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草书,非草书
——赵壹《非草书》注释
施百忍
赵壹,《后汉书·文苑列传第七十下》有传,东汉灵帝光和年间人,写《非草书》以批时弊。当时士人,竞相练习草书,到了“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的地步,有的用手指画地,以至指甲摧折出血。似这般忘我的学习,均在赵壹的批评之内。赵壹为什么不赞同呢?其中原因有二:一、习草书的人起点不高;二、时弊更需要有文化担当的士人。先说第二点,东汉自和帝以后,宦官与外戚的争斗此起彼伏,不绝如缕,这种严重的内耗,最后的下场自然是江山易主。赵壹呼吁大家转移习草的精力去学习圣人经典,以匡扶天下。再说第二点,被称作“草圣”的张芝,与他的前辈杜度(即杜操)、崔瑗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余暇,游手于草。后世学者虽竞相慕习,大概只看到了冰山一角,即使用心专一,与学习草书的规矩相去何止一万八千里。赵壹认为,“书之好丑,在心与手”,这是勉强做不到的。可见想用草书来表达崇高的精神境界,与治国平天下亦有同工之妙,能不鉴焉?
余郡士有梁孔达、姜孟颖1者,皆当世之彦哲2也,然慕张生3之草书过于希孔、颜4焉。孔达写书以示孟颖,皆口诵其文,手楷其篇,无怠倦焉。于是后学之徒竞慕二贤,守令5作篇,人撰一卷,以为秘玩。余惧其背经而趋俗,此非所以弘道兴世也;又想罗、赵6之所见嗤沮7,故为说草书本末,以慰罗、赵,息梁、姜焉。
注 释
1梁孔达、姜孟颖:赵壹言与二人同郡。赵壹,东汉辞赋家,生卒年代不详。据《后汉书·文苑列传》,他大概活动于桓帝、灵帝年间,即147年—188年,与张芝同一时代。根据赵壹叙述的文意来看,梁孔达、姜孟颖与张芝大概为后学与前辈的关系。
2彦哲:明达、才智之士。
3张生:张芝(?—约192),东汉书法家,字伯英,敦煌渊泉(今甘肃安西)人。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载:弘农张芝,高尚不仕,善草书,精劲绝伦。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脸;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每书,云“匆匆不暇草书”,芝弟昶,汉黄门侍郎,亦能草书,今世云芝草着,多是昶作也。羊欣(370年—442年),南朝宋书法家。距张芝约180年。
4孔、颜:孔子,颜回。
5守令:郡守、县令等地方官的通称。
6罗、赵: 罗晖、赵袭。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载:“罗晖、赵袭,不详何许人,与伯英同时,见称西州,而矜许自与,众颇惑之。伯英与朱宽书,自叙云:‘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罗、赵有余。’”
7嗤(chī)沮(jǔ):讥笑冷落。
按:赵壹写此文的原因:惧习草者背经而趋俗,此非所以弘道兴世也。
注 释
8窃:谦词。私自;私下。
9有道张君:张芝。
10朱使君:朱宽,见注6
11衅(xìn):间隙;瑕隙;破绽。
12杜、崔:杜度、崔瑗。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载:京兆杜度为魏齐相,始有草名。安平崔瑗,后汉济北相,亦善草书。平苻坚,得摹崔瑗书,王子敬云:“极似张伯英”。
13臧(zāng):善。
14 矜忮(zhì):过于自负。
15近古:指秦之末。
16天象、河洛、圣人:此处透露出远古文明的神秘性,圣人之后,文明的传承遂变得明亮。
17隶草:章草。唐张怀瓘《书断》中言:章草即隶书之捷,草亦章草之捷也。一般认为,张芝为今草的开创者。
18简易:秦隶原为秦时低级官书,比之秦篆,书写更为快捷方便。对其笔画进行省改,而为隶草,再省改,而为今草。
19常仪:指仓颉、史籀创造之初的文字。当时经典的文字大概以高级官书即篆籀记录,所以赵壹指出草书简易的特征而非常仪这一事实。
20龟龙:古人以为灵物,喻人中的英杰。
21□扶拄挃,诘屈犮乙:形容隶草停顿波挑,曲折委婉的用笔。
22龀(chèn)齿:儿童换齿,指学僮。
23仓颉、史籀:指记载典籍的古文字,其中隐含了“六书”的造字规则。
24就书:写信。
25迫遽(jù):急遽仓猝。
26不及草: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从另一个层面记录了草书发展至桓帝、灵帝的时候,已由原来的“趋急速,示简易”的实用性转型为“难而迟”的审美追求。
按:赵壹对张芝“信道抱真,知命乐天”与“近于矜伎,贱彼贵我”的人格差异提出了批评,进一步从草书产生的背景对当时草书的应用提出了批评。观其批评的视角,莫不植根于经典的用世精神。但在后世看来,赵壹的批评似有点张冠李戴之嫌,因为我们只看到了艺术的规律,而淡化了当时社会仕人应有的担当。
注 释
27气血、筋骨:指人的心理和生理等质素。
28心有疏密:指修养不同。
29手有巧拙:指控制毛笔的能力不一。
30书之好丑,在心与手:书法的好丑,在于修养与技艺的统一。唐孙过庭《书谱》言:“心手双畅”。
31西施心疹,捧胸而颦:见《庄子·天运》。疹(chèn):通“疢”,病。颦(pín):皱眉。
