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母越无私,孩子越自私

(2017-03-21 10:39:34)
标签:

杂谈

​​

  凯叔说

一家人在一起吃饭,妈妈把第一口菜夹给了孩子,爸爸也把第一口菜夹给了孩子。

这一口菜夹下去会产生什么效果?

孩子看着碗里满满的菜,一脸不耐烦地说:“我都说了,我不喜欢吃这个了,你们还夹。”

啪!孩子将筷子往桌子上一扔……

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很多时候,父母会以这种无私、且不求回报的方式去爱孩子,但孩子领情吗?

不,孩子不领情,他们甚至会回报给你一个大大的自私。


作者 | 娇娇妈    主播 | 羽洋

01

相信所有家长都希望

自己培养出来的孩子体贴暖心、慷慨大方。

只是日常中,我们常看到的孩子是这样的:

●买了好吃的东西,孩子自顾自地拿着吃,从未想过身边的父母;

●哪怕自己不喜欢的玩具也从不允许他人碰;

●吃东西时要把最大的、最好的抢到自己手中,不喜欢吃的,扔掉也不分享……


很多父母感叹:我们对孩子如此无私,为什么孩子却越变越自私呢?


前段时间,在同一天收到两条留言:

一位妈妈留言:

昨天发生了一件小事,

只是这件小事却让我如此不安和难过。

我的女儿六岁,平时都是爷爷奶奶带,

爷爷奶奶很宠爱孩子,也带得用心,

我和孩子爸都挺放心的。

昨天早上爷爷一大早买了面包回来,各种口味,

一大袋的,一家人吃足够了,

只是女儿在爷爷回来时立马把面包都放在一个角落,

表示这些都是她自己的,别人不可以吃,

包括爷爷都不能吃,让我们都吃白馒头。

其实,我们也不是说一定要吃这个面包,

孩子爱吃,我们也高兴,只是她这样的表现,

我真的很难过,为什么孩子会这样呢?


另一位妈妈留言:

我是一个即将生二胎的妈妈,

我的第二个孩子还有一个月就出生了,

只是我最近很苦恼,

我的大女儿12岁,从知道自己要做姐姐开始,

就对我们和肚子里的妹妹(或弟弟)很仇视,

也无心上学了,甚至还离家出走过。

我们与她沟通过多次,一直不断告诉她,

我们依然爱她,只是她始终觉得我们不爱她了,

总是闷闷不乐并且乱发脾气。

我觉得这个女儿像是要被毁掉的感觉,该怎么办啊?

以上两条留言有无共通?

从字面讲述来看好像没有,但从孩子的行为看,是有共通的。

两位妈妈所讲的孩子,似乎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不太会为别人着想,说得直接点,两孩子都有自私的倾向。

父母越无私,孩子越自私

02

经过交谈,

我发现两小孩的成长过程真是惊人的相似,

都是家人手心里的宝,全家人几乎都围着孩子转,

且都喜欢给孩子开小灶。


第一位妈妈说,

因爷爷奶奶都是退休老人,孩子的出生,

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莫大的惊喜和安慰。

在老人眼里,

孩子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语都如同天使般美好和珍贵。

有了孙女后,他们不再觉得生活了无乐趣,

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

两老人最幸福的事,就是逗得孩子欢心。

套用张爱玲的名言,

大概可以这样形容两老人与孩子的关系:

自从有了孙女,他们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

但他们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两个老人本是非常节俭之人,

但为了孩子,

一百块一小盒的樱桃眼睛都不眨一下就给孩子买了,

即使他们从没吃过樱桃,也舍不得拿一颗来尝,

看着孩子吃得欢,老人也会满心欢喜。

另外,孩子平时餐桌上的饭菜两位老人也颇花心思,

单独制作,只做一人量,只够孩子吃,

孩子也理所当然地享受着。


第二位妈妈说,

因老公的收入比较不错,所以她就当了全职妈妈,

之前二胎政策未放开,

他们都以为这辈子只能有女儿一个孩子,

于是非常小心翼翼地呵护和教育着,

对孩子真是“有求必应”,甚至是“无求先应”。


因为妈妈不用工作,

于是每天就想着法子给孩子研究吃的、喝的,

即使孩子已经上小学了,

依然是每天特意为孩子做一两道菜,

而这一两道菜是专给孩子吃的,

她和孩子爸是不会碰的,哪怕这个菜他们俩也爱吃,

但就是舍不得吃,怕吃了孩子就不够吃。

有时爸爸夹了点,妈妈都能轻声责怪:


