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母“不讲道理”,孩子更优秀

(2017-09-04 12:08:33)
标签:

杂谈

我们常常在后台看到用户留言:“我也不想和孩子动手,只是我和孩子说了100遍,孩子就是不听啊。”“跟她讲任何道理她都听不进去。”


讲了那么多道理,孩子就是不听,这不是个问题。把“讲道理”当做是教育,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父母“不讲道理”,孩子更优秀

​在最近一期的《变形记》节目中,我看到了一个有趣的片段,仔细想来,却耐人寻味。


山区女孩缘缘被“交换”到一个城市家庭中,律师“爸爸”问起了缘缘的理想。缘缘说想当一个警察,随后爸爸开启了“大道理”模式。从忆当年开始,说起了一大段的长篇大论。


在之后的采访环节中,缘缘说:“感觉像是律师对着罪犯在讲话,要强打着精神装作在听的样子,也很像唐僧在念经……”


父母“不讲道理”,孩子更优秀

​爸爸的感受却是:“无论我说什么,她都能听进去,我很欣慰。”


父母“不讲道理”,孩子更优秀

​同样一件事,到了立场不同的两个人口中,得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结论。这看似奇怪,却十分常见。


讲道理,可以说是父母最常采用的一种教育方式了,但面对成人的大道理,孩子们的态度往往是排斥的。一位网友曾描述过当父母对着他讲道理时,他内心的感受:“父母总是以一种我社会经验比你足,听我的没错的样子,干涉我的各种选择。”


在讲道理的时候,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认为孩子不懂得这些道理,需要更有经验和见解的父母给予指点。 ​换位思考一下,其实我们成年人一样不喜欢听道理。


父母“不讲道理”,孩子更优秀

前段时间,我的一个好友小美跟我抱怨,她的老公总是不懂她。小美新买了一件衣服,过了几天发现降价不少,就跟老公念叨这件事。他老公开始跟她从商家促销规律讲到制造业的生存困境,小美被噎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这种事还有不少,老公的态度总能让小美在先前的烦恼基础上又添了一层堵心。小美说:“道理我都懂,可我根本不想听这些破道理,我只是想要他安慰我一下啊!”不仅如此,在需要进行家庭共同决策的时候,小美老公也总是想方设法地说服小美接受自己的意见。

父母“不讲道理”,孩子更优秀

在心理学中,有一种现象叫做“投射心理”。

即把自己的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心理特征归属到他人身上,然后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


这种心理作用于他人的自由意志之上,就是一种捆绑和束缚。对于成长期的孩子而言,更常常是一种伤害。


爱讲道理的父母,随着孩子的长大,会慢慢发现,亲子之间存在着两套完全不同的“道理”。


这两套道理,其实无关对错,只是孩子眼中的世界,与成人眼中的世界大有不同。当我们真心的从孩子的角度开始去看时,可能会发现别有洞天。


李小璐分享过女儿甜馨的一段趣事。


一天早上,阿姨问甜馨说:“你是不是抱狗啦?”甜馨说:“没有啊!”阿姨又问:“那你身上为什么有狗毛?”甜馨回答说:“狗狗抱我了啊!”


父母“不讲道理”,孩子更优秀

​孩子的世界里,总是更多元和美妙。很多时候如果我们生硬地去向孩子说道理,反而是以我们自己思维中的局限性,限制了孩子的创造力。


此前播出的《上阵父子兵》节目中,儿子小唐和爸爸一起接受一个采莲蓬的任务,但是小唐因为从小对青蛙十分恐惧,无论如何不肯下水。唐爸爸好劝歹劝,反复向孩子强调池塘中没有青蛙,主持人也参与到劝导当中,但小唐依然崩溃大哭。


之后,是爸爸采用了理解的方式,认同了儿子内心的恐惧。面对儿子的心理障碍,唐爸爸没有逼迫儿子下水,而是主动承担起了双份的任务。


父母“不讲道理”,孩子更优秀

父母“不讲道理”,孩子更优秀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唐爸爸甚至采了一朵莲花送给小唐。而小唐也在爸爸的行动中积蓄了勇气,最终在爸爸的陪伴下,走入了池塘。


父母“不讲道理”,孩子更优秀

只有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理解孩子的处境,才能够走进孩子的心里,给予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而缺乏理解,不是建立在平等人格基础上的说教,则会引发孩子的叛逆。


韩寒在电影《后会无期》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道理我们都懂,但“懂得”和“行动”之间隔着的却是一条鸿沟。


父母“不讲道理”,孩子更优秀

必要时刻,要让孩子能够接纳我们的建议,可以采用这些办法:


一、以故事代替说教

讲故事是相对于讲道理更好的一种交流方式,不管是对成年人还是孩子都是如此。当我们对孩子讲故事的时候,更能够吸引孩子的兴趣点,还容易让孩子从中明白道理。


比如,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我们可以跟他聊起读过的绘本中类似的故事,或者动画片中相似的情节。也可以是生活中其他人身上发生的故事,都能够让孩子更好地接受其中蕴含的哲理。


此外,当道理出现在恰当的体验性情境中时,往往更具有说服力。


前段时间,蔡少芬在微博上晒出和一双女儿种植蔬菜的照片,并配文称:“从小学环保,种植蔬菜,有玩有食又环保!”


父母“不讲道理”,孩子更优秀

​两个女儿各自带着小手套,神情专注。而妈妈这种教育方式,自然也要比单纯说教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二、给孩子引导,让他自己说出答案

我们每个人都不喜欢接受别人预设好的答案,但对于自己做出的选择,则更容易接受。


三、我们可以通过适当地引导,用疑问的形式,让孩子自己说出解决的办法

比如:“你觉得这件事情该怎么解决好呢?”,“我遇到一点麻烦,你能帮我想个好办法吗?”这种方式,可以很有效地防止孩子故意叛逆,和父母对着干的现象出现。


四、不评判对错,只分析事实

父母的“道理”让孩子产生抵触的原因,往往在于父母的一句开场白:“你这样做不对。”孩子听到这句话,就足以判定,父母的言论将站在自己的对立面,从一开始就产生抗拒心理。


有研究表明,涉及道德评判的词汇使用频率越高,暴力事件就越频繁。我们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评判对错是大忌,对与错需要孩子自己来领悟,而不是靠说教来传达。


五、接纳孩子的情绪宣泄

并非所有的表达,都为寻一个对错,有些时候仅仅是情绪的宣泄。(处理孩子情绪,点击文章链接《如何面对一个愤怒的孩子》


在孩子对我们的倾诉仅仅是为了宣泄心中的不满、委屈、愤怒等时,我们应该收起心中的道理,只静静地接纳孩子的情绪就够了。


在心理学中,倾诉是排解内心压力的一个很好办法。我们需要判断孩子是真的需要一个建议,还是仅仅想要一个倾诉的对象。在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提出:当我们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时,这种沟通方式会让人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对方即使接受批评,作出让步,通常也不是心甘情愿的。


如果他们处于恐惧和内疚来迎合我们,那么或迟或早,我们将会发现对方不再那么友好。而他们所付出的代价是:因屈从于压力而心怀怨恨,并厌恶自己。


孩子的成长,更多需要的是父母作为榜样的示范,以及来自于他自己亲身的体验。父母的爱,要给孩子留下判断与思考的空间。做个“不讲道理”,用心陪伴孩子去体验世界的爸妈,才是孩子更需要的!

父母“不讲道理”,孩子更优秀


作者:佟霏,凯叔讲故事专栏作者。


您是一个“不讲道理”的家长吗?如果您想给孩子一些建议,又会怎么和孩子交流呢?欢迎给凯叔留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