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三化学复习课——物质的量浓度及溶液的配制——评课意见

(2015-10-15 15:05:36)
标签:

365

教学研究

108日,观摩了张老师讲授的关于“物质的量浓度及溶液的配制”复习课,其教学设计内容如下:

考点一、物质的量浓度。包括物质的量浓度的基本概念、数学表达式及使用注意事项;考点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包括容量瓶的结构及使用注意事项、配制一

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所需仪器、步骤、误差分析;

考点三、溶液的稀释与混合的计算。包括溶液稀释定律、同溶质不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混合计算、溶质相同而不同的两溶液混合定律。

听课感受:

一、值得学习之处

1、对每个考点,学案上都设计有针对性较强的“深度思考”练习三至五个,供学生对点训练,起到巩固基础、提升能力的作用,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容量较大,课堂学习内容充实。

2、教师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符合学生实际。

在考点一的复习中,张老师采取了对比辨析的手法,引导学生回答出三种表示溶液组成的常用方法,并板书出对应的表达式,又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发现并强调了各个概念的理解要点和注意事项,避免了简单提问造成的死记硬背现象,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及其之间的关系,提升了复习效果。

考点二是给部分知识在高考中的重点,张老师抓住了学生的易错点,采取小组讨论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认识容量瓶的规格在配制溶液中的限定作用,真正理解了配制溶液时,溶质的计算要“以实际所配溶液的体积,即容量瓶的规格以计算标准,而不一定以所需溶液的体积为计算依据”这一细节,有效澄清了学生的理解误区。

3、教师的主导行为着重于对问题思路、方法的梳理,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侧重于分析出错原因,给学生提供出反思的途径。

在考点一的“深度思考”练习2中,结合学生的板演,张老师给出了公式换算法、定义法、逆向思维推理法等指导,使学生把对概念的理解融会贯通于具体问题的解决中,使有关定量计算变得有据可依,学生对概念间的关系理解的更为透彻;对考点二中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选取了固体物质水溶液的配制和浓硫酸的稀释两个素材,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了溶液配制的一般思路与注意事项,并通过学生回答相关问题进一步强调了实验步骤,使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真正理解并掌握。

二、一点建议

1、学生回答问题的内容可以再适量增加,提问的学生范围可以再进一步扩大。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问题的解答活动中,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专注性,还可以在学生的回答内容中有新的发现,如学生对某些问题的思维误区或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以达到激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2、对考点二,在高考中并不是主要考察实验步骤,而是试验误差的分析、所需固体溶质的质量或浓溶液体积的计算、某些物质在溶解或稀释时的操作要点为主要考查点。因此,在该实验中,需要让学生把握一个原则——尽量减少所配溶液的浓度误差,从而理解某些操作的目的完全是围绕这一主题发展。例如:容量瓶为什么需要检查是否漏水?为什么需要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为什么需要用玻璃棒引流?定容时,使用胶头滴管的目的是什么?等等。张老师尤其强调了实验步骤,我个人认为略有偏颇。

3、对难点知识的突破,在时间分配上略少。

考点三的内容,符合全国卷的考纲要求,但对我校的学生来讲确实属于难点:计算是学生行为能力的弱点、对混合溶液体积的求算是学生理解能力的弱点。这两项,真正制约了学生在该类问题面前的勇气和自信心,应该是教师重点突破的地方。由于时间关系,课堂对该部分知识的分析较为粗略,个人认为,学生在这里仍有误区需要澄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