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如何研读课标,明确语文课程的学段目标与内容

(2019-03-12 09:54:42)

丰润区教育局小学教研室   苏立军

201712月唐山市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的主题为“变教课文为教语文”,应该说,这样的思路转变既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质,也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这就要求我们,增强课程意识,读懂课标,明确课程内容及目标,从课程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是一门特殊的课程,由于语文教材传统上都使用文选式的编排方式,教材是课程的载体,而非课程本身,教材集中呈现的是教学材料和教学凭借,而课程与教学的目标与内容则是在课程标准中有具体规定和要求。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明确“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的确,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首先应该明确我们任教的语文课程应该教什么,以及教到什么程度。所以,读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课程内容和目标,就是我们一线教师备课、进行教学设计和学生学业评价的基础和依据。今天,我将就如何通过深入研读课程标准,明确语文课程的学段目标与内容,谈谈我的看法。

所谓课程的教学内容,就是语文课堂上,我们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或者说,课堂上师生干什么?教学目标则是教、学应该达到什么程度。为了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语文课程目标采用九年一贯制设计,并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学段教学目标与内容应该是我们进行教学、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和依据。那么,我们如何通过深入研读课程标准,明确语文课程的学段目标与内容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结合课标的实施建议,明确语文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打开课标,我们会发现,课标的主体是课程目标与内容,而第二大块的内容就是课程的实施建议,课程的实施建议则是对课程目标与内容以及教学实施尺度把握的必要解读、建议及说明。所以,要想明确语文课程的学段目标与内容,我们需要结合实施建议深入研读。

课程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横向从整体上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并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综合性学习属于学习方式,与其他四方面不在一个层面。

从目标设计的结构框架来说,横向以这五个方面显性呈现,而纵向则是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为隐性线索。三维目标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三维目标是同一问题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个不同的目标,不能截然分开,但具体目标的表述会有所侧重。

我们在研读课标时,如能将学段目标与教学、评价建议等结合起来研读,就能使教学内容与目标更加明确、具体。

比如,三个学段都提到了“课外自主识字”的要求。第一学段的表述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显然是从情感态度角度提出的,就是要培养自主识字的兴趣;第二学段的表述为“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前一条是从情感态度方面提出的,而第二、三条则是从“能力”及“过程与方法”方面提出的;第三学段的表述为“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是从能力角度提出的。

那么,关于主动识字,在教学中,应如何把握尺度呢?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提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从其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可以看出,在教学中,我们应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兴趣、意识和能力。这是我们的价值取向。而评价建议中“第一、第二学段应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第三、第四学段要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则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尺度表述得较明确。

关于写字,三个学段都提出了具体要求,结合教学建议,我们就能明确课程非常重视日常写字的训练,教学建议提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作练字的过程。”就使我们对写字教学的内容、方法、过程、要求更加明确。

关于文章篇章内容的理解,第二、三学段提出了具体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第一学段没有提出具体要求,那么,对文章内容理解这一目标要求,应把握什么样的尺度呢?其实,在评价建议中,给出了具体的说明:“精读的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第一学段可侧重考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略读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这样,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尺度,也就比较明确了。第一学段也要求初步感知文章的篇章内容。

综上所述,结合课标的“实施建议”,我们能更明确语文课程的目标与内容,以及教学、评价尺度的把握。

二、从学段目标与总目标的关系以及学段目标间的梯度关系与承接关系,读懂语文课程的学段目标与内容。

语文课程总目标一共十条。前五条目标从语文素养的宏观方面着眼,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过程和方法”两个维度上有所侧重,后五条目标从汉语拼音和识字写字、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等五方面具体着眼,侧重在“知识和能力”这个维度。但这种侧重不是绝对的,三个维度还是相互交融、渗透的关系。

