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手掌(二上诗歌)

(2013-08-05 10:22:56)
标签:

连丛笑

习作

分类: 小荷尖尖(笑笑的天地)

手   

 

                 爸爸的手掌,

        好大,好大,

        举起我飞向蓝天。

 

        妈妈的手掌,

        好暖,好暖,

        牵着我走进温馨的家。

         

        我的手掌,

        好小,好小,

        抱着布娃娃摇啊摇。

 

 

[妈妈的话:全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亲情。第一小节,举起我飞向蓝天是孩子的回忆。小时候爸爸把她举得高高的,逗得咯咯笑。第二小节为触景而发。当时我正接她回到家里,跨进家门,她就脱口而出。第三小节则是爱的延伸。每个女孩子心中都有最原始的母性,沐浴着爸爸妈妈关爱,她欢喜地和布娃娃做游戏,难道不是爱的体现吗?通观全诗,层层递进,水到渠成。]

 

 

                     

      

      淅沥淅沥地给小草讲故事

      

      哗啦哗啦地跟小河说话

      

      丁冬丁冬地在伞上跳舞

      雨呀

      你们可真淘气

秋风   

秋风是个调皮鬼,

把树的绿裙子吹黄了,

又把黄裙子吹走了。

气得树姑娘再也不给他伴奏了。

    [妈妈的话:在孩子的眼里,雨点和秋风是有生命的。雨声多变,雨点多情。秋风调皮,树儿爱美。]

           

         幸福

     一个大气球,

     我刚一转身,

     它就飞了——

         我感冒了

     快乐

     变成小鱼

     游走了......

[妈妈的话:这两首小诗以鲜明灵动的形象比喻幸福和快乐,很有哲理味,读来别有趣味。]

 

 

 

              听取叶底雏音——为女儿改诗有感

 

http://ctc.qzs.qq.com/ac/b.gif
http://ctc.qzs.qq.com/ac/b.gif

     昨天放学后,和女儿散步回家。女儿忽然兴奋地说:“妈妈,我想出一首诗啦!”说罢,轻轻吟诵:

          爸爸的手掌,

          好大,好大,

         举起我飞向蓝天。

 

          我的手掌,

          好小,好小,

         抱着布娃娃摇啊摇。

      吟诵完,她得意地说:“我很少看到写爸爸的诗,现在我来编一首。”

      我提议,“抱着布娃娃摇啊摇”这句话能否改一改?在我的意识中,玩布娃娃实在是胸无大志的表现,我希望她能有“描绘未来的蓝图”之类的雄心大志(不要见笑,本人深受思想教育日日讲的毒害)。

        她想了想,说:“给亲爱的爸爸,送上一杯热茶。”

        回到家,女儿又把诗念给她爸爸听,爸爸说,能否把妈妈也写进去?她加了一段:

      “妈妈的手掌,

        好暖,好暖,

       拉着我走进温馨的家。”

       加得真好,正符合今天的情景。

    今天早上,我仔细回味女儿的这首小诗,写爸爸的这一小节,“举起我飞向蓝天”这句话其实是一种写实,因为在她小时候常常和爸爸玩这个游戏——被举得高高的,逗得咯咯笑。她吟出这句诗也许是对童年游戏的回忆,而我所想到的这句诗的引申义——爸爸呵护她成长,也许她只是模模糊糊有点感觉.至于结尾,为何一定要端茶感恩呢?每个女孩子心中都有最原始的母性,爸爸妈妈关爱她,她喜欢布娃娃,和布娃娃做游戏,难道不是爱心的体现吗? 更何况,“ 举起我飞向蓝天”和“ 抱着布娃娃摇啊摇”这两个游戏何其相似,这样写全诗不正好水到渠成吗?为何一定要用成人的思维去固定她的世界呢?

             手  

         爸爸的手掌,

          好大,好大,

         举起我飞向蓝天。

 

         妈妈的手掌,

          好暖,好暖,

          拉着我走进温馨的家。

         

          我的手掌,

          好小,好小,

         抱着布娃娃摇啊摇。

     惭愧,异常的惭愧。当我们远离童真的时候,请不要扼杀孩子的纯真,请不要武断地剥夺孩子的童趣——因为,那是属于他们的特权。我们常常感叹现在的孩子少年老成,写的作文假、大、空,我们有没有意识到,正是我们那些“好心”的建议,引导孩子一步步偏离童真,远离童趣,写就一篇篇“八股文”。

     谨以此文,与各位同行及家长共勉。

                                                                  胡晓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