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实验中的易错点

(2015-05-12 17:08:32)
标签:

365

化学笔记

 化学实验题在高考题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是复习备考的重点。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些高考实验热点和易错点,期望能对教师教学和考生备考有所帮助。

一、常用仪器的使用

1、常用容器受热时所盛液体的最大用量(V是容器的容量)

1)试管:V(液体)≤1/3V   2)蒸发皿:V(液体)≤2/3V  

3)烧杯:V(液体)≤1/2V   4)烧瓶:V(液体)≤2/3V

2、使用前要洗净,并检查瓶口处是否漏水的仪器:容量瓶、滴定管、分液漏斗。

3、标有具体使用温度的仪器是:量筒、容量瓶、滴定管。

4、现行课本上使用温度计的实验以及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

1)实验室制取乙烯:温度计的水银球插入混合液液面以下,但不触及瓶底。

2)石油的分馏:温度计的水银球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处。

3)中和热的测定:温度计的水银球插入酸碱混合液液面以下。

注意:不能用温度计来搅拌液体,防止水银球被打破。

5、锥形瓶的实验用途:

1)用于滴定实验的反应器。

2)用于装配气体发生装置。

3)用于蒸馏实验中馏分的接收器,可以减少挥发。

6、蒸发皿用于蒸发液体,坩埚用于灼烧固体。

注意:熔融NaOHNa2CO3等碱性物质时要在铁坩埚中进行,不能用瓷坩埚。

7、玻璃棒的作用:

1)搅拌:搅拌的目的可以是加速溶解或散热或混合均匀等。

2)引流:过滤或向小口容器中加液体或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都要用玻璃棒引流

3)蘸取少量溶液:如测定溶液的PH,用浓盐酸检验氨气。

4)粘贴试纸:如用试纸检验气体的性质需要将试纸粘在玻璃棒的一端。

5)转移少量固体。

注意:(1)过滤时不能用玻璃棒搅拌溶液,易捣破滤纸导致过滤失败。

2)制取氢氧化铁胶体时不能用玻璃棒搅拌,易导致胶体聚沉。

3)向容量瓶中注入溶液时要用玻璃棒引流,且玻璃棒下端要靠在容量瓶刻度线以下的瓶颈内壁上。

8、容量瓶、滴定管、分液漏斗等仪器使用完毕后的处理方法:洗净、晾干后,应在瓶塞或活塞上缠一层白纸再放回原位,以防止粘结。

9、常用计量仪器的精确度:

1)量筒:0.1mL 量筒无0刻度,且越往上数值越大。 

2)滴定管:0.01mL 0刻度在上方,越往下数值越大。 

3)托盘天平:0.1g  

4pH试纸:整数,用于测定溶液(氯水、漂白剂等除外)pH。精确度最高的是pH计,精度0.1

10、冷却加热后的固体要放在干燥器中,洗涤过滤后的沉淀要在过滤器中进行。

二、实验基本操作

1、不能用pH试纸测定氯水或84消毒液的pH,因为氯水和84消毒液具有漂白性,能使pH试纸先变红再褪色。

2、从溶液中得到溶质的方法:

1)若溶质为加热易分解的(NH4HCO3)、易被氧化的(Na2SO3)、易水解的(FeCl3AlCl3等)或欲得到结晶水合物时,必须采用蒸发浓缩,冷却结晶的方法。易水解的盐还要采取措施抑制水解。

2)若溶质受热不易分解,不易水解,不易被氧化(NaCl),可以采用蒸发结晶法。

3、配制480mL溶液时要选用500mL的容量瓶,计算时要按照500mL计算。回答实验仪器容量瓶时一定要说明规格。

4、使用分液漏斗分液时,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液体不能顺利流下,操作上的原因可能是分液漏斗上端的塞子没有打开或没有对孔。

5、用坩埚采用加热分解法进行定量实验时,称量次数至少4次。

6、常用的防倒吸装置:

