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一曲乡恋之歌

(2023-09-08 05:06:48)
标签:

原创

情感

分类: 原创

读信义庄《那山那水那人——西山往事》有感7000


好一曲乡恋之歌


杨延斌

 

翻开《极光文艺》杂志2022春季号,看到信义庄先生的《那山那水那人——西山往事》一组散文,令我怦然心动了一下的同时,恍惚意识到作者从很有诗情画意的那山那水那风景中走出来,一定会讲出很有趣味儿的感人故事。尽管直到写这篇感想时我还不曾和作者谋过面,但看到有著名文艺评论家张丽军教授为他撰写的《故乡,心中永远的乡愁》评论,便在赞叹钦佩的一瞬间断定:这组散文能走进大评论家眼里,可读性和文学性一定很了得!我便欣然依次拜读下去。的确,八篇散文篇篇生动精彩而不俗!尤其在《故园》中读到“这北沟,是我生命的源头;这北沟,是我起航的港湾;这北沟,是我心灵的家园”时,果然感知到信义庄先生笔下的山水风物人情,就像一幅跃动的画卷那样灵动鲜活起来,甚至感觉连那西山的鸟兽花草也带有些许仙灵气儿。从灵动的文字里感知到那西山故园的魅力,真乃山清水秀地灵人杰之地。作者岂止是在以文抒情,分明也似在为给与他生命的家园谱曲作歌。



一,童年故园如仙境



用文学的视角看信义庄先生的童年生活,我感觉他很幸福且幸运。因为他尽管睡在故园北沟那座土屋里的大土炕上,却幸运地有爱诗和会讲神话故事的爷爷,以及有些灵气的西山景致陪伴。正因为他的童年生活中融入了诗的吟唱和一个个凄美善良的神话故事,童年的梦才能那么绚烂而甜蜜。我感觉到信义庄先生的这种童年经历太宝贵了。我极其羡慕他记忆里能够留下那么多神秘和美好的情趣,而非贫穷饥饿和苦难的记忆。作者虽然对童年的生活苦难只字不提,但不等于他的故园没有过苦难。一个游子不记家乡曾经的贫穷,只念故园的养育恩情,这是一种大善良,大视野,大胸怀,大格局,真乃善之善者也。

过来人都知道,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一个贫困落后的小山村,该是饥饿和破衣烂衫,家家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大人孩子天天饿得肚子咕咕叫,那才是当时农村穷日子的真实某样。而偏偏就在那么个闭塞的小山村,作者就有幸摊上个喜欢诗且满肚子神话故事的宝贝爷爷,这对一个少年成长所产生的助推力太大啦!我更眼馋作者的爷爷懂得用《唐诗三百首》滋养他的孙子,而一个懵懵懂懂少年的精神世界融进了诗的元素,就等于心田里播种下了文明的种子。正是爷爷的“教我摇头晃脑,似懂非懂地背起了唐诗”,才使得作者从童年开始就有了“诗的情怀在心底静静流淌,再不干涸”的底蕴。

令人赏心悦目的是,作者的爷爷当年用唐诗和善美的神话故事对孙子进行的潜移默化影响,已经如老人所愿,在孙子的灵魂深处牢牢地扎下了诗情画意的根,且这种根深蒂固的营养正在滋润着作者心田。假设人的灵魂真的有另一种形式的存在,老爷子看着当年学着他摇头晃脑背诗,祈望画中仙走下画面的宝贝孙子,已经出落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说不定会在那个世界吟唱着唐诗乐极到笑出声来。

我以为信义庄先生的童年太天真可爱啦,有些事情甚至天真到让人啼笑皆非。还是看看作者自己爆料吧:“爷爷讲过一个仙女下凡的故事,让我好长时间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中不能自拔。吃饭时,总瞅着墙上的画,想象着画里的仙女也能下凡,能帮奶奶给勤劳的爷爷做饭,闲暇时还能陪我在院子里嬉戏玩耍,奶奶知道后笑得合不拢嘴。”这段活灵活现的生动描写,集故事性,可读性,趣味性,文学性,真实性于一体,我读着读着就笑出眼泪来。

