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莫忘挖藕人

标签:
镜头普普污泥北风价值文化 |
分类: 摄影行迹 |
国道324线横贯的饶平县钱东镇南境、与井洲交界处,有一片上世纪五十年代内海滩地围垦的老埭田,有近万亩,经数十年的经营,大片已成为稻浪滚滚的良田;余的有养鱼、养鸭的,种莲藕的陂塘也有八、九百亩蔚成一片。中夏,这里“接天荷叶无穷碧”、极尽生机,但从摄影角度看来不免遗憾:莲花稀疏且多是素莲,顶多花瓣边带点浅绛,不出色,藕农却说:花要是太靓了,那底下的藕反而长得不好。
今年,来拍残荷晚了些,埭塘里农人已纷纷开始挖莲藕呢,水已基本排干了,埭塘底露出庐山真面目,黑的是淤泥灰的也是淤泥,里边只活动着几个脏乎乎的、抡着小锄头的藕农,正把广阔的塘底分成高低坎坎,方便挖藕,一看就是没戏,不过这次跟着一起来拍摄的是两个擅长“挖一口深井”的资深影友,只好舍命陪君子,抡起照相机上场充练练吧。
莲花自古雅称具有君子的德性,首先是“出污泥而不染”,果然,塘底露出水的泥污得发黑,完全失去了平日清水涟漪的美感,再看那群挖藕的农人,除了脸上,浑身上下都溅满了黑灰污泥,他们整个人在泥中蹚着、爬着,费力地挖着底下的莲藕,又把挖起的藕捆个、跋涉着拖到塘埂上,看那条条“泥棍”都十分的壮硕、肥大,只是藕农都从头到脚变成了泥人,想摸根香烟敬他们、他都没法跟你接,因手都成了泥浆手;原来,挖藕竟是这样辛苦!
据藕农说,季秋后他们每天都在塘里努力挖藕,只嫌劳力不够用,因为这片埭里的莲藕粉硕、肥大,产量多且质量好,黄冈、澄海、潮州的市场每天都有汽车直接开到埭里来采购粉藕的。
明代《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极其赞叹莲藕的生态:“夫藕省生于卑污,而洁白自若,质柔而穿坚,居下而有节,孔窍玲珑,丝纶内隐,生于嫩蒻,而发为茎,叶、花、实,又复生芽,以续生生之脉。”
李时珍确实抓住了荷之精神在于藕这一根本,你看,莲花、荷叶高高在上,随风摇曳,潇洒之极,可支撑它们的是底下的藕!藕深埋在污泥里,人们几乎忘记它的存在,可它却在初夏时绽出新芽、维系着整个荷花家族的生生之脉;在藕农眼中,荷的价值,并不是漂亮的莲花,他们的辛勤劳动,正是为了深埋泥底的藕——它才是劳动最终的果实!我想:就像人类社会,真正在支撑它的,永远是在底层实实在在创造财富的普普通通的人们,包括眼前这群污泥里蹚着、爬着、拉着泥藕的肮肮脏脏的农人……
当一个藕农高兴的把一支刚挖起来的肥硕的莲藕举给我看时,我充满敬意地抓拍了一个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