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用压岁钱买爸爸的陪伴,家长该怎么样补偿孩子?

(2018-03-02 14:52:14)
标签:

杂谈

近日,河南的李警官收到8岁儿子发来的微信和300元红包。李警官称从孩子3岁半起,他接连4个春节都在工作岗位上过。当天儿子特意跑去找妈妈拿压岁钱,强调“必须比爸爸一天的工资多才行。”并留言“我用压岁钱,买爸爸一天的陪伴”。看到这句话,李警官终于忍不住眼泪决堤。


几年前听过一场家庭教育讲座,

别的内容都忘记了,

只有专家讲的一件小事,

至今记忆犹新。

专家工作很忙,

一直不停的在全国各地飞,

常常一两个星期见不到孩子。

他很爱自己的孩子,

为了弥补对孩子的亏欠,

每次回家前都不忘在机场给孩子买个礼物。

每次到家,

孩子总会第一时间扑上来,

接过礼物,然后对他又抱又亲,

嘴里说着:“爸爸是最好的爸爸。”

那一刻,他感觉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父亲。

有一次,因为时间紧来不及买礼物就回了家。

一进门,孩子扑过来,

没见到礼物,脸色立马晴转阴。

孩子一边挣脱他的怀抱,一边喊:

“爸爸是个坏爸爸,我再也不喜欢你了。”