再看看信义庄先生当年听爷爷讲了“烂柯山”神话故事后痴迷到啥份儿吧:他竟然能在一个早晨,偷偷爬上家乡北山的屿子顶,“在画有棋盘的巨石旁,一个人安静地等待前来下棋的仙人,直到傍晚听到不知什么动物的嚎叫声,才吓得屁滚尿流满头大汗地跑回家。”他自己如此痴迷到走火入魔不算,还害得给他讲两个神仙在烂柯山下围棋神话故事的爷爷,被奶奶狠狠嗔怪数落一顿。这段文字的文学味儿简直太浓烈啦!我想,发生在信义庄先生年少时期两个痴迷故事情节的精彩之处,其文学元素和趣味性已经超过两个神话故事本身,因为它丰富升华了爷爷的故事性。假设,谁要是能在一个饭局上讲述这两个童真无邪的故事,一定会有个全场笑喷的轰动效应。当年那个童真无邪的少年郎,竟然幻想画中仙能从墙上走下来;他还祈望仙人能下山来和他下棋,这种天真稚气多么契合一个无忌少年的心理思维活动!这两个情节要是出现在侯宝林大师的相声段子里,笑点一定堪比那个“顺着手电光柱爬上去”还笑煞人,也说不定会把人的肠子笑拧劲儿喽。

谁的童年没有嗅事?只是信义庄先生童年时期的嗅事儿,惹人笑的佐料蹊跷怪异了些,猎奇了些。可贵的是作者能够坦坦然然把记忆中的神奇讲出来。我相信,大多数人的童年,都有些天真幼稚的傻事儿,或者是难以启齿,再或者是缺少信义庄先生一样的才气胸襟和勇气讲出来罢了。我钦佩作者心胸坦荡和灵魂的纯净!

俗话说文如其人,我一直主张无论多么高明的笔头,也无法在无虚构写作中把真实的自己隐藏伪装在文字里。如此说来,信义庄先生的散文能给人如此美妙的感觉,真实生活中的他也一定是个热爱生活,热爱大家,大家热爱的能人善人大好人。

我童年的嗅事怪事儿也很多。比如曾经异想天开过神仙能给我一种灵丹妙药,让我吃下去后两肋长出翅膀来,也像孙悟空那样上天入地除妖斩怪;我曾经听老人们讲故事说,神仙都可怜心善的穷孩子,一个行善积德的穷苦人家孩子若在树林里睡觉,就会梦到神仙狐怪传授治病仙术。某一年初秋的某一天中午,我真就在家乡村东树林里眯眯着眼似睡非睡,风把树梢刮出动静,我就睁大眼睛看看,以为有神仙来了我幻想过学到神医仙术,能让我早逝的爹娘起死回生,也能治好穷人的病。

谁的童年没有痴狂没有梦?所不同的是,恶人做坏梦,善人做好梦。我也和信义庄先生的童年一样,我们做的都是带着仙气儿的善良美梦。

信义庄先生的故园故事真多,而且他的故事都沾了些许灵气儿。这是深爱故乡且热爱生活的缘故。故乡是生命的根,人生起步的源。想起童年故乡就想到娘的乳汁,祖上的血脉。读罢他的《故园》,我也心潮彭拜起来,即兴赋(藏头)诗一首:

信氏义庄恋故园,义气诗书伴童年。

庄中旧事多神趣,难觅壁上画中仙。

忘却苦难记恩典,西岭北沟生命源。

山青锦绣美娇艳,情愿仙人入梦欢。




二,弯弯小河故事多


一条故园的《弯弯的小河》,在信义庄笔下鲜活起来:“那散落在河道转弯处的一汪汪碧水,澄明清澈……一条小鱼箭一般冲出,直扑小虾,惊得那虾儿仓皇失措,迅疾逃入河底的卵石。志在必得的小鱼岂肯罢休,紧追不舍,斜着身子,围着这卵石,不停地游来游去,似剑枪般的嘴巴,一下一下触碰着重重的卵石,轰赶着,等待着猎物的出现。有那耐不住的小虾,溜出来探风,刚一露头,立马就被鱼儿吞进腹中。开心的小鱼,不停地舞动着近乎透明的尾巴,骄傲地炫耀着胜利的喜悦。”作者笔下的这段文字何其生动而又有文学渲染力啊!

