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袁隆平/《泉城晨话》第170期
(2024-01-02 04:18:52)
标签:
原创杂谈 |
分类: 原创 |
祭袁隆平/《泉城晨话》第170期
杨延斌
今天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93岁诞辰纪念日。我正在写作这期《泉城晨话》的早晨,微信提示有人微我。打开一看,是上海杨利明先生发来的“今日聚焦”:《功勋卓著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人民永远怀念您!》这个本家是7月8月之交,我在查哈阳农场柏记水饺馆结识的新友。我们相识源于他是上海下乡到查哈阳农场的知青,更源于他和我一样,50多年后,依然牵挂着查哈阳。我明白杨兄“聚焦”心意,他是想让我写一篇与袁隆平有关的《泉城晨话》。因为在查哈阳稻田里,生长着袁隆平科学思想指导下的水稻,矗立在田间地头的扁牌上,场情地情以及水稻发展简介上,都有袁隆平影子。凡是吃大米的人,都会感恩和怀念袁隆平。这么一说,一千公里之外的杨利明先生,能和我想到一处就不奇怪了吧?
我想起袁隆平,心里很疼,疼的是他在世时,我们对他的敬仰不够虔诚!我很后悔,疫情之前已经托人和袁隆平团队有约,我想在稻田里,和袁隆平老人亲密接触。对方答应了,该死的疫情却绊住了我的腿脚没能成行。熬到2021年5月22日,听到的却是伟大的老人于那天下午1:07分,在长沙谢世的噩耗。老人家最直接的贡献,就是从2000年开始的十二年间,让882万亩稻田,从亩产700公斤,上升到900公斤。至2020年,试验田已经突破1000公斤/亩。
今天,我多么想仰望天穹,高擎一杯人间琼浆,含泪呼唤袁隆平的魂灵:您老人家是否能重回人间,接受我们三叩九拜?您可否再用科学魔力,把杂交水稻的亩产提升到1000公斤多?别人去那个世界,一切随着肉体化烟而结束,您的走,人世间会少了千千万万吨大米,世界还会多出数以亿计吃不饱肚子的人。您去的那个世界不需要粮食,可是这个世界缺少不了袁隆平啊!您何止是杂交水稻之父啊?简直就是人间饿殍的救星。人们都说中国人要筑牢长城,端稳自己的饭碗。我们吃着饭碗里白花花的大米饭,怎能不怀念感恩袁隆平?袁隆平对这个世界何其重要啊!他老人家只要把亩产提升10公斤,世界就会大面积消灭饥饿。我忽然后悔了,怎么没趁袁老先生在91岁那年,跌倒在海南稻田的时候,倾尽全身之气力高呼:祝袁隆平万寿无疆!
我知道,被呼作万寿无疆都是帝王,可是,没有了袁隆平的万寿无疆,就是有再多的万寿无疆又有何意义?全国全世界时常说这个人伟大,那个人崇高,以我之见,袁隆平先生才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真正的伟大人物。衣食者父母也,一个能让地球人吃饱肚子的人,无论说他多么伟大都不过份!袁隆平让天下人能吃饱肚子的伟大人生,让那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政客,显得多么的苍白渺小! 袁隆平先生,1930年9月7日出生于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是中国的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他于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虽然在两年前急匆匆离别人世,但他的生命不会离我们太远。上帝早就有了安排,在他离世22年前,就让他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星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我们虽然再也看不到人类的恩人袁隆平肉身,但他化身为一颗亮闪闪的星星,天天高悬在夜空,深情地向我们眨着眼睛。
不仅十四亿人感恩袁隆平,国家更是把袁隆平当成宝贝。早在2000年,国家就授予袁隆平最高科学技术奖。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让中国的水稻看到了希望,更让世界农业国家看到了希望。他在全世界人民的口碑,高过有史以来任何一个国家的帝王总统。
提起功勋卓著的袁隆平,眼前闪现的是91岁老先生变作一颗亮闪闪的星星,天天高悬在夜空看着我们。我们怀念他,感恩他的最好方式,就是从珍爱一粒米开始。我们永远要牢记,一个耄耋老人的离世,竟然是为了让人类多增产水稻,在人生最后时刻,倒在稻田里。老人家的一生,是在为全人类而活,他的猝然离世,仿若让人感觉碗里陡然缺少了米。我认为,根据袁隆平的离世,不仅需要天上有颗永远闪光的袁隆平星,全世界都该为袁隆平降半旗致哀。
我们每个人从听懂话开始,就听大人们说“小小一粒米,种它不容易,小朋友呀要爱惜,吃饭不要掉饭粒!”现在的问题是,虽然经历了前几年的光盘行动,但是浪费粮食的现象,仍然相当严重,这样又怎么不愧对袁隆平!难道人类非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经历饿肚子,才能知道粮食的珍贵?
我们节约粮食,就从自我做起,大人不仅做到碗里不剩饭粒,重要的是教育身边的孩子,要养成不浪费一粒米的好素养。只要让娃娃们懂得了粮食的可贵,就等于从根本解决了浪费粮食的大问题。真要做到了,我们就能听到袁隆平在天宇的笑声。
2023年9月7日于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