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被打扰,孩子成长的奢侈品

(2017-04-10 13:55:53)
标签:

杂谈

​​

作者 | 吴在天


前段时间和一个朋友聊天,

他说他觉得现在的孩子,很幸福,也很可怜。

幸福之处,是有更好的物质条件和更多的关注。

可怜之处,是因为现在大多数的孩子,

都身处于一个孩子和六个大人(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这样的格局之间。

常常要受到好几位,

不同的成年人,不同的信息轮番的干扰。

不被打扰,成了现在孩子成长的一种奢侈品。


1

不被打扰,孩子成长的奢侈品

上周末我们一家三口去逛商场,

敏敏看到有个儿童绘画区,

那里可以让孩子们去画画,

也方便带孩子逛商场的家长可以坐下来休息一会。

工作人员会发給小朋友们几张绘画纸,

还有一些公用的水彩笔可以自由的使用,

敏敏也坐下来,很认真地开始画画了。


坐在旁边的另外一家人,

一家五口带着孩子出来玩,他们孩子也在旁边画画。最初我还没留意到,

然后来发现,那个孩子没一会儿就会哭喊几次,

我就开始留意他们发生了什么。


原来孩子在画画的时候,

他的家人都在不断地打扰他。


这里不是这样子画的!

这个应该用什么颜色!

你赶紧画呀,你怎么这么不专心?

画画的时候你就专心画画呀!

你在这里发什么呆看什么呢?!

那孩子哭得最伤心的一次,

是孩子的爷爷,把孩子的画笔抢过来,

在孩子的图画纸上涂上自己喜好的颜色,

爷爷告诉孩子,“这个就应该这么画,知道吗?”

孩子哭喊着想要拿过自己的画笔,

孩子的父母还拉着孩子的手告诉孩子,

爷爷在教你画画。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aQ4icLkjZVI8CNNVl2GxiaMXwufNrwtLY4YiagNWumM3dH1gEa7Qv2IaAGk8LYoOGS0oaqTbahtMTFknhmCKEH0c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没有一个人理会孩子的感受。

期间,孩子的奶奶还多次打断孩子,

让孩子看其他孩子的涂画,

“你看你看,姐姐画得多好,姐姐的多漂亮,你也要这么画呀……”

孩子的眼睛早已不在画纸上,

而是随着家长们不断的打扰而转移了注意力。

敏敏把自己的画纸涂好了,

然后她开心地准备和我们分享她的作品。

旁边那小男孩的奶奶,

突然把敏敏的图画纸拿了过去,

然后又不断地对着孩子说,

“你看看姐姐画的画,你也这么画呀……”

本来敏敏是想拿着她的作品和我们分享,

突然被别人拿走了,也没有征得同意,

敏敏对那小男孩的奶奶大声地喊:

还给我,这是我的!

然而,小男孩的奶奶,并没有听到。

她还在不断地对自己的孙儿说,该怎么样画画?

我忍不住地站了起来,跟她说:

请不要打扰,请把画纸还给我们。

我连着说了两次,老人家还是没有听到,

她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最终是孩子的妈妈说:

快把东西还给人家,你怎么可以随便拿人家的东西呢!

老人家有点不好意思,

但瞬间又转过去对着孙子说:

“看到没有,你看看别人怎么画画的,你要专心,你要……”


敏敏拿回了自己的作品时,

很快情绪也恢复了,她马上就开始继续画第二张图,而对面的孩子,

比我们早坐在画桌上,却一张图画都没画完。

也许并不是他不想画,

而是他旁边的人不断的在打扰他,

他的专注力已经被旁边的大人们给消耗掉了。

长期下去,孩子只怕会把绘画创作的兴趣都磨灭掉。


经典儿童绘本《点》的作者彼得•雷诺兹说:

“我常常问教室里的孩子,有谁爱画图?

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几乎全部举手。

但是到了四、五年级,大部分的人都不举手了。

看到孩子们的创造活力逐年下降,

最后全部消失,实在令人惋惜!

其实,当我们拿起画笔表达时,

应该一头冲向那未知的、丰富无比的创作世界!”


当你的孩子不能够专心去做一件事情,

也没有办法专心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

作为父母,

记得看看你是否过多的干涉和打扰了孩子的节奏。


2

你是否剥夺了孩子的自我功能?

记得有一次过年,我们带敏敏回老家玩。

逢年过节,免不了亲戚聚会。

在餐桌上,当亲戚朋友看到敏敏可以独自吃饭,

并且吃得很专注,他们都觉得很惊讶。

知道我是做心理工作的,

然后他们就不断的在问用了什么办法?

是如何样教孩子的?

为什么孩子可以自己吃饭还吃得这么好呢!

再看看有带着孩子的亲戚。

除了年龄较大的一些孩子外,

其他的孩子几乎都有1~2个大人去喂饭。

要么抱着喂,要么追着喂,

或者大人在聊天的时候,

过一会就喊孩子过来吃一口。

一餐饭差不多要喂一个小时左右。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aQ4icLkjZVI8CNNVl2GxiaMXwufNrwtLY4fxIWslicW5DyAqUcicTM6QoandsMx63ibWh0D8Js2hR6qa0UlZGOqnA7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当时敏敏大概是两岁半,

尽管偶尔也会有些饭菜掉在桌面上,

但她吃饭很专注,亲戚看了都很惊讶。

当我告诉她们,

我并没有怎么样去教育孩子,并没有去要求她。

我就是让她自己吃,

当她觉得吃饱,我们就相信她是吃饱了,

但她不想吃的时候,我们也允许她不想吃。

如果大人可以尝试着不再去喂饭,

孩子很快就会自己去吃饭,而且会越吃越好。

可当我说这些的时候,

亲戚们不但不信,而且很大反应。

“不吃不行的,小孩子懂什么?”

