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哪怕是桌子下的一角,也要给幼儿一个宁静角落

(2016-01-06 11:06:53)
标签:

杂谈

哪怕是桌子下的一角,也要给幼儿一个宁静角落
 作者 | 李坤珊

美国南伊利诺大学幼儿教育系博士

现任教于美国波士顿的教师训练中心和幼儿园

育有一儿一女

教学专长:幼儿发展、儿童文学、幼儿课程设计与教学、幼儿外语教学、幼儿语文与数学教学、蒙特梭利教学法。

着有《带你长大:让孩子在爱与信任中成长》、《让孩子安心做自己》等书。

(本文转载自亲子天下微信公众号 cn-parenting转载已获授权)

哪怕是桌子下的一角,也要给幼儿一个宁静角落

三岁的新生罗拉早上跟妈妈说再见时,总是哭得好伤心!但大部分的三岁孩子离开爸妈上学时,不都是这样吗?

三岁的孩子与母亲的关系,发展学家形容“像恋人一般”,意思就是:三岁左右的孩子,虽然在智力发展上,已了解爱他的人离开只是暂时的,但与他们分离仍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而在面对这样痛苦的分离时,罗拉喜欢在被我抱一下后,自己静静的待在教室的“宁静角落(The Peace Corner)”里一会儿。然后,她会自己再走出那个角落,四处看看其他小朋友在做什么,或问问我在做什么,慢慢的找到她想进行的活动。从九月份到十月中长达一个月半的时间,“离群”是她处理分离痛苦、安抚自己的方式。

哪怕是桌子下的一角,也要给幼儿一个宁静角落

五岁的小分,无时无刻总是像只小兔子一样,在教室里跳来跳去,嘴里也老是念念有词,无法停下来。在我需要他集中注意力的时候,他会跟我拿他的口香糖,边嚼边摇动身体,这样他就能把他手边的工作做完。“动”,是让他专心的方式。就算是这样的孩子,某些时候,他也会自己一个人坐在“宁静角落”里一会儿,什么事也不做,什么玩具也没拿,就只是静静的坐在那儿。

待在宁静角落里的孩子,在那个时刻,不需要成人。他只需要与自己在一起,只想要感受他自己。在那个宁静的角落里(尽管周围可能很吵杂),在那个当下,他拥有他自己,那就是满足和安详!

幼儿需要自己的空间

有时,幼儿喜欢,且不只喜欢,还“需要”找一个空间隐身入内。

这个空间不必很大,可能只是桌椅的底下、墙角沙发的后面、或家具间的夹缝处。只要他看不见你,他就认为你也看不见、找不到他。

这个不大的空间,大人挤不进去,他也不希望你进去。那样的空间,刚刚好容得下他自己,一个可以全权做主的自己。

哪怕是桌子下的一角,也要给幼儿一个宁静角落

是的,幼儿很小,非常依赖你照料他的温饱、仰仗你提供身心成长的养分,需要你引领人生的道路该如何走。但别忘了,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对环境反应的韵律和速度,不仅你强迫不来,连他与生俱来的气质也无法改变太多。

身处在成人匆忙、结构化的韵律里,孩子的个人韵律一定会与成人的相抵触,因而产生压力。而缓解压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寻找一个人的空间“静一静”。在那里,孩子尽情幻想、把还未发完的脾气做个结束、擦去那怎么擦也擦不完的眼泪;或对娃娃说着不想给人知道的悄悄话、偷偷拿着你不想要他拿的“小东西”,或只是想没人打搅的单纯发个呆。

想想看,孩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爬到桌子底下,待在那儿好一阵子?是不是就在他开始会走路不久之后?这个时间点可不是凑巧。没错,当孩子有行动能力后,他就开始寻找个人空间了!

