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木中钻石”的奥秘!

标签:
沉香奇香奇楠香沉香的奥秘灵芝沉香 |
《咏玉》诗云:“乾坤有精物,至宝无文章”。笔者要说,文章来了!
问点:沉香,古人为什么比喻它为“木中钻石”?
木中钻石:今人在相传,大家又不清,研家、藏家都无物可遇。难道是古人文不对题言不正语?还是古人无稽之谈夸夸其说?可是,古人真的必有所见必有所指! 作者不堪趋之若鹜,以智慧也要弄个明白。
当今:知道沉香的人都听说了古人把沉香比喻称之为“木中钻石”的!如果我们就以听任,抓阄定理,单把所有“沉香木”都理解为“木中钻石”,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其实,古人称赞的不是沉香木的本身堪比钻石,物领价昂,也不是单把沉香木比喻“木中秀才”,而称赞的是“植物中异化了的香脂,脂上还生有无数微结晶、微晶体,视觉如见钻石”。
联想:古人创建文字使用了几千年,后人简化文字只用了几十年,这也是导致今人对文字精神初衷的理解慢、理解误、理解错。古人早看好黄金白银,喜欢拿黄金比价,习惯用白银对事。钻石根本不是通货比说,也不是惯例。在古时看来,古人早已把沉香比价黄金:“一两沉香一两金,一寸沉香一寸金”。这样算来,古人说的“木中钻石”另有寓意?应该是指“植物中长有结晶”,而不是“沉香木好比钻石”。
假如:异想能够天开的话,那么“沉香”就是最好的,能够结晶也就像钻石了。如今,的确已很难再见“结有晶体”的老沉香了! 我们也不怪乎找不到钻石一解。真正的沉香百年不遇,将是一个断层睡醒的无意传授?现代的藏民,已进入了一个“新香”的观念期?买家、卖家多是新手,也不怪有位熟悉沉香的耄耋老人说到:如今的沉香与过去的沉香大不一样了,“全是油润润的木头,一点没有沧桑感”,都已被半木取代之,已看不到“香润脂面”,更看不到结晶“钻石”了......
经验:笔者通过对几枚新、老沉香加以研究,在显微镜下,对一枚古老年代的原生态,看上去很风化、很沧桑,实际很古朴、很干润的“灵芝沉香”进行了观察(如图)。发现,“香结”是由类似蜂胶的全组成(也分称“软性琼浆”,生成不久。或“硬性琼脂”,生成已久)。在其中琼浆脂间,含有黯红、金黄、银白三色。有的琼浆随着植物纤维的形态而变化。有的硬脂随着植物的空隙而成型。整体“香结”已非常硬性干涩酥润。关键是在琼中脂上,还长满了微小白色结晶颗粒物(显微镜外无法看清),大的如同芝麻、小米(能见)。毎微晶体形态状况不一。色度、透度如同钻石一般。其中,还发现了不少“另生长晶丝”,细如白色棉花纤维,在显微镜下;性质类似晶体,用镊子镊住放入冰水中不化,放入温水中化之。
钻石理解:由于香中、香上的晶粒、晶丝出生微观世界,一般不被香者常态留意和发现,加之老沉香的枯竭,更让今人难以传授。其实,它们就是真正的“香精”微颗粒,“香髓”微丝状,也是古人比喻称赞的“木中钻石”! 沉香的结晶,是发育在后期的香中,生存在百年的脂上,也是结香以后的新生体,又是琼浆脂化后的精明物。晶粒的生长,就像人类的皮肤出痘,被脂层压迫包裹成团;晶丝生长,就像人类的毛囊空隙,不受压迫,丝表还带出了浆液,好像有层皮壳。
出香结晶:朽木化脂甘为香,香脂沧桑丹溢晶。结晶就是琼浆岁月的常规律:前期,植物沉香菌解出浆(未成香);中期,收熟凝脂成香(就被争夺开采);后期,需百年、千年风化结晶(早期、中期就已被采完)。
千百年来:“结晶老沉香”已止清末,就基本被采伐灭绝,有记载。如今出现的“新沉香”也基本都是沉香木,都是近几十年的产物。但偶尔出现个别老沉香古沉香,外观干涩奇异,有晶反而不被藏者认识! 真正的老沉香干而不枯,枯而有润,特别是那些异样者。也往往只有这些老沉香古沉香才具馥郁、幽婉、清扬、温醇、槟香予一体。
所以:在几枚年轻“沉香木中”,笔者没有发现“结晶”(钻石),那是因为千年钻石早已被采绝,“结晶”再需几百年,这也是近百年不遇的关键所在。
古人与今人:如果我们今人认真考虑古人的规范赞名用意,沉香是“木中钻石”?那就少不了香中含有“结晶”!
有了结晶,才是古人正确比喻的起名原因!
自然:古人无法借用显微镜来看到沉香表面长满密密麻麻的微晶体,但能直接用眼看到百年千年沉香表面符着的大晶体,能见的晶体颗粒小如小米,大如芝麻。应该还有作者没有遇到,看得见的更大颗粒晶体?所以,古人才有感,比喻沉香“木中钻石”。
香的硬道理:能主动散发淡淡香味的沉香(异香),已有一定的结香蜜度和浓度,也是香结的基本饱和!
三才能:众所皆知,矿物结晶是矿藏的精华。那么,沉香结晶就是岁月的精华。只有沧桑岁月,才能甘露“沉香结晶”;才能叫唤“古老沉香”;才能称赞“木中钻石”。
http://s7/mw690/0042gjgggy6NZE0AfEGb6&690
http://s13/mw690/0042gjgggy6NZE3zb7Cdc&690
http://s12/mw690/0042gjgggy6NZE3Dchl1b&690
http://s4/mw690/0042gjgggy6NZE3GJ2zf3&690
http://s5/mw690/0042gjgggy6NZE3JLwM34&690
http://s14/mw690/0042gjgggy6NZEtoH0h8d&690
http://s10/mw690/0042gjgggy6NZE3PD8R19&690
http://s4/mw690/0042gjgggy6NZE3U33d03&690
http://s4/mw690/0042gjgggy6NZE3WP7lb3&690
http://s5/mw690/0042gjgggy6NZE3ZDbC74&690
http://s11/mw690/0042gjgggy6NZE41UJYfa&690
http://s9/mw690/0042gjgggy6NZE44wQw18&690
http://s5/mw690/0042gjgggy6NZE49IOg94&690
http://s5/mw690/0042gjgggy6NZE4buG854&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