32媚蛊(yě):妖艳媚人。
33失节匍匐:身姿没有韵律如同爬行一般,形容难看。
34游手:空手,有从容之意。
35专用为务:指后来的人不具备杜、崔、张子的博学,而以学习草书为主要事务,可见其本末倒置。
36钻坚仰高:研究事理,不切实际。
37夕惕:形容戒慎恐惧,不敢懈怠。
38仄:内心不安。
39皂:黑色。
40不遑:来不及。
41谈戏:对话。
42展指画地,以草刿壁:形容习草之勤。刿,割。用手指在地上比划,拿着草秆在墙壁上书写。
43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鳃出血,犹不休辍:形容竭尽全力练习草书。
44且草书之人,盖伎艺之细者耳:学习草书这门技艺,是诸多才艺中最派不上用场的。伎(jì)艺:技术,才艺。细者:地位卑微的人。
45乡邑:汉时县的一种。
46科吏: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47博士:传授专门学问的人。汉武帝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
48四科: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见《论语·先进第十一》。
49征聘:招聘,聘请。
50考绩:考核官吏的政绩。
51善既不达于政,而拙无损于治:言学习草书的好坏与用世无关。
52推斯言之,岂不细哉:如此说来,学习草书这门技艺,难道不是微不足道吗?
53夫务内者必阙外,志小者必忽大:草书这门技艺相对于弘道兴世的大业而言,未免有点因内阙外,因小忽大。阙(quē),同“缺”。忽,忽略,不经意。
54扪蝨:捕捉蝨子,形容放达任性,毫无拘束。
55天地至大而不见者,方锐精于虮(jǐ)蝨,乃不暇焉:赵壹对于习草者无视天地之大而痴迷于草书的外形提出严重的批评。他将扪蝨者比喻成习草者的语气,尚有余恨。
按:赵壹指出练习草书的前提莫如“杜、崔、张子,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余暇,游手于斯。”而后世却以学习草书为主要事务,这是将手段变作了目的。进一步讲,当这种学习形成风气以后,必然要浪费大量的公共资源,反之,如果能够将学习草书的热情引向弘道兴世这种文化公共资源的创造,则更加符合“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从另一个侧面而言,赵壹的批评,也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人的价值观念的转变。这里透露了一个“拐点”,即传统的“务实”观念正在被新兴的“务虚“观念替代。由于这仅仅是一个推测而已,记之以待将来求证。
注 释
56第:表示动作不受条件限制或不必考虑条件,相当于“只管”。
57此篇:指前文之“手楷其篇”,“守令作篇”。篇,书,简册。
58圣经:圣人的经典,兼指儒、释、道各家,这里指儒家。
59稽曆协律:稽曆:推算月日时令,使之时中。协律:校正音乐律吕,使之和谐。
60推步期程:确定时间,以定事宜。推步:推算天文历法之学。期程:时间和路程。
61探赜钩深,幽赞神明:指天道。赜(zé):精微,深奥。钩:钩子,引申为探索。幽:暗中;赞:帮助。《易·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
62览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由天道而人道。
63析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用中正的态度辨析疑惑的观点,用理性的思想厘清俗儒的纷争。诤(zhēng):纷争。通“争”。
64依正道于邪说,侪《雅》乐于郑声:依据正确的理论来批判歪理邪说,根据纯正的音乐来修正靡靡之音。《论语·卫灵公》: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65至德:最高尚的道德。《论语·泰伯》:“泰伯其可谓至德也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66大伦:伦常大道。
67玄清:指天下。
68穷可以守身遗名,达可以尊主致平:《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大学》言: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9命世:著名于当世。
按:赵壹以儒家“为邦”的理念为根本,进一步主张将研习草书的热情用于儒家经典的学习。赵壹活动之世,即147—188年,下距以王弼(226—249年)、何晏(190—249年)为代表的“正始之音”大概一世,世风的转变,最迟已于赵壹之世呈现出来。那么,草书这种字体的兴起不正与当时社会上的某种思潮有着关联吗?这段时间的思想史,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字体的演变,实在值得结合起来作进一步的深讨。
2008年3月26日于和风堂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