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舌尖海味:薄壳

(2014-04-26 12:59:11)
标签:

此图

手脚

鲑鱼

鲜薄壳

人精

分类: 潮汕乡土

               舌尖海味——薄壳

 

炎夏一至,餐桌上多了一美味海鲜:薄壳。潮汕人常称之为“薄壳山”,即味道鲜美,一粒接一粒食,不觉桌上的壳便堆成了山。

薄壳是生长在海泥里的贝类软体动物,学名叫“寻氏肌蛤”,外壳楔形,个子不大,成熟时长约3厘米。据渔民说,雌的肉为红色,雄的肉为白色。常多粒相连而成串,叫“薄壳磴”。薄壳苗在海中野生,春天,去年八九月产的卵始成苗,渔民从浅海中捞耙取种,再撒人浅海的大薄壳场,叫“放(虫间)”

薄壳场宜选择潮流较急的海滩,水深约23米—67米,潮涨潮落,薄壳苗在滩涂中不露出水面。放苗还掌握疏密。因太密即粒不肥大、易死,太稀即浪费涂面。薄壳在泥沙里生长,长出“磴丝”,颗粒间互相系结,一串串密密麻麻地结成一片,象网一样把成片滩涂覆盖着,逐渐成长。到8月开始收获,10月收完,一般亩产1.52吨,高的可达6吨。

养殖薄壳是潮汕人首创的。据《东里大观》所记,这种养殖业明、清代已存在。清代嘉庆《澄海县志》中也有记载:“薄壳,聚房生海泥中,百十相粘,形似凤眼,壳青色而薄,一名凤眼蚬,夏月出佳,至秋味渐瘠。邑亦有薄壳场,其业与蚶场类。”

潮汕的养(虫间)业,主产区为饶平县的汫洲、海山、大澳、大港,南澳岛的后江,汕头濠江的广澳等渔村。以汫洲最有名,海边一望无际的好几万亩的薄壳场,因汫洲的东、西港水底俱黑泥,宜养殖,且其苗种是花螺薄壳,为饶平名产。东界从事养 间的多是大港(特别是南壬)和柘林(特别是西澳)的渔民,春放夏收,不下数百家。薄壳在过去历朝历代尤其是饥荒年,对潮汕、闽南一带的民众来说,功劳卓著。在那物质困难的岁月中,它为饥寒交迫的穷苦渔民,提供了赖以生存的食物。

暑天一到,薄壳场便开始了最辛苦的劳动——采薄壳,多采用“双头翘”和“溜仔船”,作业方式各地不大相同,海山镇渔民多以船两翼各系一个扁圆形的大竹蕊,每个蕊配备二人,由一名潜水能力特别强的人,带特制的铁刀一把,刀长一尺半、宽一寸半,两端安木柄可握手,冒着寒冷晨风裸体潜入海底手持网袋割薄壳,潜海者是很辛苦的,须有特技,全身匍伏在深水中的滩涂上,一边用足尖倒退行,一边手握刀刈薄壳推入网袋。一个深呼吸至多数分钟,憋着气要刈几十斤薄壳,真是不容易。伏在海涂上,全身常要被粒粒如瑶琴柱般竖立的薄壳嘴或尖钉螺刺破皮肉。洗泥工则把网袋内的薄壳提上来,倒入蕊里。手脚配合把泥沙踢净,叫“洗薄壳”。

而澄海渔民采薄壳则简单些:采薄壳选择海水退潮时带着网靴(工具),网靴嘴系铁齿,潜入两三米深的水中,抵涂面,将薄壳捞割入网靴里,提上,用脚伸进网靴里搅拌排去泥沙,经洗泥这道工序后,鲜薄壳就可上市了。

采薄壳是很辛苦的活,渔民多是赤身裸体潜水割、洗薄壳。清代饶平贡生郑玉壶有《悯采 间者》诗云:“龙宫取宝休闲看,啖甘鲜甜采甘难。遍体疤痕浸卤水,请君细品盘中餐!”

