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施百忍:《大学》“八目”的诚意

(2015-04-12 00:11:23)
标签:

大学

分类: 和风讲堂

 

 

 《大学》“八目”的诚意

施百忍

 

前面讲明“格物”、“致知”,最后指出“修身为本”。身如何修?莫如“身诚”三步骤:诚意、正心、修身。本篇讨论“诚意”。

 

 

第一节 毋自欺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wùèxiù),如好hàohǎo此之谓自谦qiè),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yǎnyǎn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pán),故君子必诚其意

 

1、毋自欺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自欺”是简单,也最难。可以说,世上没有一个人笨到愿意欺骗自己。反之,个人常要防范受骗于未然。然而,即使个人做得再好,若他人不好,大环境不好,也难免不受其患。再则,若他人不好,大环境不好,个人若再不做好,也就把仅有的一点希望都化作乌有。如何在恶劣的环境里建立适当的人己关系,《大学》指出要净化心意使之有信。但在一般的情况下,面对各种杂事,意念很难不浮动,更何况大环境也有某种无形的推手呢?这么说来,人似乎只能随俗浮沉了。其实,事情的另一面是:心中的意念之所以随俗浮沉,在于德之不明,“诚”字之意,直指“明明德”,而非随顺血气的一己之私。

前面讲“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心法,对于意的要求不可谓不精微。但是,当颜回问仁孔子而以“克己复礼”欲使天下归仁时[1],当孟子以“养夜气”、“养平旦之气”欲使良心恢复时[2],当代艺术家却用他们的身体表达了和自然对话的兴趣。例如,1995年在一个题为《为无名山增高一米》的行为艺术中,有五位赤裸着身体的艺术家在北京郊区的一座无名山上重叠到一米,以表达艺术家和山坡、草木一样都是“流浪者”和“无家可归者”。如果说,他(它)们都是赤裸的、贫穷的、原始的[3],很显然这是“质胜文”[4],由此也见“养中”之难。

我以为,“勿自欺”是养生命的底气,“诚意”是恢复人文理性。做到“勿自欺”的“诚意”,才能“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才能“自谦”。这是以人对恶臭、好色的自然生理反应来比喻良知对于意念的直接感受力。然若非真才实学,即使有对意念的直接感受力,却未必是善,更有可能是恶,这就走偏了。只有得心中之正,才能自足。谦,qiè“慊qiè,满足。自谦,即“里仁为美”[5]、“充实谓美”的自足[6]。体认“自谦”,君子必慎其独。随着“慎独”的提出,可以说,天下之大,无非为仁;天下之小,只缘为私。不管为仁,还是为私,慎独就在日常生活,当下即事。

 

2、慎独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小人为私,在理应下工夫的闲居时间不是为善,反为不善,这就暴露出底气不足,内心空虚。或许,小人正以不善为善,虽有良知,但不能至。及见君子明德,才闪闪躲躲。厌然,闭藏貌。例如,孟子与齐宣王语,竟至“王顾左右而言他”[7]。似齐宣王这样在有意无意间掩藏自己的不善,早被孟子看透,当时虽无如现代的透视器材,但《大学》还谓“如见其肺肝然”,可见“诚意”所产生的直接感受力极具穿透力。同“,掩藏毛病,是没有任何益处的。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这句话点出“诚于中,形于外”。换句话说,天地虽大,但“私”字无处可藏。有智慧的君子知道这个原理,自然而然在“慎独”上下工夫。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这是曾子讲过的一句体道悟道的话,就是说四面八方天地上下全都隐瞒不了,欺骗不得,真是严厉得不得了的事!接着,以“富润屋”来启迪“德润身”。富贵人家的屋舍有形可见,但无形的德,也体现在每个人的言行之上。“心广体胖”,即心胸宽广,体貌舒泰。胖,音pán,为安泰舒适之意。这是说,“慎独”的工夫下到家,人的气质之性发生变化,由内而外,流露出“心广体胖”的样子。如“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8]”就是说孔子闲居之时,神态舒和的样子燕居闲居。申通“伸”申申舒和貌。如:助词。夭夭:体貌和舒状。这有点像书家笔札,信手拈来,意到笔到,最为自由,最能体现书家的精神气质。因此,君子必诚其意”。“必”的意思,直心如此,这才是慎独之至,诚意之始。

这一段,以“毋自欺”阐明“诚意”,并以“慎独”作为工夫。接下来,就是“不能忘”。

 

 

第二节 不能忘

 

