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1
回避or美化,你会如何给孩子解释死亡?
死亡,是一个我们不太愿意,也不太容易跟孩子讲清楚的话题。但却似乎躲不开,好像每个父母,都经历了被孩子追问死亡的事情,当父母们相互交流时发现,大多数孩子都会害怕死亡。
为了减少孩子的恐惧,父母急切间往往会说“他睡着了”“爷爷去看奶奶了”“你大了就明白了”“等你长大了就有不死的办法了”等等。但这些回避式的回答并不能消除孩子的恐惧,可能还会加深疑虑。
除了回避,现在也有很多正向的方法可以让父母们借鉴,比如读绘本,讲故事,看影片,去博物馆等。这些途径或是委婉的解释,或是美化死亡,以及讲述生命的意义。其目的无非也是想淡化孩子对死亡的恐惧和疑惑,从而让其能够接受死亡,并珍视生命。
《獾的礼物》
作者:(英)华莱
译者:杨玲玲,彭懿
信谊出品
这是一本非常温和甚至温馨的,诠释离别、失去甚至死亡的书。
有些孩子会释然,有些则不然。或者当你还没做好预防工作的时候孩子突然来问,作为父母,我们怎么把珍惜生命,生命的意义,生命的延续,这些抽象的概念解释给孩子呢?
当我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遭遇4岁的儿子来问这个话题时,匆忙间发现:比回避,转移,美化,淡化,解释等更好的方法是----陪伴!
陪伴孩子面对死亡!陪伴孩子面对恐惧!
2
一位妈妈和儿子有关“死亡”的对话实录
每天睡前,都要躺在床上跟儿子聊天。有一天,儿子突然说:“妈妈,我不想死!”
“呃......你不想死”,我一时没怎么反应过来,只是机械的重复了下他的话。
“嗯,我不想死!妈妈,怎么办呀?”
怎么办?我脑子里一边搜索一边说:“嗯,你不会那么快死的,得老了才死呢!你还小呢!还没老呢,你看,奶奶都老了,但是也没死呀!”
“那以后也会死呀!”
以后......
“我不想死,妈妈,我害怕,你快说,怎么办呀!”此时,儿子已经急了,话中已经带着哭腔了
情急下,我也只好说,“嗯,我也不想死。”
“哎呀,那咋办呢?死了是不是就不能活了?你看小仓鼠就还没活过来呢!是吧?”
他说的小仓鼠,是几个月前跟姐姐一起养的,儿子总是好奇,没事就去鼓捣,没几天就把小仓鼠给折腾死了。我带他到小区里的树下,把小仓鼠埋了起来,并且说,以后,小仓鼠还会活过来的。只是,我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活过来,也不知道它活了以后会到哪里去。当时这么说,是想给他一个希望,让他觉得生命是可以延续的,也是怕他对死亡过于恐惧。那之后,他想起来便会问,小仓鼠活了吗?小仓鼠什么时候活啊?
我看了看儿子,看来,他是明确知道,死是难免的,对于死了是否能活过来也是疑惑的。而灵魂之类的概念显然太抽象,一时也没法跟他讲。
《爷爷变成了幽灵》
作者:[丹麦]金·弗珀兹·艾克松
图: [瑞典]爱娃·艾瑞克松
译者:
海豚传媒出品
这个故事只是轻轻地告诉你,死亡虽然无法阻挡,但是爱可以穿越生死。我的爷爷变成了幽灵,可是你知道吗?他还是爱着你。
于是我不再琢磨跟他讲死亡是什么,而是如实的对他说:“妈妈也没死过,没经验,不知道死了之后什么时候能活过来,也不知道死了是什么感觉呢。”
让我很意外的是,儿子马上告诉我:“死了就是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了!”
“是吗”?
“嗯,是呀,就像睡着了一样!但是醒不过来......”
“这样啊,那是挺没意思的。”
“对啊,所以我不想死!我害怕!”
此时,我已经完全放弃了怎么去美化死亡,让儿子减少恐惧,而只是想着自己也不想死,于是自然而然的说道:“要是能活得长一点就好了”
儿子接口道:“那怎么才能活得长呢?”
“嗯...身体好就能活得长!”
“身体好?我知道!多吃饭能身体好!”
“对,多吃饭,不挑食,什么都吃,就有力气,身体就好!”
“还有吗?”
“嗯...多睡觉也能身体好,多睡觉就不累,身体也能好......”
就这样,我跟儿子开始一起想一些怎么才能让身体好,怎么才能活得长的办法,还有什么“聪明就能活得长,多看书能聪明,多画画,多唱歌都能聪明等等。儿子已经很开心了,已经没有了恐惧,我趁机说:咱们快睡觉吧,多睡觉能活得长呢!”
“好啊”!