总目标是基于人的终身需要及和谐发展所应具备的语文综合素养而提出的。学段目标则是将总目标分阶段具体化、可操作化、可评价的具体表述。阶段目标尽可能采用行为目标(以事先规定的行为期望为中心)来表述,比如:“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这样的行为目标就比较具体,便于操作和评价;有些目标的实现,难有达成度,就体现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之中,采取描述性的表述,有时采用展开性目标(以学习过程为中心),比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时采用表现性目标(以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为中心),比如“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关于学段目标之间的关系,有些具体目标是九年一以贯之的,在各学段会重复提到,比如“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这条要求四个学段都有提到,凸显出语文课程对写字要求的重视,从一年级到九年级,一以贯之,严格要求。

有的目标则是在不同学段之间前后衔接,形成一定梯度。就拿朗读这项技能来说,小学三个学段,课标的表述就有所区别:第一学段表述为:学习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表述为:“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的表述为:“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学段强调的是学生学习、教师指导,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强调的是运用,是使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过程;第三学段强调的则是能力,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个要求,则是针对全体五六年级学生,最晚到小学毕业时应达到的的底线要求。这样,三个学段的目标要求清晰了,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就更容易把握尺度了。那么,关于朗读,到七至九年级,还有更高要求吗?有的,第三学段强调的是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小学毕业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可以了。而在中学的表述中,则去掉了“课文”二字,也就是说,对于中学生,给你一篇文章,不经同学交流、教师讲解,就要求你有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显然,朗读的要求就提高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要求也提高了。

综上所述,我们如果从学段目标与总目标的关系以及学段目标间的梯度关系与承接关系角度去研读课标,就更能明确语文课程的学段目标与内容。

三、在备课过程中,读懂教材与“学段目标与内容”的关系,从课程的角度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

从教研室在一线调研、听课了解到的情况看,应该说,各单位领导以及任课教师对于读课标的重要性还是有一定的认识的,许多单位开展了读课标、聊课标、考课标等活动,确实也取得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反映到我们的课堂上,反映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上,我们发现,教学目标与内容仍然不是很清晰。在这里,我们要说,读课标、学课标、聊课标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记住,更是为了用,为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遵循、落实课标的要求。所以,我们不仅要读懂课标,还要在具体的备课过程中,读懂教材与“学段目标与内容”的关系,从课程的角度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

1.读懂教材中的单元人文主题及重点训练项目与课标“学段目标与内容”的关系,从课程的角度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

接下来,我就以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为例,谈一谈各单元的人文主题及重点训练项目与课标“学段目标与内容”的关系。

二年级下册,是第一学段的最后一个学期,应全面达成第一学段的学段目标。教材一共安排八个单元,其中一个识字单元,七个人文主题单元。

七个人文主题单元的人文主题分别为:春天、关爱、童心、办法、大自然的秘密、改变和世界之初。各组以单元主题编排的教材内容丰富、体裁多样,着眼于总目标中前五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全面达成。

第一单元单元主题“春天”,第二单元单元主题“关爱”,第四单元“童心”,重在引领学生关注自然、热爱生活,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第三单元识字单元围绕“传统文化”主题编排,该单元主题着力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后四个单元单元主题“办法、大自然的秘密、改变和世界之初”则侧重于“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在语文要素方面:

第一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为“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重音”。这个重点训练项目是为了落实学段目标中“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要求。由于“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朗读”是基础性要求,前三个学期已经初步具有了这一能力。本单元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学生并不陌生,前面学习中多次训练过,注意重音是本单元的的新要求,需结合课文理解重点指导。从纵向来看,关于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要求,截至本单元共安排五次重点训练项目,分别是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六单元“继续重视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及时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现象”;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读好长句子”;第七单元“读好疑问句、祈使句的语气”;第八单元“读出祈使句的语气,读好多个角色之间的对话”。这些是本单元教学的基础。本册教材第二单元在《一匹出色的马》的课后练习首次提出“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则是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的延续和要求的提升。

第二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是“读句子,想象画面”。这个重点训练项目是为了落实学段目标中的“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一目标要求。相关的重点训练项目还有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而本册书的第四单元重点训练项目“运用学到的词语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则是对本次训练项目的延续和发展。三次相关的训练项目,从“展开想象”到“想象画面”,再到“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的编排思路,体现了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梯度发展序列。而本册第八单元“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则重在培养学生根据词句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或生活体验想象画面的能力。是对前面训练内容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单元的另一个重点训练项目“默读课文,试着不出声”。则是对“学习默读”这一学段目标的具体落实。

