走路了。
耿老三把媳妇做的一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在医院也仿照媳妇对老妈那样对待老爹。人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当耿老三产生了疲倦之意时,他媳妇就耐心地劝导说:“尽孝就尽到底,救人救个活!”
耿老头像个小孩子,这不吃那不喝,耿老三媳妇就说:“我给咱爹做饭,你到点回家取,晚上我陪你去医院哄着他多吃点喝点。”
耿老三媳妇又是炖鸽子、炖老母鸡、炖排骨、做精肉丸子、有时炖茄子、炖山药、熬八宝粥、小米粥。她就像哄小孩一样哄着公公多吃多喝、跟他说说话解解闷、劝他下床走动走动、再给他用热毛巾擦脸、给他打水洗脚、烫脚。
护士以为耿老三媳妇是老头的女儿,就开玩笑说:“女儿真是贴身小棉袄。”耿老三媳妇含泪说:“尽孝不能等,尽孝是幸福,我想当亲爸的小棉袄,可是没有机会了。其实公公婆婆和娘家爹妈一样,人老了,就是用人的时候。我是在践行百善孝为先的古训。”
耿老三得此贤惠妻子,很是疼爱,又感觉愧对她,就情不自禁地说:“等过了年暖和了,把孩子姥姥接咱家来住上一段时间,我给咱妈倒洗脚水。”
耿老三跟妻子回娘家,都帮着给丈母娘洗衣服、打扫卫生、搞家务…… 耿老三常说:“尽孝心,咱不攀,咱不比,全凭个人心。”
好像命运故意三番五次考验耿老三,2016年元月初,妻子动了手术,耿老三一直在病床前精心护理。在之后的日子里,耿老三会怎么悉心照料媳妇,你可以在脑海里推演剧情。
正在耿老三媳妇第二次化疗时,耿老头因患肺癌也要化疗。为了省时省力,就都住进济钢医院,耿老三又是两个病房来回跑。说来说去,耿三就是个有担当的爷们!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耿老三的家庭弥漫着和谐关爱气氛。要是每个家庭都像耿家这样,整个社会该是多么的和谐有爱?
2024年5月5日于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