从文章的意境中看得出来,在家乡枯水季节的那条小河转弯处有一汪清水,水中有游动追逐的小虾小鱼。按说在一般人眼里,此时的小河给人的直觉是干瘪而死气沉沉的,而偏偏作者的眼力就不一般,他很会就地取材剪裁生活,巧妙地用一汪净水中的小鱼小虾,赋予了一条干渴的小河以生命的灵动。正是小虾的逃跑,引得小鱼儿追逐不舍地“斜着身子”围着河底卵石游来游去,还狡猾地用“似剑枪般的嘴巴”一下一下触碰卵石,以把藏在卵石下的小虾赶出来吞进腹中。这一段极其鲜活动态的描写,让一条正值枯水季节的小河喘息律动起来,好像每个字都会说话一般,这就是《那山那水那人——西山往事》的生动灵气所在。也正是作者眼里的鱼儿“斜着身子”追逐小虾的细致描写,才让读者感知到即便是在小河断流季节,也有生命存在的生动画面感。毫不夸张地说,正是作者灵巧地抓住了小鱼追逐小虾这个动点,才使得本来段流的小河显现出以往的生机活气儿。

同样的事物,在不同人的眼里有不同的认识,有人会在滋润中想到滋润得不够;有人会在贫苦中找到其中的欢乐,这是人与人的心胸宽窄目光远近格局大小有别使然。信义庄先生作为一个作家,能在家乡小河的沉寂时节看到生机,就相似于一个人身处寒冷中想到日后的温暖,在黑暗中向往阳光的明亮,这是作家能够穿透生活的眼力和本事,也是一种前瞻性的致远生活态度和崇高情怀。一粒种子在目光远大的人眼里,就是一棵参天大树。在热爱生活的人眼里,人间处处皆是美好皆是歌。懂得生命的人会把有些苦视作甜,就像女人在分娩时忍着疼时的笑脸一样。信义庄先生的作品中就有这样哲理性的预示。

每个作家眼里的家乡,就像心中的母亲,存念和热爱的都是那份善良和美好。信义庄先生眼里的《弯弯的小河》,春夏秋冬各有不同色彩,最美而迷幻的是春天,最放荡喧嚣的是夏天,最富有的时节是秋天,最寂寥落寞的是冬天。到了三月,一场春雨下来,大地万物开始复苏,那些“花花草草争先恐后绽放出了妩媚的身姿,摇曳在河道的各个角落,装点着春的舞台……在有限的生命里顽强地怒放着生命的芬芳。”燕子和那些不知名的鸟雀在空中飞来飞去,西山开始了一片翠绿的勃勃生机。春天让故园的小河奏响欢腾的序曲,西山开启了最美丽的生态模式。作者把养育他的西山故园描述得如此生动而美丽,不遗余力地述说西山的俊美,招惹得我对那里的山水风光也产生垂涎欲滴之感觉。

信义庄先生的文字就像巨幅动漫那样极具感染力,他似在不经意间,就能勾引着读者跟着他的文脉想起自己的童年欢乐。你看那“河道里的老柳树吐出了碧绿的枝条,爬上树,折一枝,轻轻扭动,慢慢抽出其中的枝干,然后用镰刀切成七八厘米,将一面削成薄薄的样子,含在嘴里,少年清脆悠扬的柳笛声,响彻了整个春天。”读到这个情节,我便激动得心潮起伏起来。多么熟悉的少年时光啊,在他那柳笛吹响的一瞬间,我似感到和他成了童年玩伴!我仿佛又找到童年爬树时蹭破肚皮刮破腿脚的那种顾不得疼痒,也不知道啥叫怕的那股傻愣劲儿。唉,我们那代的童年和后来人的童年相比,真是寒酸呀,那时哪有花钱买得起玩具的人家,孩子们都是在自制玩具过程中寻欢作乐。哪一个男孩子没爬过柳树折过柳枝做过柳笛?那柳笛吹出的嘀嘀嘟嘟虽然很单调,但那种快乐却是现代童年享受不到的。感谢信义庄先生的作品,让我重温了五六十年前的童年情趣。