第五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共有两个,分别是根据课文内容,谈简单看法”和“读好对话的语气。”其中根据课文内容,谈简单看法”意在落实学段目标中“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这一目标要求。是对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借助词句,尝试讲课文内容”的延续和发展。从中我们也可以对第一学段关于理解文章篇章内容的尺度方面,有一个具体的把握。

第六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共有两个,分别是“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课文内容”。其中“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是在延续前面“能找出文中的具体信息”和“整合信息,作出推断”要求的基础上,在阅读理解方面的进一步深化。这一重点训练项目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课文内容”以及第七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借助提示讲故事”(发展学生复述能力)在学段目标中没有具体表述。应该是对课标中学段目标的发展和补充,是关于篇章内容理解方面的要求。

2.读懂特殊单元及语文园地中各栏目的编排,与课标“学段目标与内容”的关系,从课程的角度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

统编教材中,除了人文主题单元,还安排了一些特殊的单元,比如第一学段安排了六个集中识字单元,在第二、三学段安排了习作单元和阅读策略单元。另外,除了选文,教材还安排了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我爱阅读”“快乐读书吧等栏目。这些内容都是教材的重要部分,它们是怎样落实学段目标与内容的呢?安排集中识字单元及识字加油站等内容,除完成具体的识字任务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主识字、课外识字、生活中识字,提示、拓宽识字渠道。比如,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就有看图识字、姓名识字、儿歌识字、字谜识字等;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从饭店菜谱中识字的内容,提示着在我们母语的教学环境中,生活中时时、处处可以识字的理念。识字加油站中更是有儿歌识字、天气识字、课程表识字、反义词识字、表示时间的词识字、称呼识字、职业识字、数量词识字、食物识字、加一加减一减识字游戏识字、洗漱用品识字、导览图识字、火车票识字等等,提示学生,在母语环境中,生活里时时处处可识字,达成学段目标中关于“自主识字”的相关目标要求。

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观察,具体落实的是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这一教学目标的要求;三年级上册阅读策略单元——预测,则是对课标相关要求的具体化和发展,使阅读策略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可检测,对原来的教材是一个较大的发展。

日积月累”“我爱阅读”“快乐读书吧等栏目意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达成课外阅读和古诗文积累的目标。

3.读懂课前、课后助学系统,与课标“学段目标与内容”的关系,从课程的角度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

教材在精读课文后还安排有课后练习,在略读课文前还安排有导读、课中还安排有小泡泡等助学系统,这些内容与课标的学段目标与内容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举几个例子:

例如二年级下册91页,第一个练习题“朗读课文。根据示意图讲一讲这个故事”,意在进行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借助提示讲故事”,达成理解、表达篇章内容的课程目标。

还有,二年级下册7页,小泡泡“我能借助插图讲讲这个故事”,意在运用以前学习过的“借助图片了解课文内容”和“借助提示,复述课文”重点训练项目,达成“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这一学段目标。

再如,三年级上册第7页,略读课文《不懂就要问》的课前导读“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件事的看法。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下来和同学交流。”这段导读强调了重点训练项目“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的练习,提示落实“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的学段目标与内容。导读除了提示了课程内容外,还提示了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默读,和同学交流。其实,分析到这儿,这堂课的课堂结构也就出来了,这也就是执行主编陈先云所说的“好教”之处。再加上课标“评价建议”中“略读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的表述,更明确了我们教学尺度的把握。

以上,我分别从结合实施建议研读课标的学段目标与内容,结合总目标和其他学段目标研读学段目标与内容,结合具体教材研读学段目标与内容等三个方面,谈了我对如何深入研读课标,明确语文课程的学段目标与内容的看法。

