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搬网天地间

标签:
风雨天气成了俗语那片海 |
分类: 摄影行迹 |
搬网,俗称搬山、拉大网,属地拉网的一种。是潮汕沿海仍“活着“的古渔法。
渔具简单:船或大竹筏一艘、人形网一大张(重数百斤、长近千米),麻索百数十丈。
渔法是:三十几个人或五、六十个人为一艚(作业单位),先集体把大网扛到海滩,人员分成两组:乘涨潮时,一组在海边手挽网绳一端,另一组乘船载大网、在水中边驶边撒、绕着海边撒一个五十到一百多米宽的大弧圈,然后也跳上岸,两组人一齐用力拉网(脚络索),背向沙滩后退,技术员指控着这张网的平衡,直到把圈在大渔网的鱼兜上海滩,即起捕。这是一种大规模捕捞方式,获鱼有时堆如小山,故称“搬山”。
该渔法很古老,一般认为是清代由浙江传入大埕、流传潮汕各地;但据《东里大观》记:这种作业在宋代本地就有简单的,明代,曾任浙江佥事的大埕人周用卸职还乡,把江浙流传的渔法和渔网式样带回家乡。使作业更完善,上东村人几百年来一成不变的沿用着;据载,这里长期保持十多艚,高峰时二、三十艚。1986年调查,上东、程南、上黄、田美、龙湾、下岱等村还有19艚,为了高产,村民还曾到福建东山的鱼丰处拉大网。小博观察,至今,大埕湾还有搬网10多艚。
清初,搬网从海山、达南传入南澳岛,集中在隆澳、云澳,《南澳志》记:雍正年间,隆澳搬捕船十二艚,年征饷银二十两,云澳搬捕船,年征饷银二两九钱。可见还有收国税的。民国时期衰落,仅剩一艚。潮汕其他地方近代也多消亡。而饶平大埕湾处地理优势,即 11.7公里宽、纵深3.5公里的半月形海湾、水深2.5~9.2米的优良沙质地,非常适合搬网作业,古老的渔法存活至今。
搬网主捕大小勒鱼、红口鲳鱼、大白带、马鲛、杂鱼,渔获量每天每艚少则几十公斤、多的几百公斤。那么,渔工的收入呢?《潮州志·渔业志》记:搬山船由资方购置,渔夫出海举网,日可举网四五次,民国二十三年(1934)的调查,每次工值约铜元五十枚。或渔民与资方合作,各出网二片,渔获物均分。而现今则按举网次数和渔获量取酬。
搬网只需一船一网,(网线过去棉纱织成,重千斤,十分费力,后改胶丝或尼龙网线),除船主和技术员,多是临时招来的渔村闲余生产人员,故成为沿海渔民、农民的第二职业。
搬网像是一幅原始狩猎图,有趣的是,过去只有男人参加(赤身裸体、号声四起、海浪呼应),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开始有妇女参加,笔者所见,现在反而是阴盛阳衰了,妇女人数有时要占了一半以上。毗邻饶平的闽南有一首搬山妇女原创的生动歌谣:“手擢索,行退步,腹肚夭,食薯枯,目珠涩,目困沙埔,日搬晚搬穿短裤……”
只要不是天文大潮或天气突变,每天四、五时渔工即赶往海滩。尽管收获不多,但每次拉网、大海总不会让人空手而归,偶尔还有较大的收获,正所谓人勤劳、海多情、搬山号子响遏云,在潮流急、鱼情紧时,他们会发出呼唤加力的号子;而各地的渔贩都在岸边等着购买,鱼上了他们马上运走上市(就流鱼新鲜),销路是没问题的。搬网又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脚络索完全靠人力从海底拔起;笔者拍摄过男女老少冒着大风雨在海浪中奋力拔网的情景,有时黑夜里渔民还辛勤地浸在海水中作业。体现着潮汕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价值观,潮州有一个大企业就曾用“拉大网”作为激励员工协作精神的口号。
搬网收获直接影响着沿海人民的菜篮子,“鱼鲜草菜无定价”,随鱼市而变,所以渔民向来有“欢喜人‘搬山’,勿欢喜人做官”的俗语。
现在,潮汕这种古渔法每天吸引着周边、省内外美术家和摄影家前来一睹为快,成了潮汕人勇于向大海进取的象征。据观察,描述和拍摄搬网的作品经常在国内网络、报刊上发表,有的甚至得了国际、国内艺术展览的奖项,对于一切勤奋者,南方的大海都忘不了分给他们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