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子桥的第一幅照片

标签:
作者原创最经典上屋印象主题 |
分类: 潮汕乡土 |
确实,眼前就是一条中国最美丽的古桥,古色古香的20多个桥墩上、一个个精巧、雕栏玉砌的亭阁像画一般的美丽,令人目不暇接。但许多人并不知道,这条有八百多年历史的古桥,它的第一张形象照片,却是1870年一位英国人拍摄的。
1870年秋,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逊旅行经过潮州,在溯流而上的六篷船上,他被前方的湘子桥深深吸引住了,在这条横跨韩江的庞大古桥前,他惊叹着、赞美着,还敏锐发现了它值得拍摄的一个主题:
“潮州韩江桥也许是中国的一条最值得提的桥梁。它和伦敦老桥一样,它们都为城市提供了一个可供居民做生意的地方。”(《镜头前的旧中国——约翰·汤姆森游记》)
原来,他的着眼点是桥上的集市即“桥市”,难怪他想起故乡的伦敦老桥,当时,商品资本的萌芽,潮州已是富庶之区,单说湘子桥下的“桥盐”,一年就给政府增加税收16万两白银!而桥上已形成鱼菜果品专业市场,“卖果者千筐万篓毕集于桥”,交易热闹;桥下却是“两岸莺花集妓蓬”,即是载妓游乐的花花绿绿的六篷船。汤姆逊很敏感地觉察到主题意义并决定进行拍摄,而却意外地遭到潮州人的袭击。在《游记》中,他有过描述——
“拍摄韩江桥的工作是艰辛的。拍摄时,为了避开喧闹的不友好的人群,我一清早就开始工作。但人们还是骚动起来。当他们看到我那枪炮般的摄影家伙对准他们那高悬桥外摇摇晃晃的住处时,他们认定我是在耍外国巫术,加害于古桥及上面的居民。于是乎他们丢下店铺摊挡不管,由一个‘勇敢分子’纠集一批擅长于投掷的无赖,与其他市民一起,齐心协力,准备好泥巴瓦片等投掷物。没多久,这些东西便雨点般落在我的身旁和头上。我跃入水中,狼狈不堪地向停靠附近的蓬船撤退,登船躲避。当人群中一个‘无赖汉子不顾一切继续进逼,欲毁我摄影机时,我不得已操起尖利的三脚架当作武器把他击退。对于我来说,损失并不大。说真的,古桥的照片还是在三脚架上拍摄到的。”
汤姆逊没有想到,鸦片战争曾使潮州成为通商开放口岸,早已受到潮州人民的抵制,1866年英国领事进城就遭到潮州人石头瓦片的“热烈欢迎”,他来潮州时,应该是排外情绪比较严重的时期。
而1870年离达盖尔发明摄影术只有几十年,拍一张照片可不像今天用数码相机咔嚓一下就行了。要携带许多笨重的摄影器材,如玻璃底版、移动暗房(一般为帐篷)甚至是冲洗玻璃底版的清水等等,由8—10名脚夫搬运,单是照相机就比现在笨重庞大,难怪当地人要把他的照相机当作袭击他们的枪炮,
还有一个因素:当时采用的是湿版火棉胶摄影法,拍摄的时间需要几秒甚至十几秒钟,易于让人发生误解;而且还需架设移动暗房就地冲洗还要就地设置帐篷冲洗,经过显影、定影程序,图像将固定在在玻璃底版上,所有这一切,都给汤姆逊的拍摄造成了不小的困难。
拍摄湘子桥尽管遭到袭击,但汤姆逊在潮州此行至少还是留下了4张照片,二幅是“最值得提”的湘子桥,另二幅是凤凰塔。这几幅照片孰先孰后没有记载,但从行程路径分析,应该是凤凰塔最先,然后是十个桥墩的湘子桥全景图,而拍摄最后一幅即湘桥近景、有三个桥墩的最经典的一幅。当然这二幅桥景那一幅是湘子桥第一幅照片已无从考究、只有汤姆逊自己知道了。当时韩江秋冬水枯,经典一幅的拍摄点应该是在西岸的沙滩上,由于过于接近,显然桥墩上屋子里的人已经发现了他,这使他遭到了袭击。
汤姆逊旅行中国拍摄的照片,回英国后,他出版了他的四卷本《中国和中国人影像》,湘子桥的照片,收入在该书的第二卷,这仅有、珍贵的照片,为后来修复潮州湘子桥提供了重要的图像依据,这是汤姆逊始料不及的。
也许,当年遭袭之事,还是在汤姆逊心中残留了一点点印象,《镜头前的旧中国——约翰·汤姆森游记》记录、他曾这样描述——
“回到大陆,我游览了汕头和潮州府,这里以它们优质的糖和稻米、好斗的宗族以及村庄之间的战争闻名,让人想起苏格兰的封建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