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有灵//《泉城晨话》第135期
(2023-12-16 04:03:51)
标签:
原创杂谈 |
分类: 原创 |
大刀有灵//《泉城晨话》第135期
杨延斌
很早就想去宁津县时集镇郭杲村,拜谒伟大的人民作家郭澄清先生纪念馆,瞻仰郭先生故居。6月10上午十点,由山东省写作学会副会长,《都市头条 济南头条》主编宋俊忠先生等省城部分作家,诗人,报刊编辑,记者一行20多人组成的采风团,应邀来到郭先生纪念馆,受到郭澄清先生之子,山东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郭洪志先生的热情接待。郭洪志教授亲自讲解了父亲郭澄清先生从历时五年创作《大刀记》,到出版《大刀记》的艰难曲折过程(颇具戏剧性和传奇色彩)。郭教授向采风团成员赠送了一套装帧精美大气的新版《大刀记》。
想想很有趣的是,我这一身临郭澄清纪念馆其境,脑子里忽然冒出一个念头:人世间若没有郭澄清,在中国的文学历史长廊里,一定不会有长篇巨著《大刀记》;但要是没有他的儿子郭洪志教授像热爱自己生命一样的热爱《大刀记》,也不可能有红火到今天也热度不减的《大刀记》。尤为难能可贵的是,郭洪志教授热爱《大刀记》,已经超越父子情深的血缘范畴。如此说来,《大刀记》是郭澄清先生生命的一部分,也更是他儿子郭洪志教授生命的一部分。这恰似父亲播种儿子打场的一场父子俩马拉松式的亲密合作。这样的父子情深是不是天上难找地下难寻呢?我以为这个闪念是此次来郭杲村的一个有新意的收获。
我一边聆听郭洪志教授讲解纪念馆里有关郭澄清先生和创作《大刀记》的每一段精彩感人故事,一边满脑子闪现着荧屏上《大刀记》的人物形象记忆,和书中那一场场举起大刀与日寇惨烈拼杀的战斗故事场景。我似乎每迈动一步,都会下意识地想到,脚下这块土地,说不定就发生过梁永生们刀下生风,砍下日本鬼子头颅的战斗。看到悬挂在纪念馆墙壁上的《大刀记》影视画面,耳边仿佛回荡起:“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想到这里我就猛然回转身来,拿起笔在留言簿上写下“大刀有魂”的留言。
站在纪念馆门外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周围尽是庄稼地,也就是《大刀记》场景中的青纱帐。见到了青纱帐,耳边就响起“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 ”当满眼看到的尽是一家家高墙宅院时,我的思绪仿佛前移了八十多年,想到的是每一个院落里,可能都留下了梁永生们的战斗足迹。
我是20岁那年读到的1975年版的《大刀记》,说实话,那个时候只知道看书中梁永生们杀鬼子除汉奸的热闹故事,尚不懂得郭澄清先生全篇贯穿着人民战争思想的重大意义。说来又是一种缘分,自从在全国书展上,经宋俊忠先生介绍结识了郭洪志教授,当时我就想,我和郭教授身份悬殊在百丈之间,下次再相遇,我得用什么话题和郭教授接上话?能够结识大作家的儿子,而且还是个名气超过老子的著名教授,也是可遇不可求的事儿。我想到要“用《大刀记》和郭教授接上火”。就是这么个简单想法,促使我重读旧版《大刀记》,看到书上留下自己四十五六年前的阅读痕迹,也仿佛是在边重读《大刀记》边再读自己的岁月历程。这一重读,就一连发表在《人民日报》客户端三篇读后感:《重读<</span>大刀记>:团结起来的人民战无不胜》《续读<</span>大刀记>:梁永生两次绝境脱险是郭澄清神来之笔》《郭澄清辞官让房的故事》。果然,《大刀记》就成了我能走近郭洪志教授的阶梯。承蒙郭教授不嫌不弃,我们就成了好朋友。他的医术我不懂,但他具有文学理论和哲学理论方面的天赋,这个都体现在他的言谈举止之中。这是不是“郭大刀”派生出的灵气?
郭澄清纪念馆和老先生的故居,大概相距1000米左右。走在去故居的路上,蓝蓝的天空下满是新麦的清新味道,令我猛然间有了儿时的感觉。家家都是深宅高墙,我就想到《大刀记》中的梁永生被汉奸鬼子围困在院子里,把一捆捆玉米桔倒上煤油点燃,想烧死梁永生的惊险情节。这样想着走着,就走进郭澄清先生故居,眼看着土坯炕和几乎家徒四壁的五间土坯房,脑子里就猛然涌上郭先生让房的故事。说实话,别看我写了《郭澄清辞官让房的故事》,但若不是身临其境,就真不会有催人泪下的感觉。看到一个人民大作家就是在那种艰苦环境下,写出了流芳千古的不朽《大刀记》,我不禁产生心疼郭先生本人的怜悯之心,但也在瞬间站到他妻子儿女角度想了一下。这怨不得妻儿们对郭先生辞官让房有意见,不理解,即便不从全家的生活便利角度考虑,就是单从方便写作角度,换一套自己应得的住房,也是情理之中嘛!
我说归说想归想,但也明白俗人和伟人之间的距离,就在利益的抉择上,也区别于思想深度和眼界的维度。郭澄清先生选择不做官不住好房,表面看是自己连累一家人吃苦遭罪,但他收获的却是一家人的小葱拌豆腐。只是像郭澄清这样清白廉洁的榜样,实在令人扼腕心疼!
郭澄清先生和他的大刀精神永远不死!
2023年6月12日于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