薄壳的食法最常见是鲜炒,把油倒入热锅,放入蒜头、辣椒和“金不换”,略搅拌后,再把“薄壳”倒入,加上盐、味精,翻炒,只听到“啧”的一声,原来紧闭的薄壳马上开口了,好像露出了笑容,等待食客了。在这味潮菜中,加“金不换”是一大特色,“金不换”是一种香草,能除去薄壳的腥味,给薄壳带来一股清香。潮汕人家的院子里多用盆种上几棵金不换,这种香草易生长,分红白两种,红金不换还有去瘀活血去温热的功效,潮汕地气低湿,这薄壳兼有药膳的作用。

澄海的盐灶镇还加工一种薄壳米,颗粒鲜红,肉质肥嫩,色香诱人,

加工薄壳米用割上来的薄壳,先脱“磴丝”,即把捞上来的薄壳装进清水桶里,用竹制曲尺形的工具——“薄壳绞”,在桶里旋转绞脱去“磴丝”;然后把薄壳倒入灰缸浸去杂质;水煮沸后再将薄壳倒入锅里,用特制大竹筅搅拌,同时把炉火控制得一边旺火一边弱火,用笊篱把浮在弱火一边的块肉撩上、倒进大笊篱,加盐卤去水分杂质,装进一个个小竹篓里即为成品。

盐灶渔民加工薄壳米有悠久的历史,一般要经“脱凳”、“浸漂”、“煮沸”、“捞米”、“装篓”等工序,过去用小口径炉锅操作,近年来改用 110公分口径大炉锅,冷水、薄壳、盐同时下锅,锅上不加盖,每百斤薄壳约加盐15斤。每100斤鲜薄壳可出块肉20斤左右,一家加工炉灶每夜可加工70008000斤鲜薄壳,净收块肉14001600斤薄壳米。每年农历六至九月,盐灶全乡起灶达100多个,每天从福建漳浦、和广东饶平的东界、汫洲等地买入鲜薄壳进行加工。当夜运往汕头、潮州、揭阳、澄海及深圳、香港等地销售。日入夜出如流水般作业。

渔民还把鲜薄壳腌制成一种杂咸——咸薄壳。

咸薄壳的腌制方法是:将新鲜薄壳(不摘去其根络)用粗盐掺匀,装进陶瓮置阴凉干燥处。几天后,咸味渗透其肉。食用时,捞出洗净,加金不换、鱼露。咸薄壳淡咸适度,鲜嫩可口,生津开胃,潮汕人一餐只要几粒咸薄壳来啃,就能佐送几碗白粥落肚。

咸薄壳有一个雅称叫“凤眼鲑”。据说当年明朝正德皇帝游江南,有一天,他来到潮州滨海的一个小渔村,饿得头晕目眩,走进一老渔妇家。老妇见来人可怜,就舀了锅底吃剩的一碗麦粥,又在瓮里捡了一盘咸薄壳,给他充饥。俗话说:滴水落肚人精神。正德皇帝咀嚼麦粥,掰开一粒粒咸薄壳,“啧啧”尝味,拍着大腿叫道:“好爽口!”,渔妇告诉他吃的是珍珠粥,他又指着盘上的咸薄壳,问老妇:“这只只形如凤眼、甜如鲑鱼的,叫什么?”老妇随口说:“叫‘凤眼鲑。”正德皇帝回到京城,生了一场小病。嘴涩喉干,他忽然想起在潮州渔村吃的东西,就下令御厨,钦定做“珍珠粥”、“凤眼鲑”二味。御厨掀破菜谱,就是不见此“钦定二味”。忙求问跟随皇帝下江南的一个武士,只得知“珍珠粥”是用大麦煮的,却不知“凤眼鲑”是何名菜。只好献上一碗大麦粥,正德皇帝咕噜噜吃完,说:“这个是珍珠粥。可凤眼鲑呢?”御厨慌了,额头汗珠嗒嗒滴。因为大麦粥最易积食,无咸薄壳来助消化,正德皇帝闹拉肚子。他一怒之下把头手御厨给杀了。

http://s16/mw690/0042hgjzgy6Ipba04Ldff&690
                                                       (此图片来自百度、致谢)

http://s15/mw690/0042hgjzgy6IpbgFb8Wee&690
                                      加工薄壳米

                                      

 

                                       (黎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