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能补拙/《泉城晨话》第100期
(2023-11-30 06:09:49)
标签:
原创杂谈 |
分类: 原创 |
勤能补拙/《泉城晨话》第100期
杨延斌
我在一年前开启《泉城晨话》第一期时说过:不管是雄心还是野心,我想打造自己的名片。都说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我的既定目标是写到一千期。现在写到了一百期啦,看起来是个大数,实际还只是开了个头。即便写到九百期,也只是行百里半九十,所以在高兴之余,还得催马扬鞭奋蹄前行。这就像一场马拉松式的赛跑,开跑时感到轻轻松松,越往后跑越会感到艰难。如此说来,我等于挑起了一场持久“战争”,在写到一千期前,我没有理由停止战斗!
我的年龄一天天在向古稀走近,一想到这一点就很纠结。我不像有些作家那样,时常嘟嘟囔囔没东西可写,相反的是,装在心里的故事都快撑破肚皮了,我哪怕写到一百岁也写不完。我希望那个世界的诏书来得晚一些,让我把该讲的故事讲完。
常常听到有朋友表扬我的创作量很大,举着大拇指夸赞我的勤奋。对于这种赞扬我是欣然接受的,因为勤奋真是我的优点。实际上,多数朋友还不了解我的另一个优点,就是身上有一股子韧劲儿。如果从二十岁生日那天开始自学算起,我就知道自己不是那种速跑动物。我就是只笨鸟,只能不停地往前奋飞。
我好似龟兔赛跑时的那只龟,虽无跑快的本事,却有一种默默前行的耐久力。这其中还得有一种不管别人咋耻笑,我自信步前行的心理定力。我知道西班牙斗牛场上的牛都死在犟劲上,但我更明白,你就是温顺一生,最终也是那个结局。如果说我很犟,我也是有点智慧的那种倔强。一个人想要得到多数人得不到的东西,没有犟劲儿哪能行!
我在黑龙江兵团参加工作时,刚满十六岁,正赶上那里兴修水利,夏秋挖河,冬春刨河,一个连队五百多人,最能干的人很得宠。我第一天就盯上最能干的几个人,他们都是大力士,我想的是一定要赶上和超过他们。那时兵团为了调动大家干活的积极性,实行的是计件工资,一个土方三毛钱。我发现那些能干的人既受人尊敬又能多挣钱。我知道自己的体力拼不过他们,就默默琢磨战胜他们的办法。渐渐我就琢磨出道道。我发现他们隔一会儿就抽烟,一支烟至少抽二十分钟。我就想你们有体力干得快,但一天要抽很多次烟,我不抽烟就能多干很多个二十分钟。为了不至于损伤肋软骨,我渐渐练习左右开弓挖土,以至于最后练成干所有活计都不分左右,包括上下自行车,挑担子,抬东西,扛麻袋,尤其是抬木头,多数人都用大肩抬(右肩),很少有人能用小肩抬(左肩),我练就的是左肩右肩一样干。不出三个月我就成了全连最能干的人。有了荣誉还能多挣钱,我对自己那股子犟劲儿一点也不后悔。我的机灵勤奋弥补了因未成年体力不足,这是不是应了那个勤能补拙的成语?
1976年我二十岁。在生日那天,我决定开始自学,目标很明确:我要当作家!可是当时连写封信都错字连篇,作家对于我,几乎就是白日做梦。那天我在食堂买了一饭盒散啤酒,自己边喝边琢磨咋做才能成为作家。喝着喝着,我猛然在信纸上写下两个成语:龟兔赛跑,三十而立。我想学那只乌龟默默前行永不停歇的坚定意志;我决心苦学十年,到三十岁把自己的文字变成报纸上的铅字。我要走的第一步,就是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我就开始一页页翻字典,把不认不识不解的字一个个抄在稿纸上,标上拼音注释,每张稿纸抄写60个字,一共抄了48页。那时我是浩良河化肥厂的锅炉工,三班倒,每月三分之二时间上夜班。每次上班前,我都抄写50个字,利用在班上轮流休息的时间,背熟会写那些字。接下来又背成语词典。自从有了既定目标,我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习文读书上,一次次往报社寄稿子,多数被退回,有少许没有音信。这更招来许多人的讥讽嘲笑,我非但不生气,反而更加执着而刻苦努力。因为我明白,没法堵那些人的嘴,只要一篇文章见报,就能让他们羡慕嫉妒恨。
这期间偏偏有人“帮助我成功”。因为我平时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别人打扑克搓麻将我从不参与,显得不合群,常常惹得人家指指点点骂骂唧唧。有个“帮大忙”的人指着我说:“你小子要是能成作家,全中国人不都能成作家啦!”至今,我最感激的就是说这句话的那个人,感觉就像有人在身后推着我前进一样,我一想起这句话就浑身充满斗志。有了这种动力,我都不好意思不成为作家。三十岁那年,我有一篇游记获黑龙江日报征文奖,一篇报告文学获省委宣传部征文唯一一等奖,或许因为省委书记参加授奖仪式并给我发奖,省电视台还做了现场直播。一篇报告文学获《北大荒文学》特别奖。我以为这一切都是应验那个勤能补拙。
我的《泉城晨话》相当一个系统工程,从发表第一篇起,就把1000期作为追逐目标。结果发现,有时写起来也感觉挺难。现在,有不少读者盯着《泉城晨话》,是我的幸运也是压力。我相信勤奋就是一种良药,能够填补我的孤陋寡闻和文笔的浅拙。
2023年2月24日于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