    诗云:“瞻彼淇澳yù),lù竹猗yī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xiàn赫兮xuān有斐君子终不可谖(xuān。”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xún栗也赫兮咺(xuān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谖(xuān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wūhū)!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mò世不忘也

 

这一段,主要引《诗》来说明慎独诚意的道理。第一句诗出自《诗经·卫风·淇奥(yù)》,这是一首歌颂美德的诗。“奥”,淇水曲处。菉竹,绿竹。猗猗,始生柔弱而美盛。“瞻彼淇澳菉竹猗猗”,这是瞧见淇水湾坡处婀娜的绿竹,可以想见,这景象令人起兴,生欢喜心。接着,“有斐君子”出场了。,有文采的样子。

1、修身:切磋琢磨

这位君子的文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治骨;磋,治象牙;,治玉;,治石。象骨和玉石都是名贵的东西,将玉石和象骨制成器物,须切、磋、琢、磨。这四个步骤,一个比一个细致,一个比一个深入,最后,才是成品。也就是说,“有”与“切、磋、琢、磨”互为因果,这是讲慎独诚意的细密工夫。切磋,是减掉除去多余的意念,回归学道的起点;琢磨,是自行修炼,深造自得。

2、恂栗瑟僩威仪:

这样,才有“瑟兮僩兮赫兮”的气质风度。,矜庄;,宽大;赫,有明德赫赫然;咺,宣著。“恂栗”,这是说当一个人用心于慎独诚意时的心理状态,如《中庸》所言:“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进一步说,一位气质优雅、风度翩翩、言行得体、举止落落的人,他的内心其实很谨严。如此,才有更进一步的“威仪”,即明明德的精神气象。“有斐君子终不可”,是说有文采的君子不忘修行,谖,忘。例如,孔子以“时习”成就悦乐君子[9],孟子以“直养”而非“义袭”养浩然之气[10]。最后,人们感恩于君子的盛德至善而将之铭记。

3、前王不忘

第二句诗出自《诗经·周颂·烈文》,这是一首祭祀祖先的乐歌。“於戏前王不忘”,是全诗的最后一句,这是提醒珍惜美好生活,但也不能忘记伟大传统。孔子的学生有子以为,传统以和谐为美,大事小事都遵循它,但如果是没有原则的和谐,虽然和谐了,必然引起其它地方的不和谐。因此,要用礼来节制,以礼节制,是为了达到更大的和谐[11]。进一步说,如果只知道追求美好生活,很有可能会陷入“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的小巧自私,只有“贤其贤而亲其亲”,才能成为一名有本有源的君子。因此,后代不能忘记传统。认识传统,是温故知新。

综合上论,列表(七)如下:

  http://s14/mw690/0041JQH7zy6RqaQ1Nhjed&690

 

 第三节 作新民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shì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mián蛮黄鸟止于丘隅yú)。”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wūqìxī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1、传统的声音

1康诰

据《史记·卫康叔世家》记载,《康诰》是周公对年幼的康叔受封卫国的劝勉。诰,告诫,勉励诰》讲治理国家必须“克明德”与“慎刑罚”,这是小小周国最后能够灭掉大殷国而统治天下的原因。其实,这是以“克明德”为主,“慎刑罚”为辅,克明德既是文王的传统,也是殷商圣明先王和古代圣明君王的治国之道。《康诰》认为“克明德”才能弘扬上帝旨意,而否定在位者贪图安乐享受,主张在位者保护好殷地的民众。至如小罪不断,一错再错,故意如此,不能不杀掉;大罪能悔过,偶尔犯罪,却不一定杀掉。判决犯人,要反复考虑五六天,甚至十天,力求合理公允,而不以个人的意志为准。对于不遵循人伦大道与不遵循国家大法的人,一律以刑罚处置,因为这些人太自私,只图作威作福,一味的和谐是不可以治理好的。也就是说,刑罚的目的是教导人民敬畏德行,只有德行才符合天命[12]

(2)大甲

太甲是成汤之孙,即位之初,不懂君德,屡教屡犯,最后被伊尹放逐到商汤墓地的离宫居忧服丧,反省改过,三年后,太甲醒悟,再由伊尹奉迎返回亳都执政。《太甲》既记录了太甲被放逐的经过,太甲的醒悟,也记录了伊尹对太甲的训导,强调只有实行德政,天下才能得到治理。德政的核心,又为君德,君德大善,天下得正。不管是上帝、民众或者鬼神,永远亲近恭敬他的人,归顺有德行的人,保佑能诚心的人。因此,伊尹告诫太甲说:“顾諟天之明命”,这是说成汤重视上帝赐予的天命。,古“是”字。其实,这也是对伟大传统的接续[13]。

