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兄子严敦书》赏析
(2018-04-16 14:44:07)
标签:
教育 |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要求侄子改正背后讥笑和议论别人的习惯。要做到听到人家的过失,就像听到父母的名字一样,耳朵可以听到,口里不可以说。古人讲究避讳,父母的名字在避讳之中,自己是不可以说的。喜欢议论别人的长短,随意褒贬正当的法则,这是我深深厌恶的,宁死也不愿听到自己的子孙有这种坏习惯。你们应该知道我深深厌恶这种坏的习气,所以再三叮嘱你们,就像女儿出嫁时母亲会给她挂上佩带结上佩巾,临行父母告诫再三一样,就是为了使你们念念不忘。
第二部分,苦口婆心,现身说法,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晚辈沟通。这部分用了二位当世贤良的作为得失加以分析品评。龙伯高,当时任山都(县名,属南阳郡)长。性格厚道,考虑问题周到,说话都有依据,待人谦虚,生活节俭,廉洁公正有威望,我对他既敬重又敬爱,希望你们学习他。杜季良,当时任越骑校尉,这个人豪侠讲义气,能忧人之忧,乐人之乐,交友很广,品行端正和不端正的人都和他有交往,在父亲的丧礼上,好几个郡都有人来。我对他同样既敬爱又敬重,但不愿你们学习他。为什么呢?学习伯高没有学到家,但仍不失为一个勤勉人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虽学不成最好的样子,但可以学到一些近似之处;学习季良没有学到家,就有可能变成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他好的一面没有学到,而浮薄的一面却学到了。迄今为止,杜季良本人命运尚未可知,但郡守等官员刚到任就对他切齿痛恨,他们也常常以杜季良为话柄,我听了以后很为他可惜,所以不愿后代效法他。
马援少有大志,先仕王莽,后归刘秀,历任新城大尹、陇西太守、伏波将军等,封新息侯。平生多豪言壮语,曾对宾客说:“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又如:“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何能卧在床上在儿女手中邪?”马援后暴死军中,年仅35岁。马援在给俩侄儿的信中,淳淳告诫他们“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乃是做人的大忌,要他们勤谨、节俭、诚恳、谦逊,不要成为轻浮的人。这是他观察社会人生得来的经验之谈。光武帝看到马援这封信后,对此很欣赏,提升龙伯高为零陵太守。杜季良其人后来仇人告他行为轻浮,乱群惑众被罢官。可见马援看人是很准的。值得指出的马援有一个女儿,在马援严格家教下,十岁能操持家务,马援死后,十三岁家属把她送进宫侍候太子,后来就是著名的马皇后、皇太后。她善于处理宫中复杂的人际关系,生活俭朴,而且对娘家人要求极高,多次拒绝皇帝给她娘家人封侯的提议,是历史上少有的真正做到母仪天下的人。有兴趣的人,不妨去阅读一下历史对她的记载和评价,这里就不展开了。
在写作上,本文不以常规,以“汝曹”称子侄,拉近了长辈和侄子的距离,更能收到耳提面命的效果。文中对“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表示深痛恶绝,“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反复强调议论人容易招来是非,这的确是个坏习惯,容易被别人当枪使,因此听听就可以了,不要瞎参和。反复叮咛,感情浓烈,语重心长,使人感动不已。
考虑到青年人特点,有针对性地强调学什么,不学什么。“刻鹄不成尚类鹜”、“画虎不成反类犬”已成为传世名言。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开始学习一定要以正面形象为主,如学毛笔字,一定要先学写正楷,有此底子,才能学草书;如没有正楷基础,草书也是学不好的。干什么事,都要打好基础,才有发展余地。因此这两句是古人的经验之谈,至今仍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