1)在导管末端连接一个倒置的漏斗,使漏斗的下沿刚好没入水中。

2)在导管末端连接一个干燥管,干燥管的细管可插入水中,但不能太深。

3)在制备装置后面连接安全瓶。

7、在做固体在气体中燃烧的实验时,需要在集气瓶里放一部分水或细沙,以防止灼热的燃烧产物炸裂瓶底。

8、点燃可燃性气体(H2COCH4C2H4C2H2等)之前要先验纯。

9、引发铝热反应的操作是:在铝粉与氧化铁的混合物上加入少量的氯酸钾,并插入一根镁条,用燃着的木条引燃镁条。

10、在发生有机反应的试管上方往往加一个带有长导管的单孔橡皮塞,长导管的作用是冷凝回流,目的是减少易挥发反应物的损耗和充分利用原料。

11、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H2必须过量,因为氢气除了作还原剂之外,还要用于排尽装置中的空气和作保护气。

12、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需要盖上毛玻璃片或塞上一团疏松的棉花,目的是减少空气与气体的对流,增大气体的纯度。

13、检验沉淀已经完全的方法是:将反应混合液静置,在上层清液中继续滴加沉淀剂,若不再产生沉淀,则已经沉淀完全,若产生沉淀,则未完全沉淀。

14、洗涤沉淀的方法:向过滤器中加蒸馏水至没过沉淀,使水自行流下,重复操作2~3次。

15、检验沉淀是否洗涤干净的方法:以FeCl3溶液与NaOH溶液制得Fe(OH)3沉淀后过滤为例,取最后一次的洗涤液少许置于试管中,加入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若有白色沉淀,则未洗涤干净,若无白色沉淀,则已经洗涤干净。

注意:要选择一种溶液中浓度较大的比较容易检验的离子检验,不能检验沉淀本身具有的离子。

16、仪器间接口遵循的一般原则:(1)洗气装置应长进短出;(2)量气装置应短进长出;(3)干燥管应粗进细出;(4)冷凝管应下进上出

三、物质的检验、净化和制备方法

1、醛基的检验方法:若用银氨溶液,则采用水浴加热;若用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则采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至沸腾,两种反应都必须在碱性条件下进行。

2、酯的检验方法: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和酚酞试液加热,红色变浅或消失。

3、检验含有Fe3+的溶液中含有Fe2+的方法:取少许待测液置于试管中,滴加少许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紫色退去,说明含有Fe2+

4、检验CO的方法:通过灼热的氧化铜,黑色的氧化铜变红色,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除去酸性CuCl2溶液中含有的FeCl2FeCl3的方法:先用氯气或H2O2Fe2+ 氧化为Fe3+,再向溶液中加入CuOCu(OH)2CuCO3等物质,调整溶液的pH使Fe3+完全沉淀,过滤。

6、用饱和酸式盐溶液除杂的气体:

1CO2(HClSO2) :通过盛有饱和NaHCO3溶液的洗气瓶

2H2S(HCl) :通过盛有饱和NaHS溶液的洗气瓶

3)SO2(HCl) :通过盛有饱和NaHSO3溶液的洗气瓶

7、除去二氧化硫气体中含有三氧化硫气体的方法是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吸收。

8、油脂皂化反应进行完全的标志是混合液不再分层,取少许皂化液加入水中无油滴产生。89、一些气体的快速制备方法:

1NH3:浓氨水+NaOH固体或生石灰;

2O2H2O2 + MnO2    Na2O2 + H2O 或稀盐酸

3Cl2KMnO4 + 浓盐酸

4HCl:浓盐酸 + 浓硫酸

10、工业上冶炼铝的方法是电解熔融的氧化铝,而不电解熔融AlCl3,工业上冶炼镁的方法是电解熔融的MgCl2,而不是电解熔融的氧化镁。

11、皂化结束后用盐析的方法使高级脂肪酸钠与甘油分离开。

12、混合物成分的推断方法:

1)注意限制条件:如无色气体无色溶液”“酸性碱性等;

2)用已经存在的物质否定与之不共存的物质。如:H2SSO2 NH3HClCl2HIHBr等不共存。

3)连续实验要注意新加入或新生成的物质对实验的影响。

4)巧用电荷守恒推断K+Na+等是否存在。

四、其他

1、焰色反应:灼烧时使火焰呈黄色则一定含有钠元素,但不能确定是否含有钾元素,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是否呈紫色来确定。

2、定量实验的相对误差问题:(1)将CO32- 转化为BaCO3比转化为CaCO3得到的沉淀的质量大,称量时的相对误差小。(2)在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中,选用0.01mol/LHCl溶液比选用 0.1mol/LHCl溶液消耗的体积大,相对误差小。