http://p2.pstatp.com/large/66bd0005c542edde7173


他说,这件事让他意识到,

孩子爱的不是他这个爸爸,而是他手中的礼物。


他这个教育专家,也有疏漏的时候。

于是,以后他减少了给孩子买礼物的频率,

偶尔买一次,孩子显得特别高兴。

他自己也尽量减少出差的时间,

更多的陪孩子。

再出差回家的时候,

孩子不再第一时间找礼物,而是找爸爸,

父子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了。

后来,学了心理学,

知道那位专家每次出差回家都给孩子带礼物的心理叫补偿心理。

心理学认为,拥有补偿心理的人必须有内疚感,或者知恩图报的思想,才会有补偿对方的动机和动力。

专家因为经常出差,

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陪孩子,

觉得亏欠了孩子,

才用送礼物的方式来补偿孩子。

补偿心理的应用范围很广,

仅在亲子关系中就有多种表现。

http://p1.pstatp.com/large/66bf00058142036a61f0


因长期不能陪伴而进行的补偿

带孩子在小区里玩的时候,

经常碰到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子,

由头发花白的爷爷带着。

孩子从头到脚全是名牌,

手里拿的玩具也价格不菲。

男孩长得很可爱,却少有孩子跟他一块玩。

闺女说他脾气不好,

总是炫耀他的玩具,但又不给别人玩。

孩子的爷爷说,孩子父母都很忙,

孩子就交给他和老伴照顾,

他们除了给钱,就是给孩子买玩具,买衣服。

他们说要努力打拼,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

可这么小的孩子,他哪需要这些。

说完摇摇头。

因不能陪伴孩子而产生亏欠心理,

通过物质补偿等方式来弥补孩子,

这是不少父母选择的方式。

因童年的某种缺失而进行的补偿

有的父母,

因为自己童年的某些缺失或者心理遗憾,

在自己做父母后,

有意无意的在孩子身上寻找补偿。



邻居老王从小体弱多病,

经常受同龄孩子欺负。

儿子出生之后,

他发誓不会让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

孩子四岁的时候,

他就送他去学跆拳道,风雨无阻。

孩子并不喜欢,他说自己喜欢画画。

老王说那是女孩子玩的,

男孩子就要有个男孩子的样。

老王的妻子说这一个周,

他们一家已经去看了三次《战狼2》了,

都是老王坚持要去,

说是要把孩子培养成真正男子汉。

自己没上过兴趣班而逼着孩子上的,

自己吃过苦不愿孩子受苦的等等,

都是补偿心理的体现。

因情感偏移而进行的补偿

这种补偿心理在非独生子女家庭中常常有所体现。


在《妈妈是超人》节目中,

梅婷带两个孩子上节目。

女儿快快对弟弟表现出明显的敌意,

除了非常直接的表示不喜欢弟弟,

还动手打了弟弟一个巴掌。

梅婷对快快打弟弟这件事,

没有对她进行批评,显得很无奈,

觉得她长大点就好了。

梅婷老公觉得打人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

梅婷认为他是小题大做,为女儿辩护。

在女儿不高兴的时候,

她选择用电子产品和动画片来平息孩子的情绪。

因生了二胎觉得对老大有所亏欠,

对老大进行补偿甚至对其行为进行纵容,

在不少家庭中有所体现。

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

寻求心理补偿并没有什么不好,

而过度补偿则容易产生问题。

很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种补偿心理,

即使意识到也认为是人之常情,

并不会放在心上。

补偿过度会变成补偿性溺爱或者补偿性强迫,

无论哪种,对孩子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

表面上看是爱孩子的表现,实则是害了孩子。

因此,父母要有意识的去注意自己的心理状态,

避免出现过度补偿。


对此,有几点建议:

补偿≠花钱

因缺乏陪伴而与孩子产生疏离感,

父母想通过其他方式来补偿孩子,

一方面减少自己的愧疚感,

另一方面增进与孩子的关系。

任何补偿也无法弥补孩子情感的缺失,

孩子情感的亏欠得不到补偿,

别的方面补偿的越多可能孩子的心理越会产生偏差。

用物质补偿的,

孩子会觉得物质就是父母对自己的爱,

造成过度追求物质,

长大之后与父母的关系如果没有物质的维持,

很难想象会变成什么样子。

如果觉得对孩子缺少陪伴,

就尽可能的创造条件陪伴孩子,

哪怕一天几十分钟的高质量陪伴。


补偿≠强迫

因童年缺失等原因形成的补偿心理,

本身就是对亏欠的一种弥补,

说明之前的缺失给自己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做父母后竭力避免在孩子身上重演,

这没有错。

不过有的父母在补偿的时候并没有把握好度,

强迫孩子去干一些并不喜欢的事情。

补偿可以,但要适度。

尊重孩子的选择,也尊重孩子的兴趣,

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

认为自己喜欢的孩子也应该喜欢,

这是对孩子好,就可能犯想当然的错误。

多听听孩子的意见,

帮孩子分析利弊,让他作出选择。

当然,一旦选择了,

父母就要帮着他坚持下去。

http://p3.pstatp.com/large/66bf0005814354870dc0


补偿≠溺爱

什么是补偿性溺爱?

父母懂得溺爱对孩子的影响,

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也尽量避免对孩子的溺爱,

但有时候因为对孩子怀有亏欠心理,

不自觉地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

这种补偿性溺爱,对孩子来说弊大于利,

父母还是要坚持好原则,

一时的心软和冲动不是在爱孩子,

恰恰是害了孩子。

孙俪两个孩子等等和小花,

胡可的两个孩子安吉和小鱼儿,

关系都非常融洽,

这与他们的妈妈能够正确处理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分不开的。

平等的对待两个孩子,让他们充分的接触,

处理起来不偏不倚,

而不是对一个孩子进行偏袒或溺爱。

补偿心理在我们的亲子关系中随处可见,

别不当回事,如果处理不当,

就会好心办了坏事,不但没有增进与孩子的感情,

没有帮到孩子,反倒害了孩子,

这应该引起每一位家长的关注和重视。

http://p2.pstatp.com/large/66c00005217d40eea910

父母爱孩子,

恨不能倾尽所有,孩子都能够感受到。

不要总觉得亏欠了孩子,

只要我们尽心尽力,用心陪伴,

相信孩子,也相信自己。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路,

父母无法一直在前面帮他披荆斩棘,

最好的选择是放下焦虑,跟孩子共同成长。

相信没有白费的努力。


作者:不辣的妈左手职场,右手两娃,左突右冲中自得其乐。写温情的、理性的文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