别剥夺孩子享有宁静的时刻

那天,我们带二十个幼儿园小朋友去采苹果。由于学校没有校车,我们邀了八位义工家长,帮忙接送小朋友到目的地。我坐小分妈妈的车,在车上时,小分静静的看着车外,很安静。但他的妈妈一直从后照镜看他,并不停的问他:“你今天做了什么?你记不记得我们来过这里?”还不断建议他要不要玩这个游戏、那个玩具⋯⋯

我回头看看小分,他好像把妈妈多余的问题一一过滤,只是兴致盎然的和他的朋友奕安,看看牛、指指马。看到这样的对比,我心中想着:“大人一直担心小分过动,但有部分的原因,恐怕和他的爸妈有关,因为他们怕他无聊和寂寞,于是总不停的跟他互动。马不停蹄的爱和担心所造成的过度刺激,反而剥夺了小分经历宁静、学习静下来的机会。”

没有空间的图画,令人窒息;没有空间的旋律,令人无法喘息;没有个人空间的生活,令人迷失。小分在先天上已有过动的倾向,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事实。但我们能做的,就是当他需要自己一个人时,让他拥有宁静,不要打扰他。因为当他想要自己一个人时,那就是他身体需要的、心灵渴望的,是他聆听自己内在声音的最佳结果。这时候的大人,什么都不做,就是最好的帮助。

不管在台湾或美国,在我的生活周遭总会碰到一直叽叽呱呱向小孩问话的大人,也老是看到把孩子的生活排满到水泄不通的爸妈。没有给孩子空间最大的副作用是:孩子没有机会学习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从小就依赖他人安排自己的起居、甚至不快乐。而因为没有与自己独处的机会,让好多小小孩害怕独处,不能安心度过与自己在一起的宁静时刻。

宁静,可以让人休息,让人找回自己,让人找到再出发的时刻,不管这个人多大,甚至只有一、两岁而已⋯⋯


哪怕是桌子下的一角,也要给幼儿一个宁静角落

为幼儿设置专属的小空间

在我们学校的每一间教室里,都特别规划出一个“宁静角落”。尽管每一间教室的宁静角落设计不同,但每个小小角落都有共同的特质:隐密、温暖、舒适,且都安排在面对户外小丛林的窗户边。隐密、温暖和舒适,让孩子的身、心、灵都能暂时休憩,可以安心的在那里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阳光、绿林和白云,让孩子什么也不想的享受自然的平静和动力。

你或许会质疑,身处在寸土寸金的台湾,你能为孩子设置一个小小的宁静角落吗?可以的,只要你愿意。你一定可以在家里,找到一个小空间,哪怕只是桌子下的一角,放上了舒适的靠枕、软软的地毯、柔和的小灯,就能让它成为孩子专属的小空间。

哪怕是桌子下的一角,也要给幼儿一个宁静角落

在女儿宁宁三岁前,我们住在一间小小的公寓里。家里没有几样家具,连饭桌都是先生从公司拣回来的空电缆管。在那样的小公寓,我们利用厨房连结客厅的突出小角落,为宁宁设置了她专属的玩具架、小书篮。也利用客厅大桌子的边侧,放了小靠枕,变成她的宁静小空间。

每天总有数次,两岁的宁宁会钻进那个小空间,一个人在里面,有时静悄悄的、有时又叽叽喳喳的好一阵子。我常常在想象,那个小空间里,一定充满着想象的彩虹,一定藏满了梦想和希望。虽然我进不去,只能远远的想象,但那就是我对女儿的爱──给她空间,做自己。

那天念了一本关于情绪的书给孩子们听,里头有一段是这样写的:“有时候,我会觉得寂寞⋯⋯”

好奇之下,我问孩子们:“什么是寂寞?”他们的回答,竟然出乎我意料的精准:

“寂寞,就是没有人愿意跟你玩时的感觉。”

“寂寞,就是当爸爸妈妈跟你说完晚安后,他们下楼去看电视、说话时的感觉。”

“寂寞,就是当妈妈跟我说再见,然后离开我的感觉。”

在我教室的宁静角落里,每天都有好几个孩子,因为离开爸妈难过,而选择到那儿坐一下。那个坐一下,并不能连根拔除孩子的寂寞和难过,但小小孩选择静静的坐在那里,体会人生中无可避免的寂寞;选择虽然怀抱难过,但他仍可以走出角落,去寻找人生中另一种生活的乐趣。

宁静,让人休息,让人找回自己,让人找到再出发的时刻,不管这个人多大,甚至只是一、两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