3、向BaCl2溶液中通入SO2 气体无沉淀产生,若要得到BaSO4沉淀可加入氧化性物质,如Cl2 HNO3 NO2 O2 等;若要得到BaSO3沉淀可加入碱性物质,如NH3 NaOH溶液、氨水等,若要得到黄色沉淀,可以通入H2S气体。

4、在电解池或原电池中,电子不能通过溶液,而是在两极发生得失电子的反应,电解质溶液中通过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而形成电流,电解质溶液导电的过程就是电解的过程。

5、银制品在空气中变黑的原因是银与空气中的微量的硫化氢反应生成Ag2S的缘故,与电化学腐蚀无关。

6、对于平衡体系降温或加压时,可能会使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导致反应前后气体的分子数发生改变,平衡移向发生改变。

7、将铝箔放在酒精灯上加热,铝箔不能燃烧,铝箔卷缩悬垂却不脱落,原因是铝表面有致密的氧化铝薄膜,氧化铝熔点很高,不易熔化,像袋子一样盛装了熔融的铝。在实验室中使铝燃烧的方法是将铝粉撒到酒精灯火焰上。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易错点

部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 """" 为迎接初中毕业生升学实验操作考试,我做为一名化学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基本操作的指导与训练。现指出较普遍出现的错误,并明确正确的操作方法,希望能引起重视并对可能出现的错误及时给予纠正。

 1 试管的握持

 出错点:用手一把抓或将无名指和小指伸展开;位置偏上或偏下。

 正确方法:三指握两指拳。即大拇指、食指、中指握住试管,无名指和小指握成拳,和拿毛笔写字有点相似。手指握在试管中上部。

 2 药品的取用

 出错点:A。取粉末状药品,由于药匙大,加药品时不能深入容器内致使洒落或粘附容器内壁,而不知用V形纸槽代替药匙送药品入容器内。B.倾倒液体药品时,试剂瓶口没紧挨接受器口致使药品外流,标签没向着手心,造成标签被腐蚀。
 正确方法:A.取用粉末状或细粒状固体,通常用药匙或纸槽。操作时,做到一送、二竖、三弹。(即药品平送入试管底部,试管竖直起来,手指轻弹药匙柄或纸槽。)使药品全部落入试管底。 B.取用块状或大颗粒状固体常用镊子,操作要领是"一横、二放、三慢竖。"即向试管里加块状药品时,应先把试管横放,把药品放入试管口后,再把试管慢慢地竖起来,使药品沿着管壁缓缓滑到试管底部。 C.使用细口瓶倾倒液体药品,操作要领是一放、二向、三挨、四流。即先拿下试剂瓶塞倒放在桌面上,然后拿起瓶子,瓶上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挨着试管口,让液体沿试管内壁慢慢地流入试管底部。

 3 胶头滴管的使用

 出错点:中指与无名指没夹住橡皮胶头和玻璃管的连接处;将滴管尖嘴伸入接受器口内。

 正确方法:夹持时:用无名指和中指夹持在橡皮胶头和玻璃管的连接处,不能用拇指和食指(或中指)夹持,这样可防止胶头脱落。吸液时:先用大拇指和食指挤压橡皮胶头,赶走滴管中的空气后,再将玻璃尖嘴伸入试剂液中,放开拇指和食指,液体试剂便被吸入,然后将滴管提起。禁止在试剂内挤压胶头,以免试剂被空气污染而含杂质。吸完液体后,胶头必须向上,不能平放,更不能使玻璃尖嘴的开口向上,以免胶头被腐蚀;也不能把吸完液体后的滴管放在实验桌上,以免沾污滴管。

 4 振荡盛有液体的试管
 出错点:手握试管中部或中下部抖动。

 正确方法:手指应"三握两拳",握持试管中上部,这样留出试管中下部便于观察试管内部的实验现象。振荡试管时,用手腕力量摆动,手臂不摇,试管底部划弧线运动,使管内溶液发生振荡,不可上下颠,以防液体溅出。

