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湘子桥脚鲤鱼跳

(2013-08-23 09:57:40)
标签:

之中

心儿

阿公

我不知道

鱼吞饵

分类: 潮汕乡土

       湘子桥脚鲤鱼跳

 “雨落落,阿公去闸泊,

闸着鲤鱼共苦初,

阿公哩欲煮,阿妈哩欲戈”

……

许多潮州人都记得这首儿时听母亲或祖母吟唱的歌谣,真有趣!竟使你多年后还能清楚记得;歌中的“闸泊”是旧时韩江沿江村庄很普遍使用的一种捕鱼方法:即以木薯叶、稻穗等作饵料,设置于水流缓慢的湾回处诱鱼吞饵,而在饵料周围设置竹箔进行栅鱼。

苦初是一种野生小鱼暂不谈,鲤鱼是闸泊常捕到的鱼类,因为它一旦发现饵料,几乎每天都会前来吞饵,而且极易被发觉;这种韩江流域普遍生存的大型鱼类,生命力頑强,也是很讨人喜欢的民间吉祥鱼,它常被塑于城中与乡间大宅的檐漏间的滴水处。贴在门板的年画,也常见它鲜活的形象,像喜童抱鲤、还有跳龙门——那高峻急湍,鲤鱼奋勇的一跃而上,对在生活中苦苦奋斗的人,既是希望、也是吉兆!

韩江的鲤鱼,还有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

潮州名儒林大川在《韩江记.》中述:“初起湘桥,匠人刻一石鲤于桥墩,而咀咒之,后遂出鲤,鲜美异它处,为潮品第一。”

清诗人郑兰枝的《韩江见闻录》也记:“其东来第三洲,有神鱼,洪水至洲若干尺,则神鱼出,……有戏取之,设罾网捞之,见已得矣,出水则无。”

如此,这故事冲着东岸济川桥第三洲的建成,少说也有八百年的历史了;而且,鲤鱼之于韩江,当然不会仅始于桥下石鲤,夏日间那座座桥墩上垂钓的渔人,不又在向一代代游人证实这桥脚鲤故事之不妄?

神话也好、故事也罢,自然界未必能真的造出“潮品第一”的桥脚鲤,倒是在清代,水生水长的疍家人,把它烹调成为六篷船上一道佳肴:“跳波一撇雪花溅,鲤鱼尾胜猩唇红”(黄钊)。“六篷船泊灯初上,鳄渡秋风唤买鱼”(周易)。自此,湘子桥脚的鲤鱼,吸引了不知多少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前来一饱口福。“红栏影里拈香饵,欲钓缄封双鲤鱼。”(郑昌时)看来,那鲤鱼不单走上了船家菜桌,还走进文学和文化里边去了。

记得,小时我不知道东来第三洲还是第六洲、墩下水中有永远晃动的石鲤,事实上单是望望那湍急的流水已是头晕目眩了,回家缠问那“讲古”的厝边老伯,令人失望的是,他竟也没亲眼看见过墩下那湍急流水中出没的神奇的鲤鱼。

可是,放开去想:潮州人拿鲤鱼来崇拜确是有的,古书记载的那在桥墩上鐫刻石鲤的匠人就是一个证明;而每年四乡六里的春社祭神、游神就有一个节目:舞鲤鱼灯,即将其作为有灵有感的动物来进行表现与崇拜;由若干个壮汉手持鲤鱼灯,腾挪跳跃,模仿鲤在水中“行点”、“抢食”、“比目”、“降土”、“穿莲”等动作,并在雄壮的大锣鼓乐中频跃龙门,以物拟人,以示崇拜,表现出潮州人勇敢的进取精神;也有少女持着亮丽的鲤鱼灯在夜街上游行的。看着一柄柄鲤鱼灯在挂满灯笼的古寨中穿行,真令人感到扑面而来的古风,朴实又温暖。

记得多年前一个冬晨拍摄韩江鲤的情景:有几只晨捕归来的小渔舟正靠潮州的北堤头,雾色中,几位渔父提着刚捕获的大鲤鱼踏上石矶,“闸泊”而归(也许是钓饵或放菱刺网的吧),他们因晨获而显出快乐自得的神色,而我顾不上看鲜活挣扎的韩江鲤,手颤颤地赶紧按动快门,心儿却迷迷地好像走进祖母的那歌谣的故事之中……

(黎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