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时间/《泉城晨话》第173期
(2024-01-05 05:48:07)
标签:
原创杂谈 |
分类: 原创 |
杨延斌
想写一期《折叠时间》的《泉城晨话》,这个念头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今天有李广聚先生点题,非写不可了。
《泉城晨话》阅读有奖征文进行到第18天,突然迸发出耀眼火花:003号参赛作品《读杨延斌先生<</span>志气立人>有感》,作者李广聚先生(77岁),和018号参赛作品《读<</span>闲说节约>有感》,作者赵春花女士(76岁),他们是一对军旅夫妻,我为此感到意外欣喜和精神振奋。猛然想到前不久作家贾善耕先生开玩笑说,:“天下的奇事怪事好事坏事儿,咋都让你摊上呢?”老贾的语境是说,我的阅历太丰富多彩了。由一个自由撰稿作家的作品发起一场影响广泛的社会征文活动,这种在泉城不多见的事儿,却又让我赶上了;有幸摊上高龄夫妻,这么积极热心喜欢和共同参加《泉城晨话》阅读大赛,这种事儿的确有点儿稀奇。借机向李广聚先生和赵春花女士表示由衷敬意!
生活如此眷顾,赐予我这么多彩的际遇,心里真是乐开了花。当我在微信里向李广聚先生表示谢意时,他却意犹未尽地把话题一扭说:“你要是再写篇关于利用时间的话题,我们还跟进!”这就勾引出我想说的话:时常有文友问我,你咋有那么多话题写呀?我就打开手机给人看说,看看我储存百十个话题,我不愁没话说,是心里的话题写不尽。况且时常有教授,学者,作家朋友给我提供话题。我都是先把自己的话题留起来,赶紧把人家给我的话题写出来。这不,今天本想写个纪念9.18话题,李广聚老先生却提出个时间话题,我岂能凉了老先生的心?
2023年9月16.17日两天,参加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写作大会和万松浦俱乐部成立仪式,几个文友和我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围绕着《泉城晨话》展开,他们认为我的作品多,以为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写作,意思是我的写作时间很富有。恰恰相反的是,我最匮乏的就是时间。既然公认我是个高产作家,我就说说是怎么写出那些文章的。
你说时间能折叠起来用吗?单从字面说,是个概念性错误,但从利用时间来说,我脑子里就是想把时间折叠起来用。这个“折叠”用在这里,有点像百姓嘴里的“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生活中有个很有趣的现象,挣钱很多的人,往往经常把“钱不够花”挂在嘴上,反而那些低收入的人,从不说钱不够花,这就是日子咋个过法的问题,多有多的花法,少有少的算计。算计的日子钱花不了,失算的日子没钱花。高收入者往往不工于算计,看着啥好都想买,根本不懂可买可不买的尽量不买,非买不可的能晚买就晚买,绝不要上半月吃肉,下半月喝汤。富人反而不如穷人过得滋润,高收入者不够花,是他们不会算计,反而收入低者,把日子过得像模像样,是因为他们懂得把钱掰成两半花。
以上的话不是跑题,是想引申出我对时间就像穷人花钱一样,工于算计掰着用。我对待时间就像抻拉面,把每天的时间抻长了用。别看我文章写得很多,但时间对于我,就像一个大肚汉吃半饱,不够啊!因为个性使然,我善于交际,大凡适宜我参加的文事交友采风活动都参加。我就不赞成那种以忙为借口的人,你请,他端着,真晾他一阵子,他真不自在,这就叫不识抬举。但参加一次活动,一天时间就没了,这就逼着自己把有限时间算计着用。我的《泉城晨话》比较规律,一般两三天一期。如果出门两天以上,我就带着电脑。我58岁学会用电脑,感觉像长了翅膀,这是能把时间抻着用,挤着用,抢着用,叠起来用的先决条件。每天早晨5:00左右起床,7:20送俩双胞外孙上学。两个小时,自己要洗漱,经管孩子起床,吃喝拉撒,时间成了碎片,在这个时间段,我几次离开电脑,再坐回电脑,想一座一个小时以上都是奢望。每期的《泉城晨话》,大多是这个时间出炉的。我每天走两万多步,最近为节省个把小时,强迫少走五千步。我距离学校两千步,一去一回加上下午一接一回,基本就是一万步,剩下五千步就到打字疲倦时下楼走走。每天走路时间,就是为下一篇《泉城晨话》动心思的时候,等于一个时间干了两件事儿,也等于把一个小时变成两个小时用。接孩子时,我从不站着傻等,在学校门前来回走动,不管能走多少步,也是在接孩子时间抢着走几步。我有很多年没看电视了,因为我不舍得时间。哪怕在做一件事之前只有几十分钟时间,也逼着自己拿起一本书。就是去早市买菜,心里也感觉是在一个时间干三件事儿:走路,买菜,设计腹稿。我就感觉这是把一天抻长用,一挤一抻一算计,就等于把24小时拉长了。
我毕竟快到七十岁了,认为心里装着一火车故事,没有浪费时间的资本了。我又绝不敢像有些年轻人,把大把的时间都挥霍了。我年纪大了,就要把时间算计好省着用,把每一段时间都过成有效时间,不就等于多活了N年嘛。生命的长度我主不了,却能掌控生命的维度。人生各有各的活法,我只要能有效利用时间,让心里感觉到充实,就是我最快乐最好玩的活法。
2023年9月18日于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