(3)帝典

帝典即《书·尧典》,“克明峻德”是说能够显明大德。《尧典》主要记录了尧帝察天时、地利、人和并使人事与之相应和的大智慧,大德行。

以上从《康诰》、《太甲》、《尧典》的引文中,《大学》想要说明的是:从向内的慎独诚意到向外的伟大传统,化用古人的一句话,可谓“中得心源,外师传统”。因此之故,则有“新民”的启蒙。以下转入新民之说。

2、传统的延续:作新民

如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盘子为日常用具,铭文的警示作用刻不容缓。这是说保持良好的品质必须不断的努力。举个例子说,我们想要保持房间的整洁,就要每日清洁。良好的品质,更须日日为之,只有这样,才能日新又新。又如《康诰》:说:“作新民”有新就有旧,旧民指殷民,新民指周民,《大学》借用《康诰》期许康叔使殷民成为周朝的新民来表达另一个道理:即每个人理应改变旧恶习,不要有顷刻的安逸和懈怠,存心诚意,修养自身,让自身的精神面貌始终日新又新。再如《诗经·大雅·文王》说:“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旧邦,是指周朝自后稷已受封,至周朝建立已千有余年,然而,周家所以受命代商者,在于文王修身而展现新政的格局。这就进一步讲明传统并非停滞不前,从个人到天下国家的新气象,在于对传统的延续。“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所以说,君子没有不为着达到新气象的目标而想尽一切办法继承传统的。

传统是一条河,从遥远流到现在,流向远方。在被岁月汰滤之后,还留下了什么?《诗经·商颂·玄鸟》说:“邦畿千里惟民所止”意思是说“国家疆土上千里,人民安居好地方。[14]”《经·小雅·蛮》说:“缗蛮黄鸟止于丘隅。”意思是说“小小一只黄雀鸟,飞来落在山角里。[15]”这是说无论人或鸟,都要安居。但有谁会为安居真正去努力呢?孔子说:“在安居的地方知道所以安居,可以人而不如鸟吗?”这就回到前面的问题,在被岁月汰滤后的传统,还留下什么?问题或者可以换成,生命中什么东西最为宝贵接着,《大学》再引《诗经·大雅·文王》说:“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这是说“文王端庄行为正,光明磊落又恭敬。[16]”这并不着墨于人物的外貌写实,而是传写人物的精神气象,大抵是作新民的典范了。

    于是,《大学》引出君臣父子还有与人交往需力行使之到达的善:仁、敬、孝、慈、信。无疑,这是慎独所需的“正意”之功,是止于至善。至善者,需有至诚之心。否则,人人有诚,人人皆偏。偏之至,则为聚讼。因此,孔子不无感慨,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听理诉讼,每个人都差不多,必须断明是非,但听讼断狱只是手段,“无讼”才是目的。这只有通过教化,让各自学会敬畏尊重,才可能和睦相处。孔子“无讼”的美愿,其入思处当为“和谐”,这只有正本清源,力行达到至善的伦理,才可能呈现一片祥和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诚意是“成人”的唯一选择,那些不肯说明实情的人,其实并不能信口开河,编造谎言。诚意,使百姓心存敬畏,这叫作“知本”。

如此看来,从“勿自欺”、“不能忘”到“作新民”,个人将因“诚意”而自悟、自证、自觉,这不是有意做给人看,而是心中的道德律,是明明德。

 

 

【注释】

[1]见《论语·颜渊》。

[2] 见《孟子·告子上》。

[3]参见高名潞著《墙: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边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8月,第176页。

[4]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5] 子曰:“里仁为美。”(《论语·里仁》)

[6] 孟子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

[7]孟子追问齐宣王,他有臣下将妻小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了楚国旅厉,回来时,发现朋友让他妻小受冻挨饿,该怎么办?齐宣王说应当绝交。孟子又问上级不能管好下属,该怎么办?齐宣王说该撤换他。接着,孟子追问一个国家治理不好该怎么办时,齐宣王就转过头去看左右两边且岔开话题了。见(《孟子·梁惠王下》)

[8]见《论语·述而》。

[9]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10]孟子认为,不能忘记“养气”,但也不能助长,放弃和助长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伤害了它。“养气”须直养,非义袭,乃集义而生。参见(《孟子·公孙丑上》)

[11]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12]参见李民、王健撰《尚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6月,第257269页。

[13]同上,第127页~136页。

[14]向熹译注《诗经译注》商务印书馆,20133月,第538页。

[15] 同上,第375页。

[16]同上,第384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