“吃两口她就说不想吃了,她吃饱了,她懂什么饱啊。”

“不吃他会饿的。不喂他他都不吃。”

也许,就是问题的所在了。

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逻辑,

我们都知道,刚刚出生的婴儿,饿了,

都会哭着喊奶吃,

为什么两三岁的孩子,他会不知道饿呢?!

正是因为孩子从小被强迫着喂饭,

从而打扰了孩子自己吃饭的节奏,

甚至丧失了自己吃饭的能力,

也丧失了自己体会饿的感觉。

也许我们都从未想到过,

孩子可能是在以不吃饭的这种形式来反抗,

告诉我们:他不想被打扰,他想做自己。

孩子的个人意志,或者是其他各个方面的能力,

也是这样在我们成年人的打扰之下,慢慢的丧失。

类似的事情,每一天每个角落都能够看到。

喂孩子吃饭,逼孩子穿衣服。

当孩子正在画画的时候,不断地告诉他要怎么画?

当孩子想自己完成某件事情的时候,

你出于好心主动地帮他完成了……

网络上曾经有一个火的段子,

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

那时候大家谈的更多的是父母对孩子意志的强加。

而这种意志强加的坏处就是打扰了孩子成长的节奏,孩子不能够自己去体验冷,

也不能真正地体会到什么是冷,

更不知道冷了自己去穿衣服。

国内著名的心理学家曾奇峰说:

如果养育者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

距离孩子太近、过度包办代替、过度控制、过度指责,就构成了对孩子自我功能的剥夺。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

就会有很多人格不独立的表现,

好像一定要有人补救性地帮他/她做点什么,

他/她才是一个完整的人似的。

几米漫画《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中写道:

“大人喜欢嘲笑,别人的孩子是温室的花朵,却又努力培养她们自己的孩子,成为温室的花朵。

很多人会觉得,我都是为了孩子好,

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这是爱孩子的表现。

但是,很多人都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去想一下,

他是否需要这些?他是否真的需要你的帮助?

他是否有主动请你帮助?

等孩子稍大一些的时候,你又是否为此评价过他?

我的孩子,从来都不主动吃饭,

我的孩子画画的时候很不专心。


3

如何做到陪伴又不打扰?

孩子会渴望独立的空间,

渴望可以伸展自己的手脚,尝试自己的力量,

这是一个生命成长的必然规律。

如果我们做父母的,不能意识到这一点,

无法放下“都是为了孩子好”那种密不透风的爱,

我们就会在不经意的时候打扰了孩子成长的步伐。

就像文章开头讲的那个例子,

父母祖父母,都在孩子画画的时候尝试着,

把自己的想法加到孩子的身上。

这头告诉孩子要如何画、要如何专心,

然而每一次说这些忠告时,

又不断地打扰孩子的自我探索。

我不知道这个孩子平时生活的其他时候是怎么样的,但我基本上可以判断,

这个孩子对于画画,将越来越不会有兴趣了。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aQ4icLkjZVI8CNNVl2GxiaMXwufNrwtLY4jmUGCkTkb1B3UUso0Lj76SiapAx37hp48U5grMaOtg62FfbJln5JDd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让幼小的孩子独自探索,是一件无比重要的事情。

比如,当一个正在蹒跚学步的孩子想去拿一个玩具?他真正需要的,不仅是拿到那个玩具,

更是自己去完成拿玩具这件事情,完成拿玩具这个过程。

如果这个时候,你出于“好心”主动帮孩子,

主动替孩子拿了玩具给他。

你很可能就打扰了孩子,

自己尝试独自完成这件事情,探索这件事情的过程。

很多人认为孩子的能力是专门培养的结果,

其实恰恰相反。

越是被培养的孩子,

他的个性,他的能力发展就越是容易受到限制,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老师就说过,

不限制就是培养,

一个缺少尝试、不犯错误的童年是恐怖的,

它并非意味着这个孩子未来活得更正确、更好。

也许恰恰相反,由于没有童年探索的铺垫,

他的认知基础反而很薄,

在未来的生活中不得不花费更多的力气去辨识世界、适应生活。

当孩子尝试着自己独立去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

我们只要在旁边陪伴着,守护着他,

然后看着他独立完成这件事情,就足够了。

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在他探索的过程中,

帮他排除那些可能会遇到的危险。

当他在遇到挫折向我们求助的时候,

给予他必要的帮助和情感的支持。

干旱时节,小树为自保把叶子蜷缩起来。

园丁A看到表象理解本质,及时补水;

园丁B不管,小树熬到下雨也活了下来;

园丁C很爱控制,因为叶片伸展有助吸收阳光茁壮成长,所以不辞辛劳把叶子一片片掰开。

父母若不懂爱,至少不要自作聪明掐断孩子最后的自救活路。

我们常常把“做什么”视为爱的表现,

但很多时候,父母“不做什么”才是爱。



作者:吴在天。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行业从业7年,始终在自我成长的路上。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不懂点心理(ID:bddpsy)。转载已获授权。

--------End---------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