信义庄先生在《弯弯的小河》中,对小河一年四季都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你看那夏日的小河“最狂野,最率真,最欢畅……”。我闭上眼睛可以遐想得出,西山那条静谧温顺的小河,一旦到了夏季多雨季节,会有多么的欢腾啊,那飞流直下的山水哗哗啦啦响彻着,不禁让人欢畅激荡,就连那鱼鳖虾蟹也在激流中酣畅地撒欢儿。那些不安分的鱼迎着激流而上,让村民的餐桌丰盛起来,那乐晕了头的大鳖也想观赏人间烟火气息,慢悠悠自由自在地溜达进山村,给西山村民的茶余饭后留下神话般的趣谈。

西山秋日的美好和丰硕已经深刻在我的脑海里。我还感兴趣的是信义庄先生关于竭泽而渔那段描写:“周末的日子约三两知己,堵一段支流河道,擭干河水,将其中的鱼虾泥鳅一一扫荡,看家中的鸡鸭大快朵颐,喜悦爬满了少年黝黑的脸庞。”那样的开心,那样的甜蜜,那样的竭泽而渔,那种快乐幸福的少年时光,多么的令人向往啊!

西山的小河进入冬季,没有了水的流动,不见了鱼虾踪影,河道露出了杂草乱石,几乎没有了河的模样,这时在作者笔下,景色显得有点萧条荒芜了,读到这里,令人感到了一丝沉寂和凄凉。而作者高就高在能让冬日的景象热起来,他把读者的注意力引领到山岭上,我只好跟着他的脚步前行:“沿着河道,一路上行,同样会收到许多意外惊喜……沐浴着午后的阳光,踩着河底的沙石,悠悠漫步,听山风阵阵,鸟雀和鸣,似鱼翔浅底,看鹰击长空,寂寥冬日里的这份悠然.惬意……河道里的闪转腾挪,带来的愉悦和舒畅,却是难以形容的……”信义庄先生吊足了读者胃口后,再引领你跟着他攀上顽石,越过沟壑,穿过石洞,沿着弯弯崎岖山路前行。当作者把你领到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悬挂在峭壁之上,让你看到在阳光下洁白闪亮晶莹剔透的巨大冰瀑时,你才恍然领悟到西山的冬天,在孕育春天的静谧中,也不失它的妖娆动人之处。我感觉到美丽的西山,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神韵。真乃是:春天的小河会唱歌/夏日的小河鱼鳖乐/秋天的小河果实多/入冬的小河冰瀑落。西山的美丽不虚传,四季风光如诗如画皆是歌。



三,《父亲与鸟》是真情



我发现信义庄先生很讲究叙事技巧,他只用挂在墙上的一个古董般鸟笼子,就巧妙地把祖孙四代人的血脉情感粘合交织在一起。作者把这个鸟笼子展现在读者面前,等于是在为父亲养鸟的前因后由做了个自然引申铺垫。我读完这篇《父亲与鸟》,明确感知到这篇散文内涵很厚重,情感的真挚。这篇只有三千左右字的散文,所含的情感信息量很丰富饱满,极具亲情味道,字里行间根本拧不出水分来。如果对父亲没有心贴心般的真情实感,绝写出这样有血有肉的好散文来。

说起养鸟我并不生疏,在二十世纪最后十几年,和我德州办公室相对的就是一个方圆几百里都会慕名而来的养鸟大户,这家天天在几排横杆上挂着几百个鸟笼子,喂养的鸟类至少在一百种之多,我天天听着唧唧啾啾的百鸟鸣唱。什么鸟会说话,什么鸟会唱歌,啥鸟好养不好养,值不值钱,我今天问一句,明天听一样,日久天长基本知道个八九不离十。但有一点和《父亲与鸟》不同的是,作者父亲养的是野生鸟雀类,他是先从山上逮来野鸟再经过人工驯化,这样养鸟的难度可就大了。因为野生鸟雀脾气大很难驯化,有许多野鸟被人逮着装在笼子里,就像气性大的人突然被锁在屋子里,气得不吃不喝以绝食做抗争,直至饿死渴死气死。所以当看到作者父亲驯化的是野生鸟雀时,顿时引起兴趣。我很好奇钦佩的是,一个能驯化野生鸟雀的人,那得有多么持久的耐心啊!

