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试一试摄影的“镜头感觉”

(2013-09-14 11:37:08)
标签:

瓷瓶

手法

问题

纵深

要点

分类: 影余心得

            试一试摄影的“镜头感觉” 

“镜头感觉”这词儿挺高深,似乎是摄影家专有,小博近日把玩相机,心有小得,把理解的晒一晒与烧友们共享。

首先,照片是平面的,景物是立体的,摄影的困难在于以画面的长、宽表现镜头前长、宽、厚的空间。

那么,透视关系产生于主体景物、前后景的搭配、大小、虚实,空间感、深度感、立体感在实际拍摄中,却依赖机位(拍摄点)的调动、镜头焦距的变化来实现。这么说来,机位点、各个焦距段对景物的反应就变得十分重要。

我们来做几个关于透视关系的比较:

一、机位不变,把变焦镜头分三个焦距段,逐次对一个主体和背景变焦,使景物发生大、中、小的变化,直到认为主体和背景涵角大小合适。

这是很容易在24/36取景框上框定、取舍而获得简洁画面的方法,但你要注意到:主体、背景这时发生的是恒定比例的对比,即画面各部分的透视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这往往是不少烧友习惯的拍摄方法。

二、移动机位,焦距不变,把拍摄点分成前后两处。

拍摄点前移,主体增大,背景比例缩小;

拍摄点后移,主体变小,背景略小。

很明显,前者由于主体尺寸与背景拉大,空间纵深感加强,透视比例强烈;而后者画面比例没有拉开,透视减弱。这使我们体会到拍摄点对透视的表现至关重要。机位移动的意义远远超出了画面范围大与小的问题。

三、在机位前移时使用较短焦距,会看到主体和背景正发生急剧对比,前大远小,透视感极强。构图变化惊人。

再在机位后移世使用较长焦距,在保持主体尺寸不变时,背景尺寸却显著增大(拉近)了。

那么,这几次比较试验是否可领略一些启发:

1、取得恰当背景范围(涵角)的方法;

2、获得适当透视比例的有效方法(比如背景大小);

3、在移动距离中如何选择较佳构图和拍摄点的方法。

也许,比较是有益的,它起码诱导我们经常要进行取得透视感的训练,纠正习惯在一个拍摄点依赖变焦镜头推拉构图的手法,灵活调动机位和焦距,来猎取比例合适、对比恰当的构图。而且,小博大胆妄测:所谓“镜头感觉”,不过是谙熟机位、焦距对不同景物变化的递变过程。

当然,画面透视是我们要理解、掌握的一个要点,在摄影中,关于机位、焦距、透视的思考也只是构图的一种纵向思维,它还需与影调、线条、虚实、角度配合才能产生对比,摄影的灵魂正是对比。

         http://s1/mw690/dc6e0715gx6CDM0kGlif0&690
                     用20mm广角所拍(半幅相机),小客厅范围可见。
             http://s5/mw690/dc6e0715gx6CDMe80mgc4&690
              80mm镜头所拍,保持主体青花瓷瓶大小不变,可构图变化就如此之大!

 

          (黎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鱼子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