在这里,要跟各位老师谈这样一个意思,在准备这篇稿子的时候,高主任反复跟我谈的一个意思就是,我跟大家交流课标的目的并不是跟大家谈课标,而是跟大家聊一聊怎样读课标。真正要读懂课标,还需要各位老师自己去读。我今天与大家的交流也只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课前,我随这篇稿子一并上传的还有我在研读课标及统编教材时整理的一些资料,也供大家继续研究、研读时参考使用。也希望大家将你们研究成果及资料,通过我们的平台与大家分享。希望各位老师继续深入研读课标,明确本学段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从课程的角度思考、设计我们的教学。

接下来,与大家再交流一个话题:站在课程的角度,而不是课文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今年秋季开学,我们小学一至六年级将全部使用新教材,一至四年级没有问题,是一直从新教材推着上来的。但五六年级前面使用的是人教教材,接下来使用的统编教材中,可能就难免会有一些课文,在前边学过,这时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就需要审视新教材中,该文本所承担的新的课程内容和教学任务。

所以,无论哪一篇课文,我们在备课时,都需要把课文放到具体的课标学段、年级、单元,从课程的角度确定出在课堂上能看得见、摸得着、可以检测的教学目标。

第一、明确课标中的学段目标及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学期目标。

站在课程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心中必须有明确的学段目标。就拿前面说过的——朗读这项技能来说,小学三个年段,课标的表述有梯度变化的,我们需要读懂这个变化。

正如本套教材的执行主编陈先云主任所说:“这套教材好教。”“好教”的一个表现是,本套教材在学段目标的基础上,又细化、分解了每册书的学期目标,这为我们理解教材、合理把握尺度,降低了难度。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每册书的教学目标也应是我们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前,必须先明确的。

第二、明确单元人文主题和重点训练项目,加强单元整组设计教学。

统编教材实行“宽泛的人文主题”和“螺旋上升的语文要素”进行组元的双线组元原则,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重点训练项目)体现着教材编者的编排意图,规定、规范了课程内容和教学尺度,为我们教学提供了抓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明确。所以,我们进行教学设计前,先要关注教材中的单元导读页和教师用书中的单元说明,明确单元主题和单元重点训练项目。

第三、用好精读课文的课后练习及略读课文的课前导读等助学系统。

尽管我们的教材历来使用文选式的编排方式,未按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系统编排。不过,我们的教材也体现、渗透着教学内容,除三至六年级单元导读页呈现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外,精读课文的课后练习和略读课文的课前导读也渗透者编者的编写意图,提示着教学内容及重点。

第四、认真理解、领会课程标准及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学、评价建议及使用说明,合理把握教学尺度。

课标及教师用书中的教学、评价建议,需要我们认真研读,结合我们具体的教学和实际,合理使用。

课标中的建议,有些是方向性的、体现价值取向的,我们应该遵循,比如: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有些则比较具体,如“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练字),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作练字的过程”则需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具体使用。

教师教学用书中的使用建议及说明,我们也应通读、知晓。很多老师因考试中答案读音与课本注音不一致,而跟我询问,比如,词语“玫瑰”中“瑰”的读音,答案给出的是轻声,而课本上注音是一声。其实,这样的问题,教师用书中已经说明“教科书采用单字注音的方式,所注音为该字在字典中的单字音”,而我们检测的是该字在词语中的读音。这样的问题,我们通过通读教师用书即可解决。

第五、深入研究教材,加强文本细读,充分发挥教材的教学价值。

我们要求站在课程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也并不是说可以忽视文本细读。课标及教材编者为我们选定或规范了课程内容及预设的教学目标,但其为我们提供抓手的同时,也给我们预留了很大的个性化处理和创造性使用的空间,需要我们依据课文的特点及本班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这也正是陈先云主任所说的“这套教材好教,但教好不易”的“不易”之处。

最后,希望各位老师能够静下心来,增强课程意识、学段意识,研读课标、用好课标,读懂教材,既落实好教材编者课程编制的规定动作,又能有自己个性化、创造性的处理,从课程的角度设计好我们的教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