那个让作者曾经迷恋的雪后用拴上绳子的大筛子扣麻雀的情景,又一次唤醒我的童年记忆。那种“在筛子下撒上一把米,然后躲在屋后静等麻雀进入,当麻雀进的足够多的时候,快速拉下木棍,然后与姐姐一起去捉那扣在筛子下的麻雀。”这个场面我太熟悉了,那个五六十年前在生产队场院用大筛子扣麻雀的情境,猛然闪现在眼前。

却原来,作者的父亲所以能和野鸟雀交流,源自“一口婉转悦耳的口哨,常常引来鸟儿的回鸣。”老人家能和鸟儿说话,我打心里钦佩。这篇散文,有几处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父亲开始养鸟,大概始于我儿子的出生。”起初,我以为老人家养鸟是为了让鸟儿逗孙子玩呢,结果在信义庄先生的文字里,我读出了另一层意思。首先,让我感到眼前一亮的是,作者懂得了父亲迷恋上养鸟的心思是把鸟儿当成伴儿排遣寂寞。我以为这种理解正是儿子对父亲孝顺。在我们这个社会有个普遍变现象,双双上班的年轻人,孩子大多都靠老人看护照料,而这一照顾可能就是十年八年甚至会更长时间,有许多五六十岁的夫妇,都是生生被迫分居两地。想想生活了几十年的伴儿被迫分开苦守空房,那是怎一个寂寥孤单啊?但是,我很少听到过年轻人对老人这种被迫的孤独表示理解。而信义庄先生令我敬重的正是他对父亲养鸟的理解:“我终于明白了父亲养鸟的心思…...父亲是在找伴,找一个朝夕相处聊天玩耍的伴啊!”

被作者父亲成功驯化的鸟雀,就像他自己养大的孩子,也是知恩图报的。作者讲述被父亲放飞回归山林的黄腹山雀,两个月后回来找主人的情景时,我被人鸟合一的真情感动得心里心潮涌动起来。说实话,我听到过狼蛇狐狸马牛能够知恩报恩,而在作者作品中看到被驯化的野鸟也有这种情商,真真是第一次。作者讲述了母亲说出的故事:她说父亲把养了一冬的四五只黄腹山雀放飞原野,两个多月后,竟然有两只飞回来,落在院里的树上叫个不停,她听着鸟叫声有点儿耳熟,就对父亲说“你养的鸟回来看你了!”。父亲“只见两只脚上缠有红丝线的黄雀,一只站在过去的鸟笼子上,一只站在樱桃树枝上,正欢快地鸣叫着!看到父亲走近,鸟儿一点也不害怕,站在鸟笼上那只,竟一下飞到父亲手上,用尖尖的嘴巴一下一下啄着父亲的手心,啄一下抬头看一眼父亲,像是给父亲撒娇又像是在给父亲诉说。父亲打开鸟笼子,两只鸟儿竟先后飞了进去……在与父亲戏耍一个多小时以后,两只鸟儿才在父亲哄赶下极不情愿地姗姗飞走。”这段细致入微的描写太让人感动了,也充分证明凡生命皆有情感皆有灵性的说法是有道理的。看来,人的良知善举也能够传染给别的生灵!不信你看看,作者的父亲救助了一只受伤的信鸽,重回蓝天的鸽子为了报答救命之恩,竟能不止一次在参赛途中回来寻找恩人。这种鸟和人之间的亲情互动,多么令人感到温馨而温暖啊!

常言道好人有好报,善人必善终。一个人要是连一只鸟都下不得手去伤害,那他在人世间该做多少善事好事啊!

信义庄先生在他的《那山那水那人——西山往事》中,有五篇关于人物故事的描写更是令我印象深刻而感动,比如《五星花》中的顺子媳妇;《叔魁奶奶》一文中能掐会算的叔魁奶奶;《神算良爷》中的私塾先生良爷;《明子哥》中无怨无悔做善事好事不图报的明子哥;《芬子姑》中眼瞎心明的芬子姑,这些扎根在西山普普通通的村民形象,都能够让我读后牢牢地记在心上。限于篇幅,我对这些人物的感想就不一一赘述啦!

最后想说的是,我是个土包子文人,最信奉文如其人这个理儿。经过拜读信义庄先生的《那山那水那人——西山往事》八篇散文,我想用红笔在他的人品人性上打上一个大大的对号!我们虽未谋面,但似感神交已久!这是三观相近使然。

2023215日于济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