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女人是我老婆。
曾湉,CCTV4《新闻60分》和《中国新闻》的主播。从小是个学霸级的人物。中学是重庆最棒的巴蜀中学,大学上的是传媒界最高学府,并且专业成绩第一。因此也成了我师妹,当然这是她的宿命,嘿嘿。
在我眼里,她不但是曾经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最棒的老师,也是CCTV4最棒的新闻主播。但是突然有一天她对我说:“我怎么觉得每天做的事我并不喜欢?为什么我总觉得我是为了把事情做得更好而努力,却不是为了这件事本身而感到快乐?”
说完这话之后,她陷入了长时间的纠结之中……我承认,也许是我两年前从央视辞职会对她有些许影响,但这种影响一定并不足以让她对自己十几年来的奋斗产生质疑。而这种质疑却真的在她的心理荡漾开来,从一开始的阵阵涟漪到后来的滔天骇浪,最终——她像我一样离开了央视。
她想凭着自己的心和追求去做一件事,不论这件事能不能获得所谓的成功,甚至不论会不会引来同行的哂笑。
我对她说:“这事儿再差会差到哪里?大不了几个同道在台上享受,台下知音零星一二而已。结果若能承受,不做,注定后悔。”
问心而生,随性而活吧。
她真的去做了,用了半年的时间细细打磨她的那个理想中的舞台。现在,作品已经成型,只等知音落座。
会是您么?
下面的文字,是她想对您说的话。
谢谢,你给她后面的阅读时间,若是能参与众筹尝试这样一次艺术实验,光头给您作揖了。
对了,我本人也会以肉身的方式出现在这个她用灵魂搭建的舞台上。平时我是用声音为你的孩子服务。这回,我想用心在这个舞台上touch到你。
就酱!
文:曾湉
2014年12月26日,当我拖着两个大箱子离开复兴路11号圆楼二层的办公室时,我带走了新闻主播十一年攒下的再也不会穿的西服,和关于CCTV,关于《中国新闻》的一段时光。

做这个决定花了很长时间。纠结如我,多年不曾下定决心。直到有一天,有个人对我说——是否有能力做一件事,和是否愉悦地做一件事,是两个概念……
嗯。
我并不那么爱新闻不是吗?否则这么些年伴随我的怎么会只有焦虑和不安,全无愉悦和享受呢?只是,从小受过的教育使我必须做一个“好学生”。我甚至对自己最真实的感受感到羞耻,认为这样的自己大逆不道。是的,我一直非常认真,非常努力,非常坚持,在别人眼中也算小有成绩。但只有我自己知道,这一切都只是因为我不允许自己不认真、不努力、不坚持而已,不是因为我爱,真的不是。
“
如果足够爱,
大概压根儿就不会觉得是在‘坚持’吧。
这个道理我用了十一年才想通。
这个道理幸好我用十一年想通了。
要不然,
当下一个十一年倏忽而至,
我恐怕还是个纠结的‘好学生’……
那么好,
让我去做自己打心眼里愉悦的事情吧,
立刻,马上!
”
我要做什么呢?和声音有关。我爱它如信仰,从未变过。
声音是有表情的,你信吗?我听过许多美好的声音,它们像水一样流入我心里,带着生活的蛛丝马迹。这种美好,和“好听”无关,和煽情更无关。我在那些声音里,听到了扎实的日子,有根基的情感,活生生的人。生活的真相本来如此吧?饱含深情的每一天看上去都是寻常的。
我迫切地想,能不能找到它们,再寻一块地方妥帖地安放它们,让这些带着“人”味儿的声音得以被懂得它的人听到。
这也是我,对于声音的态度。

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我找到了14个声音,那种彼此认同感实在是天大的幸福。很多细节历历在目——曹雷老师跟我在电话中聊了一个多小时,聊她关于声音创作的理解;廖菁老师定定地看着我的眼睛说,让我们试一试吧,如果真的能让声音有这样的呈现,那就太美了;李野墨老师在盛夏的夜色中跟我挥手道别,大声说祝我们成功……还有,那一场一场不同时间、地点、对象的对谈,聊童年,聊过往,聊对生活的理解……以及以各种方式给予我肯定和鼓励的冯宪珍老师、韩童生老师、王蕙君老师、杨立新老师……
我确定,我们对声音有着同一种态度。
也有负能量爆棚的时候。被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你为什么一定要做这么一件天马行空,极不务实,看得到付出看不到回报的事情?!记得连续有一段时间,我每天都在被不同的人从专业和经验角度出发质疑,质疑,再质疑。不忍伤我的人委婉地说:妹妹你太轴了,胆儿太大,要不要再想想看?不客气的人干脆直言不讳:你做也白做,不会有人感兴趣的,自娱自乐还行,毫无卖相!……终于,终于在不记得是第几次被贬得一文不值后,我突然想剧烈地呕吐!那是一个午后,我哭得像个窝囊废,我问老公:我是不是真的干了一件蠢事?怎么好像没有人信我,除了我自己。他答我:信自己。人难得特别想做一件事,想做就去做,不然以后后悔。即使事后还是有人说蠢,如果自己不认为蠢,就无妨。少数派是荣耀。
《一段》就这么被我愣头青似的做起来了。

直到今天,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定义它。只能说,它是一个声音的剧场。来到这里的声音,都是从生活中长出来的。不虚张声势,不故弄玄虚,不试图以任何方式霸道地侵犯你的感受。我们14个人,好好地跟你说话,说我们的一段故事,没准儿也会是你故事里的一段。
我常常觉得自己特别像个手艺人,一点一点跟手中的作品死磕。有人说我这叫有情怀,有人把我鉴定为“疯子”。管它呢!整个过程我无比愉悦,诚诚恳恳,本本分分,心怀敬畏,心生感激。就算疯,也是个有情怀的疯子吧……
记得徐俐老师说,人一辈子能记住的年月并不多。我们要努力创造能够进入记忆的日子。进入记忆了,才算真正的活过。
好吧。
怎样都是一段。2015年这一段,想不记住都难……

这是一次艺术实验,
只演三场,盈利不敢奢望,
只盼找到些许知己。
第一场声音剧场
十二月十八日场众筹
第二场声音剧场
十二月十九日场众筹
第三场声音剧场
十二月二十日场众筹
北京.中间剧场(北京市海淀区杏石口路65号)
2015年12月18、19、20日,
声音剧场《一段》
我在这里等你……
(声音剧场《一段》由遇言文化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