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学反思 |
期中考试后,新授课进入第四章《工业》部分。本章对应的课标:分析工业区位因素;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我把前两条课标对应了第一、三节课;后两个课标对应第二节课。
考试结束后有两个辅导时间点,利用这个时间给学生播放了《穹顶之下》之雾霾调查录。当时播放视频就是为了让孩子们感受雾霾及深入理解和践行环保,也有为地理小讲堂演讲做铺垫。可是后来我发现这个视频还有第三个很大的作用:为第四章教学前置了案例!
尤其是传统工业的衰落及整改,孩子们可以很清晰的记得煤炭工业的现状及问题之重,理解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案例”,当下教学它是载体;是重点;是知识的依托。没有案例,单纯的讲知识或者读背知识点,我们的孩子变成了书本里的秀才,根本不能深刻体悟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案例”让教学有了生命力!
在第一节工业区位选择内容中,区位因素课本图4.2一目了然,甚至从主要因素到主导因素,形成的导向型工业相关内容,课本明明白白,我们需要做什么?我除了解释“冶炼厂”、“石化厂”、“印刷厂”之外,没啥用处!因为孩子们都能理解课本内容的。于是,这节课,我把重心放在了区位因素变化的两个案例中,一个是世界钢铁工业的三次变革,课本通过阅读材料呈现,我提取出表中的时间轴,让孩子们去观察区位因素变化;在鞍钢和宝钢的案例中,我引导他们去说出两个钢铁厂的区位优势条件,这既是对课本图4.1的深化和提升,又是对两个钢铁厂对比的必要,还是获取加工图文信息的能力训练。通过案例,既认识了区位因素变化,又起到了能力提升、知识深化的效果。最后应用工业区位的“风水宝地”来小结这节课,感觉还不错。
第二节,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工业联系→工业分散→地域联系。认识并理解这几个词,理清其中关系,之后再进行综合分析,会相对容易。面对多个新名词,必须通过简单通俗的方式让孩子们接受并理解。在讲生产工序上的联系时我用自己的衣服作为实例——衣服是怎么生产出来的?然后让孩子们感受投入—产出之间的联系;再把课本讲地域联系的实例“福特汽车”前置,让他们通过观察汽车零配件与整车厂之间的关系,感受工业联系。这样的实例则为后续的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工业地域和地域联系做好铺垫。
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我上网查到了洛阳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集聚我使用的是新安县万基工业的实例;工业地域使用课本中的汽车城十堰……一系列的实例,让陌生的知识在熟悉的现实里变得熟悉。
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学习了鲁尔区之后我没有转向辽中南工业区,而是继续使用我们新安县的万基工业,曾经为新安经济发展奠定基础的万基,目前面临着重重问题,结合《穹顶之下》中突出的环境问题,和鲁尔区的衰落及整改,让孩子们感受万基工业的下坡路的原因及解决措施,从而整理出传统工业区的相关内容。
新工业区部分,我忽略意大利工业小区的区位条件,总结出两类新工业区的生产特点;分布部分课本提到的是世界上的工业区,我补充中国的浙江温州乡镇企业和中国的中关村及光谷。世界有,中国有!学习别人是为了为我所用,但是我也没有对硅谷和中关村进行对比,提到中关村和光谷,我说的更多的是它们优秀的一面,希望这样的高技术工业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为自己的学习注入动力。
最后我只是对比分析了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第三节课本就是案例,他就是对前两节内容的一个更实际的案例呈现,学第三节是为了应用前两节的知识,所以我认为,选择性的突出案例的内容,加强分析,而不是一定要逐一的将中国的与其对比,一个两个三个……过多的对比,过多的知识总结和灌输,会对他们学习工业产生恐惧——需要背的好多!可是最终有用吗?工业部分,分析区位条件才是最关键的!于是,我舍弃了部分内容,其实,练习中还会遇到更多的新的案例,新的内容,分析方法相似而非分析的答案一致!所以,适当选择,合理取舍和深化是我这次备工业这章课的主旨。
每节课都努力寻找到合理又有趣的案例或实例,可以作为导课,也可以作为课堂中间知识的佐证,能有效拉近陌生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又可以增强课堂趣味性,何乐而不为?
第四章单元复习课,知识清单内容还是较多,我回头再看课标,自己的课堂设计并不是很好,还有个别地方没想通。比如,生产生活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如何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何说明更地理、更全面、更完整?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如何设计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单元复习课第二环节是工业区位图表的判读和风频玫瑰图,浙江部分体现做题能力的内容反倒比第一部分知识容易把握了。