“这么大的人了,还吃孩子的东西。”

“吃”一直是父母十分关心的一个话题,

从孩子刚出生时让人战战兢兢的哺乳期,

到孩子两三岁时几条街追赶式的可笑喂养期,

到孩子六七岁时让人忧心忡忡的挑食期,

再到孩子十岁后担心他营养不足的发育期……


“吃”不仅是家长表达爱最直接的方式,

更是孩子心中衡量爱与关注的试金石。

所以,如何给孩子吃东西,

关系到孩子的性格形成,甚至会影响孩子一生;

一个孩子能否学会爱和感恩,往往是通过“吃”学到的。

父母越无私,孩子越自私

​03

孩子在年幼时具有极强的可塑性,

他们就像河水的源泉,活泼、无拘无束,

一旦被导向某一方向,就能转变它的流向。

他们无法分辨这世界的简单或复杂,

更无法分辨自己行为的对或错。


当家长以他为中心,只关心孩子爱吃什么、要吃什么,

只知道给予的教养方式会让孩子完全失去“自我”,

孩子自然而然地认为:

在这个家庭里唯他独尊,

什么好东西理所当然是先给他,

只有他不要的,或厌倦了的,才能给别人,

“分享”“礼让”是什么玩意?


所以留言1中的面包事件会发生并不奇怪,

如家长不重视,不纠正,

以后更狗血更让人绝望的事情还可能会层出不穷。

因为在孩子眼里:

你们全是为我服务的,面包我全吃,不是应该的吗?

你们不是就应该吃点白馒头吗?

难道,你们也会爱吃面包,你们是大人呢……


而留言2中孩子的行为就更容易理解了,

父母十多年的专宠行为,

导致孩子的意识里从来就没有 “分享”和“体谅”的概念。

在孩子眼里,父母只能爱她一个孩子,

无法接受另一个孩子降临并平分只属于她的“爱”;

曾经连爸爸都不敢拿去吃的“东西”,

马上要给“弟弟\妹妹”吃了,

孩子想不明白,也理解不了。


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

所有明目张胆的区别对待

和四五岁后还要坚持开小灶的宠溺,

都对孩子有着深重的伤害。


因为这些行为间接助长了孩子的匮乏感和自私欲,

让孩子失去了分享能力和谦让意识

这两个案例就是活生生的失败养育呈现。


我们总结下,如案例中这般专宠式养育孩子,

会养出什么样的“人才”? 

1.以怨报德型人才。

2.目无尊长型人才。

3.自私自利型人才。

4.吝啬小器型人才。


我们想象下,以上四类“人才”长大成人后,

只懂索取,只懂坐享其成,

不懂分享,不懂付出,不懂慷慨,

他的人生能否收获到“温暖”?

能否收获到阳光和鲜花呢?

父母越无私,孩子越自私

​04

是的,我们如此爱孩子,

恨不得把心都掏出来,更别说是区区的食物了,

所有好吃的珍贵的都给孩子又如何?


只是,你的舍不得吃,舍不得喝,舍不得穿,

换来了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是否思考过,反省过?