 5 使用托盘天平

 出错点:A.直接用手拨游码;B.托盘上不放或少放纸片;C.药品放错托盘;D.在托盘上放多了药品取出又放回原瓶;E.称量完毕忘记把游码拨回零点。

 正确方法:正确操作要领是托盘天平称量前,先把游码拨零点,观察天平是否平;不平应把螺母旋;相同纸片放两边,潮、腐药品皿盛放,左放称物右放码,镊子先夹质量大;最后游码来替补,称量完毕作记录,砝码回盒游码零,希望大家要记住。使用时还应注意:A移动游码时要左手扶住标尺左端,右手用镊子轻轻拨动游码;B。若称取一定质量的固体粉末时,右盘中放入一定质量的砝码,不足用游码补充。质量确定好后,在左盘中放入固体物质,往往在接近平衡时加入药品的量难以掌握,这时应用右手握持盛有药品的药匙,用左手掌轻碰右手手腕,使少量固体溅落在左盘里逐渐达到平衡。若不慎在托盘上放多了药品,取出后不要放回原瓶,要放在指定的容器中。

 6 量筒的使用
  
 出错点:A.手拿着量筒读数;B.读数时有的俯视,有的仰视;C.有的不能依据需量取液体体积选择合适量程的量筒。D.液体加多了,又用滴管向外吸。

 正确方法:使用量筒时应根据需量取的液体体积,选用能一次量取即可的最小规格的量筒。操作要领是"量液体,筒平稳;口挨口,免外流;改滴加,至刻度;读数时,视线与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若不慎加入液体的量超过刻度,应手持量筒倒出少量于指定容器中,再用滴管滴至刻度处。

 7 溶解食盐时搅拌操作

 出错点:A.溶解食盐使用玻璃棒搅拌过程中发出叮噹之声;B.玻璃棒在液体中上部搅拌。

 正确方法:操作时将烧杯平放在桌面上,先加入固体食盐,然后加入适量水,拿住玻璃棒一端的1/3处,玻璃棒另一端伸至烧杯内液体的中部或沿烧杯内壁,交替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做园周运动,速率不可太快,用力不可大,玻璃棒不能碰撞烧杯内壁发出叮噹之声。

 8 过滤操作

 出错点:漏纸与漏斗壁之间留有气泡,影响过滤速度;手持玻璃捧的位置太*上或太*下;玻璃捧下端*在滤纸上时:一是没轻*在滤纸的三层部位,二是用力过大致使漏斗倾斜;盛放待过滤液的烧坏的尖嘴部位*在了玻璃捧的中部甚至中上部。

 正确方法:将滤纸贴在漏斗壁上时,应用手指压住滤纸,用水润湿,使滤纸紧贴在漏斗壁上,赶走滤纸和漏斗壁之间的气泡,以利于提高过滤速度。过滤操作要求做到"一贴二低三*"。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壁。二低:滤纸上沿低于漏斗口,溶液液面低于滤纸上沿。三*:漏斗颈下端紧*承接滤液的烧杯的内壁,引流的玻璃棒下端轻*滤纸三层一侧;盛待过滤的烧杯的嘴部*在玻璃棒的中下部。应手持玻璃棒中上部。

 9.仪器的连接
 出错点:把玻璃管使劲往橡皮塞或胶皮管中按;拆的时候使劲拉;手握弯管处使劲用力将管折断,手被刺破。

 正确方法:"左手持口大,右手持插入,先润湿,稍用力转动插入就可以"。即左手持口大的仪器,右手握在*近待插入仪器的那部分,先将其润湿,然后稍稍用力转动,使其插入。将橡皮塞塞进试管口时,应慢慢转动塞子使其塞紧。塞子大小以塞进管口的部分为塞子的1/3为合适。拆时应按与安装时的相反方向稍用力转动拨出。

 10.装置气密性的检查

 出错点:操作顺序颠倒(先握试管壁,后把试管浸入水中);装置漏气或导管口不冒气泡,不知从何处入手查找原因。

 正确方法:导管一端先放入水中,然后用手贴住容器加温,由于容器里的空气受热膨胀,导管口就有气泡逸出,把手松开降温一会儿,水就沿导管上升,形成一段水柱。这表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观察导管口不冒气泡,情况有二:一是用手握持容器时间过长,气体热胀到一定程度后不再膨胀,并不是漏气所致。应把橡皮塞取下,将试管稍冷却一下重新检验。二是装置漏气。先从装置连接处查找原因,然后考虑连接顺序是否正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