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作者 | 当米妈
我记忆中第一次意识到“死亡”这个概念,大概是七八岁。记得自己站在奶奶家的窗口,看着车水马龙,心里想:我要是死了,这一切就再也看不到了,永远永远永远……心中充满恐惧。
那时候,没有人跟小孩子谈“死亡”,大人都讳莫如深。我常常想,之所以我直到现在都对死亡格外害怕,也许就是那个“结”一直都在的原因吧。
当姐比我强大。
前两天,她突然问我:“妈妈,这世上有没有鬼?”…………我懵了。
她又问:“妈妈,我们这阶段的学习主题词是——循环。你猜我写的什么?”“什么?”“生命的循环。”
哦,是了,她已到了我当年那个年纪,正是开始认识死亡的时候。
我不能无视,更不能回避,我得大大方方跟她讨论一下。
其实,我更好奇,她眼中的“死亡”到底会是什么呢?
正巧,她们这学期课本上学了这首“离离原上草”。虽然她两岁就会背,但要说到诗义,现在的她才会有更多的理解和独立的思考。诗中那份“生生不息”,不正是她所说的“生命的循环”吗?
于是,有了这一段“共读”。
出乎我意料的是,她跟我大谈特谈“天堂”。在这个小人儿心里,“天堂”不仅真的存在,而且“好玩儿极了”。她还跟我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天堂”里的一切。我问她从哪儿知道的,答:故事啊!妈妈你真没学问!
我还跟她讲了讲自己几年前的那一场“虚惊”,正是那一场“死里逃生”,让我对“生”有了更深的珍惜,也因此更忠于自己的内心,去选择接下来的人生。我希望她和小米也要这样。
我问当姐:“你怕死吗?”
答:“不怕。但也要好好珍惜生命。”
真好。
共读tips:
“离离原上草”,是一首几乎所有孩子在两岁多就会背的诗,但大多都只背前四句。小学教材上也只取了全诗的前半部分。
全诗原名《赋得古原草送别》,共八句,是唐代诗人白居易16岁时所作。前四句写“景”,字义简洁易懂,朗朗上口,小一点的宝贝读来毫无障碍。后四句写“情”,多了一点离别的淡淡伤感。待宝宝大一点之后,不妨也带ta读一读。
毕竟嘛,“送别”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功课,孩子会有他们自己的理解。
▲长按上方,保存图片
▲点击收听朗读版《赋得古原草送别》·当当、小米、当米妈
https://v.qq.com/x/page/r0388byy0pm.html
———
你的孩子有没有问过“鬼”的话题?你是怎么回答的呢?
你又会怎么跟孩子谈“送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