小家伙立刻闭上眼睛,转过身,竟然很快就睡着了!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会常常互相提醒多吃饭,还有个意外的收获,就是那两天睡觉特痛快。
就这样,他再没说过不想死的话,提起死亡,便是说怎么才能活得更长。
回想这个过程,有点“惊险”!琢磨一下,转折点就在我说出“我也不想死”、“要是能活得长一点就好了”。为什么呢?
3
陪伴,才能让孩子从恐惧到接纳死亡
回忆我小时候,一次看武打电影,里面有很多的死亡场面。当时我就想,这样就死了呀,死了就好像什么都没有了,如果我哪一天也像电影中的人一样突逢不测死去呢?这样想着就觉得头皮发麻,身上发冷。直到电影散场我还在害怕。接下来的好多天,我都沉浸在这种对死亡的恐惧中,不敢对人讲。尤其是看到别的同学都开开心心的,好像他们根本就不担心死去,我更加感到害怕和孤独。那种感觉到底是持续了多久才过去,怎么过去的,我都不记得了。现在想想,如果当时有人对我说,没关系,你没那么快就死,也没那么容易就死,是不会减少我的恐惧的。而如果有人陪着我,真诚的聊一聊,我会感觉好得多。
那么,儿子当时的感觉也一定是这样的。
“我也不想死”,这虽是一句情急说出的话,却刚好和他站在了一边,成了他的盟友。而之前的解释,无论多亲切温和,都是置身事外,会让他跟我小时候一样,看到别人都不怕,自己反而会更加恐惧和孤独。
当我跟他站在一边的时候,他便开始跟我讨论“死了是怎样”。这算是开始面对死亡,面对问题了吧。并且说出自己理解的死亡:听不见也看不见。
当我跟他站在一边的时候,自然的会有和他一样的想法:要是能活得长一点就好了!这使我们的话题很自然地就转到想办法解决问题上了。
《外婆住在香水村》
著:方素珍
绘:索尼娅·达诺夫斯基(德)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面对亲人离世的悲伤,有时我们需要相互慰藉,真诚地分享彼此的感受。
大道至简,作为成人,当我们自己谈论死亡的时候,我们知道,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质量。我们会知道要善待亲人,珍惜朋友,做有意义的事情来丰富生命,提高生命的质量。那对于小孩子来说,吃喝玩乐便是他们的全部。吃好喝好玩好,就是高质量的生命了。
我所做的很简单,就是跟他一起想办法,怎样吃好喝好玩好。
我所做的也不简单,当孩子恐惧或者有其他负面感受的时候,我们会本能想帮助孩子消除或者带离这些感受。会解释,会建议,会转移话题…但结果往往不尽人意,孩子会不依不饶。这跟态度无关,而是角度问题,孩子需要的是自己的感受被理解和被接纳----放下“想让孩子怎么样”的想法,单纯的去“感同身受”,才有可能帮到孩子。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了死亡,还会遇到很多问题。第一次上幼儿园,第一次上学,失去好朋友,考试不理想,失恋等等,由此会产生难过,伤心,生气,害羞,尴尬…...任何一种感受都是孩子需要体验的。正是这些体验,让孩子成长,我们既不能代替,也不能阻碍,我们能做的,就是陪伴,陪伴孩子去体验每一种感受。
凯叔的生命教育绘本清单
“死亡”,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是,和孩子讨论死亡,讲故事也许是最不沉重的一个方式,能够引发孩子的一点点思考。所谓“死亡的教育”,其实就是“生命的教育”。
和孩子谈谈死亡,不是“敢不敢”的问题,而是赶早不赶晚的问题。除了上面推荐的三个故事,凯叔还讲过很多有关生命和死亡的故事。听完,你应该和孩子聊聊,关于生命中的一些你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比如幸福、意义、得失……宝贝儿没准能说出让你豁然开朗的见解。
(Tips:所有故事均可点击图片直达收听页面)
《当鸭子遇见死神》
著:沃尔夫·埃布鲁赫(德)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正是因为死神的存在,你我的生命才有了意义。鸭子和死神的对话,就是你我和自己的对话。
《千万别放弃》
著:宫西达也(日)
译:彭懿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有时,当生命真正遭遇危险时,我们才会发现什么值得珍惜。
《要幸福地活着》
著:宫西达也(日)
译:彭懿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如果失去了父母的爱护,朋友的陪伴,你还会像现在一样快乐吗?这就是失去与拥有的意义
《活了100万次的猫》
作者:(日)佐野洋子
译者:唐亚明
接力出版社出品
人活了100年还想再向天借500年,一只活了100万次的猫,却觉得之前的生命都没意思。直到最后一次,他觉得这一次才是真正活过。
《祝你生日快乐》
著:方素珍( 文)
这是一个和生死有关的故事,但读起来却一点儿也不沉重。
作者丨江雪
13岁女孩和5岁男孩的妈妈
(本文转载自作者个人微信公众号“蜗牛带你看风景“,ID:woniu1000000
转载已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