有教育心理专家说,

父母可以无私,但不可以让孩子自私,

但往往对自己孩子无私的父母更容易教育出自私的孩子。


在育儿生涯中,

最感动最美妙的时刻,应该是当有新鲜新奇的东西时,

自己的孩子率先想到养育自己的亲人,

用稚嫩的声音说:

妈妈\爸爸,爷爷\奶奶,这个是给你的。


微信朋友圈里最暖心的分享,

不是父母晒出自己给孩子买了什么稀奇的东西,

而是那位幼小的孩子懂得把自己认为珍贵的东西留着,

要亲手给自己的亲人,这些亲人,

也许是父母,也许是兄弟姐妹,也许是爷爷奶奶,

但无论是谁,只要孩子懂了这些,

我们要为这个孩子鼓掌,为这个孩子的家庭教育鼓掌。

父母越无私,孩子越自私

​那么,那些招人疼,懂分享的孩子,是怎么教育出来的呢?

1. 家长不需给孩子“开小灶”

孩子三岁左右牙就能全部长齐,

这个时候开始就应该是家里吃什么,孩子也跟着吃什么,

不需给孩子单独做饭菜,

一定要让孩子明白自己仅是家里的一分子,

不是多特殊、多娇贵的人。父母爱你,你也需要爱父母。

(不用担心肉太大块,孩子咬不动,

只有让孩子独立进食,他的咀嚼能力才能提升,

胃口也能跟着提上,很多妈妈总说孩子挑食,

不爱吃这个,不爱吃那个,

大都是因为咀嚼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


2.有好吃的,全家一起吃

很多父母都有这个通病,

有好吃的自己舍不得吃,只给孩子吃。

总是强调说:“妈妈(爸爸)不吃,你吃吧。”

其实,如果东西较珍贵,量也少,家长可以少吃,

但真没必要让孩子以为让着他是理所应当的。

特别是家里有老人的,应引导孩子先让给老人,

让孩子明白尊重及分享所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其实一家人热热闹闹地试吃一些新奇食物,真的是一种幸福。


3.一家人上街购物时,不要只考虑孩子的需要

不要总是孩子优先,把孩子放在第一位。

比如,购物前不妨这样和孩子说:

“我们先去买爸爸要的衣服,然后再去给你挑鞋子,好吗?”

妈妈可以引导孩子帮着爸爸挑选衣服,

让他从中体会到乐趣,而不要每次都先选孩子需要的东西。


4.当孩子有“分享”行为时,应及时鼓励和表扬

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

当他们有分享行为时,家长应及时鼓励和赞许,

使他们获得快乐和满足感,

这样能够强化孩子乐于分享的正面行为。


5.教育和引导孩子学会“分享”

对于年纪较小的孩子,

简单的说教可能起不到大作用,

孩子可能并不理解分享是什么意思。

家长可以通过亲子阅读、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

让小朋友站在旁观者的立场看问题,

体会、经历别人的情感,

知道自私给别人带来的伤害。

如,绘本《石头汤》就是一本教育孩子分享的好书,

推荐4~6岁的父母一定要读给孩子听。


幼儿时期是孩子人生社会化的起始阶段,

发展孩子分享、合作能力,

对培养孩子了解他人情感,

帮助孩子获得“乐于分享”的个性品质,

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至关重要。

如果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甚至在日常生活中直接给孩子感受无条件获取一切的特权,

那么,孩子很容易形成“自私”“自我为中心”“不懂体恤”等日后影响交际的行为问题。


教会孩子懂得“分享”和“大度”,

是为孩子将来的人生旅途走得平稳顺畅作铺垫,

也是孩子以后行走社会的立世之本。  


一个懂得分享的孩子,一定是懂了感恩,

长大后,定会懂得付出爱付出温暖,

他的人生也必然会充盈快乐。


凯叔问

你的孩子有过自私的行为吗?你有为此感到苦恼过吗?欢迎给凯叔留言。


作者:娇娇妈,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娇娇妈”,ID:jiaojiaoma8,转载已授权。娇娇妈,专注于服务数百万妈妈的孩子教育平台,每周免费聆听国家级营养师、育婴师、特级教师等在线授课。用亲身经历让您在育儿路上少走弯路,做个最懂孩子的好妈妈。

--------End---------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