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一试摄影的“镜头感觉”

标签:
瓷瓶手法问题纵深要点 |
分类: 影余心得 |
“镜头感觉”这词儿挺高深,似乎是摄影家专有,小博近日把玩相机,心有小得,把理解的晒一晒与烧友们共享。
首先,照片是平面的,景物是立体的,摄影的困难在于以画面的长、宽表现镜头前长、宽、厚的空间。
那么,透视关系产生于主体景物、前后景的搭配、大小、虚实,空间感、深度感、立体感在实际拍摄中,却依赖机位(拍摄点)的调动、镜头焦距的变化来实现。这么说来,机位点、各个焦距段对景物的反应就变得十分重要。
我们来做几个关于透视关系的比较:
一、机位不变,把变焦镜头分三个焦距段,逐次对一个主体和背景变焦,使景物发生大、中、小的变化,直到认为主体和背景涵角大小合适。
这是很容易在24/36取景框上框定、取舍而获得简洁画面的方法,但你要注意到:主体、背景这时发生的是恒定比例的对比,即画面各部分的透视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这往往是不少烧友习惯的拍摄方法。
二、移动机位,焦距不变,把拍摄点分成前后两处。
拍摄点前移,主体增大,背景比例缩小;
拍摄点后移,主体变小,背景略小。
很明显,前者由于主体尺寸与背景拉大,空间纵深感加强,透视比例强烈;而后者画面比例没有拉开,透视减弱。这使我们体会到拍摄点对透视的表现至关重要。机位移动的意义远远超出了画面范围大与小的问题。
三、在机位前移时使用较短焦距,会看到主体和背景正发生急剧对比,前大远小,透视感极强。构图变化惊人。
再在机位后移世使用较长焦距,在保持主体尺寸不变时,背景尺寸却显著增大(拉近)了。
那么,这几次比较试验是否可领略一些启发:
1、取得恰当背景范围(涵角)的方法;
2、获得适当透视比例的有效方法(比如背景大小);
3、在移动距离中如何选择较佳构图和拍摄点的方法。
也许,比较是有益的,它起码诱导我们经常要进行取得透视感的训练,纠正习惯在一个拍摄点依赖变焦镜头推拉构图的手法,灵活调动机位和焦距,来猎取比例合适、对比恰当的构图。而且,小博大胆妄测:所谓“镜头感觉”,不过是谙熟机位、焦距对不同景物变化的递变过程。
当然,画面透视是我们要理解、掌握的一个要点,在摄影中,关于机位、焦距、透视的思考也只是构图的一种纵向思维,它还需与影调、线条、虚实、角度配合才能产生对比,摄影的灵魂正是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